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3章 陆静纯真织网缘,金枇慧心聚群英
那培训期间工资怎么算呢?其实不算正式工资,就给点培训津贴,少得可怜。如果培训不及格,那就直接走人,还不算试用期。这种方式对大型企业来说可能没问题,但小公司就别想了,一提这个,应聘者可能就跑了。
张金枇听了他们的讨论,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入职薪酬的变通办法。她点了点头,赞许地说:“嗯,关于员工入职前的待遇沟通,我以前用过一个挺好的方法。虽然后来操作起来有点难,但入职时的待遇还是很容易确定的。”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来了兴趣,眼睛都盯着她,等着她继续往下说。
张金枇的第三套方案里,对应聘者的薪酬开价是不设限的。你想啊,同一个岗位,不同的人来应聘,薪酬要求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博士学历、经验丰富的全能助理,开价八万月薪都不算高;可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能开价八千就不错了。
张金枇这么做,初衷就是不设预设条件,吸引更厉害的人来应聘。不过,现在她觉得还是得稍微调整一下。
张金枇笑了笑,接着说:“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首先,我们要根据市场行情,确定这个岗位的待遇基准。比如,我们要招助理,市场上月薪大概在八千到一万二之间,那我们就可以设定底薪范围在六千到一万五来招聘。”
她停了停,又继续说:“录取的员工呢,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自己选个底薪。当然,底薪不同,我们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和质量也不同。这样,员工就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也能更好地匹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期望薪资。不管他们选高薪还是低薪,因为有对应的工作质量要求,所以都是公平的。选了高薪,就得拿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样我们虽然工资给得高,但也是值得的。选了最低的六千,那我们也要看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达标。”
张金枇还举了个例子,说有个企业以前也用过类似的方式。不过,他们员工转正的时候,搞了个像研究生毕业答辩一样的“转正答辩”。答辩通过了,才能拿到想要的薪酬待遇;不通过,就得等下次机会,直到通过为止。
这种方式好处也不少,能让员工更注重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对公司的贡献。不过,也容易让员工只盯着眼前有贡献的事情,忽略了那些长期有价值、但短期看不出效果的工作。
张金枇起初也考虑过用转正答辩那一套,想借此分清转正前后的差别。她讲完案例后,没急着表态,而是鼓励大家继续讨论。大家按照她的思路,纷纷发言,连视频里的蔡紫华和陈广熙也贡献了不少建议。综合大家的新想法,最终决定推翻试用期和正式期待遇不同的模式,实现一视同仁。
张金枇边听边想,忽然觉得答辩模式其实就是在鼓励员工自己量化成果。如果把王禹翔提的任务模式融进去,评估起来不就简单多了?说不定还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薪酬制度呢!
滴水岩公司的“渣渣时光”app已经快做好了,基础功能都齐备了,就差界面上的功能名字还没定下来。这个系统是用“血量”来衡量的,也就是贡献积分,它本身就是个量化考核的体系,不过现在还得靠管理层来审核量化,没实现ai系统自动化。
王禹翔早就想搞ai量化计量了,但大家一直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能轻松实现。这次,“答辩模式”给了王禹翔和李一杲很大的启发,他俩也不管别人了,开始窃窃私语,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答辩模式”的关键在于,答辩者得自己搜集、整理、提交证据。张金枇给的案例里,有些厉害的答辩者能交出几十页的材料,详细列举自己做了哪些事、这些事有什么成效、成效具体体现在哪里,简直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这些答辩者平时肯定没少记录自己的工作,把它们当成凭证,也没少向别人请教,看自己做得怎么样。要不然,哪能整出这么多证据来?
那为啥不直接把这种方式当成日常工作的任务清单呢?自己想做什么任务,就自己定、自己做,别人怎么评价,全都在“渣渣时光”里一目了然。这对李一杲和王禹翔来说,改个系统设置,也就个把小时的事儿。
这样一来,公司员工的感觉就全变了,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决、自审。连管理层审核都省了,全都交给员工自己负责。
李一杲兴奋得双手微微发抖,他提高嗓门让大家安静下来,接着分享了他的新点子:员工们自己发布任务、自己领取、自己检查完成得怎么样,最后再自己给任务打个分,大家觉得咋样?
李一杲刚说完,王禹翔就立马从旁边掏出平板电脑,飞快地制作了几个按键示例,给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遍。大家看完后,眼里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简直就是一场彻底颠覆传统的管理革命嘛!
