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4)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云峰说 虚实二字。合说有味。虚中想出实际。实中想出虚理。靠不得实。着不得虚。虚实相形。乃成如来妙法。

子真说 无实无虚之法。如来于此。已经说出要领。故又言若悟得此法。则是无所住之心。在在皆然矣。即以布施言。若菩萨此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心为法所拘。便如人入闇中一无所见。若此心不住于法而行之。则触处皆通。无有障碍。便如人之有目。加以日光照之。有何不见。此段言法之所在。必能空而后能照。甚言执法者之不得法也。故又言若有善男子女人。能于此经中。受持解说。虽在当来之世。是人已得闻知。而同见知可成如来证果。即到如来地位。无论世远于五百岁。而佛之智慧。自然远照。悉知其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说无量无边者。言人能如此。则人人可为如来。世世见有如来。故说功德之无穷耳。

云峰说 此问是如是如是以下。通说后世奉持此经之人。如来反覆申明。终在于无实无虚一句结穴。后说以要言之。而不说要。言在于何句者。正是如来不以一句实法。使后人执着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子真说 佛又言若后世有人。于一日之内。初日中日后日三时间。以身命布施。而如恒河沙之多。且历百千万亿劫之久。其布施之功极矣。终不若信心。于此经之功尤大也。初日早时也。中日午时也。后日晚时也。日有六时。举此以概终日耳。恒河沙之多。百千万亿劫之久。俱是借言。非真有此等身命也。身命人所重者。以身命布施。甚言七宝之珍。不若身命之重。而并捐之。其布施何等大愿。不是如来教人撇却身命也。释氏于此段。最多饶舌。须订明之。言以此等身命布施。有人能以其心信实。此经而无违逆。则其福自胜于彼之布施者。夫以一心信之。尚属己修之功。何况书写传布。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则不惟自度。广以度人。其所成就者。宁有量乎。故又言此经后人得力如此。而究之说经之要。原自无多。不过于空相。空法无所住之旨而已。故是经有不可思维而议论。亦不可称算而度量。实实其中有无限量。无边际之功德。其要不在多言。然此经中之要。如来原为大乘最上乘者而说。大乘最上乘之人。要皆不落法相者也。故又言能以此经。后世有人。受持读诵以自觉。广为人说以觉人。便是如来真心相印。虽在如来五百岁后。而如来早已于慧觉中。悉知悉见之。其心合一。故必其决然成就此不可思量无量无边之功德。正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之功。更大于今日说法功也。

云峰说 大乘者。诸菩萨是也。最上乘者。佛如来是也。为大乘说者。说此六尘四相之应空而入于法也。为最上乘说者。说此空相之心。皆归于空。而并无所谓法也。第一句是引众生。而证入诸菩萨。第二句是引诸菩萨。而证入于佛如来也。此正是以要言之之意。而绝不说要言。是何言者。正是如来欲度人。而不留一度人梯子处。世间只有上乘之人。入圣至易。惟有中材之人。超凡最难。故如来于此段。往往从第一等佛菩萨。直说到学。为佛菩萨者。亦是成就中材处。而不使其恍惚无所据。故实实以成就。直造如来地步告之耳。

