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535章 这气氛,多热烈!
“改的是香江作家李碧华写的小说,叫《霸王别姬》。”
李碧华的名字苏伟贞知道,但《霸王别姬》他没看过,便多问了几句。
芦苇简单讲了一下故事,苏伟贞听着觉得小说怎么样不知道,但故事确实是个好故事。
闲聊了一阵,苏伟贞突然才想起来他这次来燕京的目的,问芦苇:“您跟林先生有过接触吗?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芦苇迟疑着说道:“我们俩不认识。不过对他们家听说过很多,我们西安的几个作家来燕京的时候经常到他们家落脚。”
聊了几句,苏伟贞见在芦苇这里了解不到什么有趣的东西便放弃了。
出了后罩房之后,他问于华:“于作家,您跟林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我一开始认识朝阳老师,先认识的陶老师,就是他爱人。
那时候陶老师在《人民文学》当编辑,我还是个业余作者……”
于华将他跟林朝阳夫妻结识的经历讲了一番,苏伟贞道:“这么说林先生夫妻算是你的伯乐?”
“没错,确实是伯乐。”于华满脸感慨,又说道:“陶老师当年在杂志工作,可发掘了不少人才,谟言、苏童都是在她的关注下冒头的。”
苏伟贞问:“谟言是写《红高粱》的那个谟言吗?”
他之所以对谟言的名字反应这么大,主要是因为《红高粱》电影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就是好的作品改编对作者的影响,于华见苏伟贞的反应也不禁有些羡慕。
两人说话之际,曹逸文找到了西院,说饭做好了,苏伟贞这才恍然发现他们俩已经不知不觉在西院待了一个小时。
回到东院吃午饭,餐桌上摆了四道菜,狮子头、霉干菜烧肉、尖椒干豆腐、凉拌白菜心。
“这都入冬了,菜样少,大家随便吃点。”
林朝阳面露歉意如此说。
家里一共六个人,四道菜其实刚刚好。
苏伟贞对四道菜中的霉干菜烧肉印象最为深刻,他父亲便是绍兴人,小时候家里经常会烧这道菜。
他觉得痖弦对林朝阳的厨艺评价非常精准。
“做出了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评价看似平平,实则却是最高的褒奖。
什么叫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但关键是每个人吃了都觉得味道好,正所谓众口难调,这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也该忙正事了。
苏伟贞提出由痖弦和于碧霄对林朝阳进行采访,他打算继续去西院,他想做个侧写。
通过对周围人的采访,塑造一个不同角度的林朝阳,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痖弦的高度认可。
林朝阳把采访地点放在了书房,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入屋内,亮堂堂、暖洋洋的,令人心情愉悦。
有了一上午的接触,林朝阳和痖弦关系谈不上熟稔,但交流起来非常流畅。
当痖弦向林朝阳发出问题时,苏伟贞在西院向马原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说林先生是二流作家?”
这会儿马原不跟祝伟辩论了,声量都小了,急忙辩解道:“我是说放眼世界,他算二流作家。在国内,他还是第一流的。”
“那你觉得他哪部小说写的最好?”
“《闯关东》,必然是《闯关东》!”李拓抢答道。
马原不耐烦的呵斥道:“问你了吗?问你了吗?”
然后扭过头对苏伟贞说:“是《渡舟记》,毫无疑问是《渡舟记》。”
“为什么是《渡舟记》?”
“因为这部小说的哲学思辨是他作品生涯当中的巅峰,不管是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中国当代文学找不出第二部这样的作品。”
马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满怀信心,然后苏伟贞转头又问李拓,“你为什么觉得是《闯关东》呢?”
这顿时让马原感觉心情不是很美丽。
“你去细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难再去找到一部如同《闯关东》这样的雄奇史诗了。
它的艺术基调如此凝重、悲壮,读来让人深深慨叹人生的变幻莫测、历史的沧桑无情,如此令人感动又沉重的审美感受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罕见的。”
李拓自信满满的阐述着自己的理由。
苏伟贞打算在详细的聊聊两人眼中林朝阳最好的作品,冷不防看到了窗户玻璃上贴了一堆脑袋。
于华解释道:“听说您来采访大家对朝阳老师的印象,大家都想来聊一聊。”
大家接受采访的意愿如此之高,着实出乎了苏伟贞的意料,他生平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作家能够受到同行们的如此爱戴。
在众人的热情捧场之下,他的采访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
天都黑了,采访还没结束,苏伟贞嗓子都哑了。
他一个人采访一群人,并且是倾诉欲爆棚的一群作家。
苏伟贞看着还有几个没怎么发言,正虎视眈眈的作家,感到一阵绝望。
这个时候,痖弦采访完林朝阳过来找他。
见满屋子烟雾滚滚,众人高谈阔论,不由得欣慰的点了点头。
采访就应该这样。
这气氛,多热烈!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