张金枇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无问僧曾经对她说过的话,最强大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不是看组织管理得多么完美、多么有条不紊,而是那种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部自成一体的“混沌生态”!这不就是那种“混沌生态”的组织管理方式吗?她立刻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大家一听到“混沌生态”这个词,都眼前一亮,特别是李一杲和王禹翔,他们俩对计算机里的“混沌”概念都很熟悉,但从来没想到过,一个企业组织里,竟然也会存在“混沌”的状态。
“没错!这就是‘混沌自组织’模式!”李一杲肯定地回答道。虽然这个名字是他一时灵感闪现想出来的,但他立刻就觉得,这个名字简直就是最精准的概括,一点也没错!
陆静平时不太喜欢聊那些复杂深奥的话题,但这次听了李一杲激情澎湃的讲述后,她心里某根弦被深深触动了,忍不住兴奋地大喊起来:“大师兄,这就是应缘啊!我明白了!就是应缘!”
“你说什么应缘?”张金枇和其他人都好奇地盯着陆静看。陆静见大家都看着自己,脸上不禁露出了娇羞可爱的表情,捂着脸咯咯笑了起来,“你们看我干嘛,这就是应缘嘛,有什么不对的吗?”
赵不琼知道陆静擅长爆料,但解释起来却往往语无伦次,于是赶紧出来给她解围。她把中午在炳胜吃饭时,和陆静聊到的“应缘、化因、消果”这六字真言的理解,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番。
大家听完之后,稍微想了想,也明白了为什么陆静会说这是“应缘”。原来,这代表着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这个组织里,彼此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因果关系的关系。用陆静的话来说,就是“应缘”的关系。
每个员工都在不断地“应缘”,并且把各种“缘”投入到因果的大蜘蛛网上,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不同的因果链。然后,通过化因、消果的过程,产生出一种自然生态,为企业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形成血量和血池、血海的积累。
张金枇在深刻理解了“应缘、化因、消果”这些概念后,内心充满了激动。她回想起之前关于创新与人资管理的深入讨论的会议,以及那个让她一直未能完全领悟透彻的创新道正传故事,就在那一刻,她仿佛豁然开朗。无问僧曾向她阐释过天道与人道在创新实践中的应用,那些关于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的观点,在她的脑海中也迅速融会贯通起来。
“这正是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啊!”张金枇惊喜地感叹道。随后,她又详细地向大家解释了自己对于天道递减、人道递增理论的理解。
王禹翔见连陆静都有贡献,自己也想说点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口:“我们的‘混沌自组织’模式,将天道、人道巧妙融合,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员工每天发布一条短视频。视频的质量、观众的反馈、点赞和转发的数量,这些都可以通过ai进行精准评估。根据大师姐的天人合一理论,如果视频内容过于相似,其效用就会递减,报酬也应相应减少,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天道量化评估的妙处。而对于那些意外走红的创新视频,比如大力伦的‘长城炮’,随性的一声吼,却创造了巨大的反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人道量化评估,边际收益递增,视频一旦大火,制作者不仅能获得全额收益,还能得到额外的奖励。”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张金枇也赞赏地看着王禹翔:“小师弟这次表现得真不错,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实施,我们的薪酬体系将会更加独特。而且,在评估员工表现时,我们将不再受年龄、学历等因素的限制。几天内就能准确判断出试用期员工是否适合。”
陆静之前提了一句“应缘”,之后就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地听大家讨论天道人道的理论,听得有些犯困。但当她听到这个薪酬方案招聘不限学历,也不因年龄大而淘汰员工时,心里顿时感到十分舒畅。于是欣然称赞王禹翔:“哇哦,小师弟,你要是能让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快退休的人都能有稳定收入,而且我们还不变成慈善机构,那我绝对给你做个大大的手办,放公司门口让新员工膜拜!”
王禹翔听了陆静的话,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立在门口的雕像,连忙摆手拒绝:“别啊别啊,小师姐,门口放雕像、墙上挂照片,这些都有点不太吉利。我还想长命百岁呢!”
陆静被逗得咯咯直笑,转头对张金枇说:“大师姐,我支持小师弟这个方案,真的很好。”
李一杲这时开口问道:“那这个方案总得有个名字吧?”
一个薪酬制度的命名,谁来命名还是很重要的。这次,张金枇换了个风格,直接提议说:“大师兄,咱们叫它‘混沌因果薪酬制度’,咋样?”