云峰又说 乘即车乘。取通远之义。乘有大小上中下之分。其乘则一乘。有轮始可转行。故以法为法轮。有法而不能流通。犹之有乘而不用以行远。所以诸经皆谓之大乘者。正取义于法轮转通之意也。此乘字又别有解。夫乘车也乘一。而乘车者之人不同。所以有上中下之分。若舍此三种人。便如徒步者之难。以行远矣。故人得居乘中。当思坚其轮辐。不使有折辕覆辙之虞。则居是乘者。不论上中下人。皆可以负重致远。人若弃其乘而不居。又自甘于徒步。及至车乘朽脱。虽欲乘之不可得矣。但此中何以分上中下。上乘者不劳余力。而即可通达。中乘则必加鞭策。而后能驰驱。若下乘则又如驽马。而驾败车。稍不加防。即有前车之戒。所以虽曰乘。而几几乎非乘矣。此上中下乘之大略解也。至于最上乘。则又有解。盖最上乘。即从上乘而得超乎。其最犹如车之轮辕坚固。而更驾以良骥。所谓不加鞭。万里可通。此真造父之车。世希御者。是又最上乘之大略解也。若下者造而及中。中者造而及上。上者出乎最上。则犹之并车而行。努力者在前。弛鞭者在后。岂尝限人以上中下哉。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子真说 如是等指上受持等而言。言人能若此。即是能荷担之人。背负曰荷。肩挑曰担。言此人是能身任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责者。其人之成就何如乎。何以见其荷担之故。若人已是大乘最上乘之人。而非乐小法者。盖能荷担必是四相皆空。而并空无相。若人所好乐。不脱于小法。面沾沾章句之末。即为着四相矣。岂得有如是之大功德乎。故知以此经自觉觉人者。终不乐小法也。此又反言明大乘最上乘之旨。在在处处。随在有是经也。言有是经之所。则天人阿修罗。便于此处恭敬围绕。如佛之塔。正以经在。即若如来亲在也。所以天上人间无不敬奉。以华香而散其处耳。言散华香者。非必实有华香。不过极言恭敬之念。一物且然。他可知也。

云峰说 荷担而上加即为二字。便知其人不可多得者。向解荷担。只说背负肩任。特释字义耳。若说二字之旨。直是如来欲以正觉之性。付托其人。而一任其荷担矣。但既经荷担。便脱不得肩。必待更有能荷担者而与之。此如来以后所以有五祖之传流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云峰说 此一段又为下乘者说法。盖从四果起。至此直说。到有罪恶之人。已是无可醒悟。而能一旦得醒悟。受持此经。亦可消其愆。而释其过。此又为下乘。开一自新之法门也。从前不说果报。而此段说出。单为下乘人。开其感动奋发之机耳。

子真说 先世二字。不可专作前世看。如来说经。仍不曾说得玄空。此直是昨非今是话头。切不可以前世后世渺茫难信者。为庸愚借口。反失经义。故言若有人于前日作此罪恶。自然应堕恶道矣。犹如人从前作恶。无可躲避刑罚。一旦改过自新。从于善道。即为善道中人。若人之目之者。尚以为恶道中人。而轻贱之。其实人虽轻贱。若人先前罪业。固以冰消而熄灭矣。此段旧说。多引证宿世今生事以讲。亦是不必。盖其人能悔悟。则前者尽除其恶。来者日进于善。即当得如来之正觉矣。故又言我念此身过去以后。人当历无量阿僧祗劫。阿僧祗者。译作无数二字。言人无有如来化导之。则沉沦于无量无数之劫者多矣。然有此经在。可以救之。但如来此经。其实于然灯佛前。得相值百千万万之佛。悉皆敬奉承事之。故得与之参究宗旨。而无一人空过。不与说明此经义者。那由他三字。译作万万二字解。言此时之佛。实有千千万万耳。盖此时有如此诸佛。而如来不肯一人放过。个个与之参究此经。而得经中之奥。若来世有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虽目中不见有诸佛。而其受持读诵之功德。与我昔日供养诸佛之功德。直是百不及千。千不及万。盖言我所得者百分。而彼得一分。胜于我之百分。我得千分。而彼得百分。胜于我之千分。正言我所得有诸佛在似易。彼不见如来在。而单信此经较难故。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甚言其功德之大。以欣动下乘之人。然是经也。如来未尝具说。而反使人惑。具字作详字解。

云峰说 如来何以不具说。盖以此经俱是对上乘言。而撮其要者。一句中可该万法之旨。故上说以要言之也。若下乘之人。即以要言告之。全然不觉。而欲变其说辞。约者反烦。要者反多。此于前说。又加详晰。如来非不欲如此。其如一经具说。而下乘之人。便谓如来与上乘说者。又与下乘不同。则将疑如来说之。不一其心因即于狂乱矣。何以见其狂乱。盖如来之经。不过真空之理。末世不明其理。遂有假托。如来之人伪造经典。以赝乱真。庸愚反为所惑。而心即于狂乱。以致如来之经。反生狐疑。而不信之。此如来于说经时。直料到末世必有此人。必有此事。所以不欲具说耳。

