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109章 四川话口语不说普通话的“裂”,那如何表达物品开裂?
四川话口语不说普通话的“裂”,那四川方言如何表达物品开裂(有缝隙)?
表达物品或皮肤开裂,四川方言口语中一般不说“裂”,也不说相应的词汇“裂缝”、“裂纹”。注:本文不讨论物品完全的破裂,也不说搞破坏的分裂等,主要讨论有裂纹或有裂缝的开裂。
另外口语中物品“破裂”四川话说“烂了”,关系“破裂”“决裂”四川话说“拉豁了”等,大概只有搞破坏的分裂如分裂d、分裂g家以及自然现象的“大裂谷”才会说到“裂”?
那四川方言如何表达物品有裂纹或有缝隙的开裂?
四川方言关于“裂缝;裂开”,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且区分物品与皮肤。
一、罅;閜;閕。音“xiā”,同虾音。
多用于木制品、陶瓷品及部分脆性金属制品等。
小时候,门通常都是木板门,大多还是木板拼接而成的。时间长了,再遇上干风天,木板之间慢慢就出现缝隙了。大人或老人就说门“虾”缝了、“虾”开了。这个“虾(音)”,就是“罅”字。
罅,普通话音xià,四川方言发音xiā。1动词:裂,开裂。2名词:缝隙,裂缝。
《说文· 缶部》:罅,裂也。从缶虖声。缶烧善裂也。呼迓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罅)裂也。考工记瓬人所谓薜也。引伸为凡裂之偁。从缶。虖声。呼迓切。古音在五部。缶烧善裂也。说从缶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罅:缝隙,裂缝:云~。石~。~缝。~隙。~漏(缝隙,喻事情的漏洞)
又作【閜】字。
《说文·门部》: “閜,大开也。”
《广韵·马韵》: “閜,大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蹇产沟渎,谽呀豁閜,自陵别岛。”
裴骃集解引郭璞曰: “閜音呼下反。”
司马贞索隐引司马彪云: “豁閜,空虚也。”
清·乔光烈《游龙门记》: “劈立若双阙洞閜状,是为龙门。” “洞閜”谓中间裂开。
又作 “閕”。
上引 《史记》 “閜”,《文选》即作“閕”。
《集韵·禡韵》: “閕,开裂也。”
《字 汇·门部》:“閕,与閜同。”
清·刘黻《郡署古槐记》: “有古槐焉, 高五六丈,围约三人抱,肟然豁閕而中空。”
二、翕 [xi]
翕,本义是闭合,收拢。主要用于木制品。
还是用木板门举例。木板门多由木板拼接而成。时间久了水分蒸发,木板收缩,相互之间就出现缝隙了。除了说门“罅缝”表示状态,也说“翕缝”了,“翕开”了,间接无意识的阐明了原因。
注:广汉话另有一个“xi”音字,表示把门不关严,留个或大或小的缝,也说把门“xi”开,暂时不知如何写的,有知道的欢迎留言。
三、噤 ,音jin,同“今”音。
主要用于陶制品、脆性金属制品。
噤 jin55
物裂。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四 《人事部·方言》: “物裂曰噤。平声。”今仍谓物裂为噤 [tin55]即“jin”。
普通人最常见的,大概是吃饭的陶瓷碗了。有时候摔了,没有完全摔坏,就是一两条或长或短的噤缝。普通人节约惯了,大多往往是继续使用的。
再如铸铁锅,不小心砸到了,出现了裂纹,就说锅噤了。
四、冰;皴;迸。
冰;冰口。皴;皴口。迸;迸口。主要用于表示皮肤开裂。也用于指较硬物品如脆性金属制品、地面等开裂。
皲裂,皮肤因暴露于风中或寒冷中而发生的裂口或变粗糙。也作龟裂。四川话口语一般不说“皲裂”,说“冰口”“皴口”、“迸口”。
冰;冰口
1(皮肤)因冷冻而产生的裂口:手背上也满是冰口。
2也泛指裂口:这水泥地板冰了好几条冰口。
又或作:皴;皴口。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语》: “足根裂曰皴口。土音讹皴为冰。”
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卷四《人事部·方言》: “足跟裂曰皴口。皴读若冰。”
又或记音作“迸”。迸;迸口。〈音同冰,冰口〉
清《西蜀方言》:“脚上冻起迸口。”又“田迸开了迸缝。”
附注:个别其他说法
奓zā(口子):表示裂缝、裂痕存在的状态。
瓷器有裂纹,说省了,“省”为记音,不知本字,和噤了一个意思。峨眉话。
开坼:四川方言多说爆be坼坼。
巴蜀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