张金枇起的这个名字,巧妙地把李一杲的“混沌自组织”和陆静的“应缘、化因、消果”这些理念都融合进去了,显然很贴切这套模式。再加上张金枇是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李一杲一听就点头同意了,然后问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也都没啥异议,纷纷表示赞成。
就这样,“混沌因果薪酬制度”就正式出炉了。这套制度的诞生,可是给滴水岩公司定下了“初始量纲”,彻底奠定了滴水岩公司日后的命运,这是他们这一刻没想到的。
张金枇继续主持会议,她清了清嗓子,环视了一圈,然后宣布:“经过咱们公司高层的讨论,公司的薪酬方案就定为‘混沌因果薪酬制度’了。这个制度有几条基本规则:一是新员工入职后可以自己选底薪档位,但相应的,也得完成该档位对应的工作量和质量要求;二是员工得自己发布、完成、评估和管理工作任务;三是用ai技术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四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的原理,动态调整员工的量化成绩,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现在,大家对这个方案进行表决吧。”
众人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张金枇就宣布方案通过了。接着,她让思思把会议决议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大家签字后由李一杲盖章。最后,张金枇还对着镜头正式宣布:“公司4721年度第一次高管会议圆满结束,‘混沌因果薪酬制度’等三项决议都是全票通过,接下来会报送董事会进行最后审批。”
会议终于结束了,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到了五点。张金枇轻松地笑着说:“这次会议用了一个小时左右,效率还行吧?下次咱们挑战四十分钟搞定!”
在座的都是职场老手,除了陆静这个新手外,大家都知道无休止的会议有多烦人。所以,对于一个小时内就能结束的会议,大家都觉得很高效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张金枇宣布散会后,转身去了厨房,端来一大锅香气扑鼻的粥。“这是今早熬的粥,”她介绍道,“已经熬成了粥油,超级香!可惜现在不是吃生蚝的季节,不过我有准备凉拌海蜇头,配粥吃简直美味极了。”
大家兴致勃勃地帮忙从厨房里拿来碗碟和小菜,在茶室围坐一桌,一边闲聊一边享受这美味的晚餐。
吃完粥已经六点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张金枇看看李一杲,邀请道:“大师兄,不如今晚就住这儿吧,这儿也挺适合度假的。”
李一杲看了看旁边的赵不琼,笑着摇头道:“大师妹,好意心领了。我们明天我还得去见老丈人,他毕竟是公司的董事长,这事得尽早跟他汇报。哦对了,股份资金认缴的事情明天就会去办,公司的财务工作就拜托你了。”
“那都不是事儿,”张金枇爽快地应道,“不过,你每天的通勤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这个嘛,小case,”李一杲轻松地笑答,“你不是帮我介绍了宿舍嘛,周一到周五就住宿舍,到了周五再回深圳的小窝。只不过…”他温柔地瞥了一眼赵不琼,“她可能会有点不习惯,所以我们还得回去好好商量一下。”
几碗热腾腾的粥温暖了众人的心,满足了大家的口腹之欲。随后,李一杲、赵不琼和陆静三人便起身告辞,准备踏上归途。张金枇、王禹翔和思思目送着他们上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之外。三人挥了挥手,算是无声的告别,然后转身回到了茶室。
“终于搞定啦,”张金枇伸了个懒腰,轻松地打趣道,“从今天这个高效的会议开始,咱们公司算是正式步入正轨,有名有分了。”
思思闻言笑了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虽然没在企业上过班,但也知道这样的薪酬方案真是脑洞大开。我现在都迫不及待想看到员工们的反应了。这种方式在我们医院估计行不通,医生护士都太论资排辈了。”
张金枇轻轻抿了口茶,若有所思地说道:“嗯,其实所有企业做大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论资排辈。能够真正发挥人才的能动性的企业,少之又少。医院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发挥已经算是非常好了,甚至比绝大多数企业都要优秀。”
思思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好奇地问道:“琵琶姐,我怎么觉得你们开会的方式,跟我们医院每天的早会流程有点像啊?我听翔子说他们公司开会都要放ppt,汇报半天,而你们是各自看材料,就像我们医院开会一样,没有人读病例,都是值班医生护士直接说昨天病人的情况,然后主任提问,当班医生回答,大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开医嘱,各忙各的,效率很高。”
张金枇还没来得及回答,王禹翔就抢先笑道:“这事我听大师姐说过的,还不是被老师给影响的。老师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医生,后来下海经商,但他开会的方式还是像在医院一样。我们公司现在开会都是各自放ppt,汇报都要好几个小时,真正讨论问题的时间其实很少,其实大家都不想担责任,报告完毕就算完事了,然后听老板吩咐,他说啥就是啥。”
张金枇点点头,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上一个工作的单位也是不允许放ppt的,但是要提前做ppt会前发给参会人员看。想当年,我第一份工作的那个公司,老师是老板的顾问,我那时候大学刚毕业没学过别的开会方式,就跟着老师学习他的开会方式。后来换了几家公司工作,人家都觉得我这种方式挺好的,于是我就越来越依赖这种方式了,现在也改不了了。”
三人聊了一会,一起走出了会议室,抬头看天空,夜色晴朗,一轮残月刚刚露头
(创业项目公司注册完成,第一份客户合作合同签署、公司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公司正式启动,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