云峰又说 此处果字。增一报字。比前四果果字。不同前说得深。此说得浅。前果自证自果后。则以果得报。果得报限矣。此段全要发出下愚。自新求善。而又恐其为善。不卒以至于狂乱狐疑。故终以果报结之。是如来引导庸愚之一片婆心也。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子真说 上言功德不可思议如此故。须菩提覆思前之所问。应住降伏之说。亦不可思议故。又举所以住。所以降伏者。是善男子女人。发此菩提心而得之究竟。何以有此住与降伏之心也。此一问是须菩提因不可思议。而又申明无我之旨。故佛言凡此发菩提心者。俱是有佛性。自能返照。而生如是之菩提心。原非佛之可教以发出者。故如来化度一切众生。至于化度一切众生成佛已。则是众生个个皆佛。如来心中。何尝存此众生为我之化度。故曰无有一众生实灭度也。解佛所说义。义字是指上实无有法义。故又言实无所得正觉心。得后则忘其得。并忘其法矣。故又言昔在然灯佛所受记时。若谓我既得法。为来世化度众生之人。此时受记师。即不以我为当得作佛。而有当得作佛之名号。释迦二字。译作能仁二字。言能以至仁之心。而普度一切。牟尼者。译作圆通解。言有此普度一切之心。而能圆通四大。无所不遍。毫无窒碍也。此是当日命名之意如此。故如来又言。我惟不存得法心。所以受记时。师曾作是当得作佛之言。而以释迦牟尼名之。

云峰说 化度在如来生如是心。在众生不自生如是之心。如来安从化度之。夫至于化度已。则消融人我。在在皆佛。何有化度之心可留。故又言。菩萨欲化度人。尚有我人四相。即非菩萨地位。盖以如来之心。空诸所有。毫无染着。不以所得之法。存一得法心。故能证此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如来既言法无所得。即以己之所得。于然灯佛者。复问须菩提欲使己得之法。亦不留法相。故问昔在师所。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直见以为实无。所得正悟。如来之得法。得之于心。不执师之法。以为有得。故佛言如是如是。不但称其言之是。而谓我之所得真在心。而不著于师之说耳。此皆是无我之意。言以心得而得成佛。不假师说。方为真得悟入。于得无所得。乃称如来之义。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子真说 何以见其无所得之故。盖如来能了彻一切之法。而得无所得故。即于空诸法。而悟如如之义。

云峰说 诸法如义。是如来说经要旨。言即此诸法千条万绪。而其一贯之旨。总归于如如二字。如则无不如。如如则无所为如。故言如义而不言如法。如如中着不得法相也。如来者。以其无所不如。而能静中生。照虚中起。白若镜之悬内。无毫发障碍。凭物之来。适如其来。以应之影。过不留。仍存虚体。故无有来有不来。而来亦无有。如有不如也。言诸法而同归于如义。正是百川之流。销归大海。不见增益。无不容纳。此可以悟如义之所包者广。又何有一法之可独名乎。

子真说 如义若此。而复有人言。如来必有所得正觉。而后名如来者。是不知如来之实无有得也。何以见其无有得之故。盖以得之于真性者。性本无法故。其中据以为实。则全无藉。见以为虚。则触处圆通。无实无虚。法安所施。故又言。天下之可恃者。皆法也。法至一切。则无论大小矣。然此一切法者。即之则非。体之自实。虽有一切法。汇于一法。而一法之法。原无有法。故虽云一切法不过虚名之耳。亦何可执乎。故又言。人身之长大。以喻一切法之多。然此性不明觉。虽有长大之身。终为虚壳。亦何所用。以喻虽有一切之法。而不能得之于心。则一切法。总属成法。依样葫芦。何尝自我本性中。独得之真谛。所以须菩提直言如来所说人身长大者。不过虚名之耳。长大之身。安足据乎。

云峰说 自如是以下。至诸法如义句。前后照应。而此段所喻。是承上起下之词。

子真说 上言无有灭度法。岂惟如来无之。即菩萨亦如是矣。盖以菩萨通乎佛性。所差一间。若使菩萨作是言。谓我当化度无量之众生。便是执于化度之法。而不可名之为菩萨矣。夫迷者众生。悟者是菩萨。以众生待人。以菩萨自待。即是人我相矣。焉有菩萨地位。而尚存四相者。故又言。佛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也。言佛则菩萨之不落于化度法可知。故如来又言。菩萨既不存化度心。则心中清净可知。然使菩萨有心而求清净。此心即为清净所拘矣。所以菩萨不作是言。以为我已庄严佛土。盖此心已至于庄严。便已脱却庄严形迹。特无以名之。而强名之为庄严。其实何所为庄严乎。故又言。若菩萨于化度法庄严法。俱已空相。则知此身非身。此法非法而已。通达于无我法矣。是真名之为菩萨也。

云峰说 一切法而独提布施法。言为众生说一切法。而单提化度法。言为菩萨说也。上言六尘。而单说色相。以声香等从色起也。此言四相。而独说无我法。以人众生寿者。皆从我而起也。说无我法。而谓之通达者。通于此而达乎彼也。彼此无碍。便是一个正觉心。何所容其为法乎。此处说无我。不言心而言法者。是如来指点菩萨空法处。不是说尽无法。而又留一个无我法。使后人存疑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去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子真说 上文言无我。而此又以五眼问者。正是如来不作寂灭之说也。盖眼亦我身中一官。无我身便应空眼相。不知无我相者。无我身之累。而非并身无之也。此身之累尽忘。而我之慧性。便从眼光透出。所以有此五眼。如来之问五眼。一步说深一步。须菩提之答五眼。一步见高一步。俱是针针相对处。肉眼者。色身之眼。人有色身。即具此眼。而或有瞽眇之不同。有明昧之各别。至于具有眼光。而一见正一见邪者。此肉眼之所以相远也。凡人与如来同此眼。而如来有之。便能从此眼。得证上果。则谓如来之肉眼可也。天眼者。言眼界甚大。而能普见一切众生。无所不入其眼也。善恶邪正。若登高视下。纤毫毕见。此从肉眼。证果后得之也。慧眼者。眼光甚明。能使一切众生前后世事慧光一照。九种尽皆明白。而无可廋丽。此从天眼中看出。正是见之大者。见之明也。法眼者。所视一规于法。而见正不见邪见。善不见恶。是以我之大。且明处见为万善同归之意也。佛眼者。见天下众生。皆可成佛。而并无善恶之分。正是开眼悯众生。合眼尽法界。而无所不入其眼也。此五眼之大略也。

云峰说 五眼是一眼。分言之有浅深。合言之无高下。如来有五眼。凡人亦有五眼。其中分别处。只从肉眼而始。若以后四眼说来。此解尚有未尽。可再解之。肉眼者。有色身即有是眼也。身之肉眼为一官。而惟眼与心相通。故心之邪正。独形于目。目之所视。心每为其所引。若心不处于虚。而眼著于相矣。故谓肉眼。然如来之肉眼。能见己身生灭。则与凡眼不同。特此眼自有身后得之。与身生灭。所以不可为据耳。但如来以一眼。见己之生从此来。灭从此去。无所昏眯。所以必从肉眼入门也。天眼者。借天以言大。且高且远耳。人以眼望天。而不能穷天之际。天以眼视人。而能悉人之微。以其大也。大则无所不遍。高则无所不烛。远则无所不及。如来能具此眼。便能遍满十方界。而能以一眼通之。此谓之天眼。慧眼者。其明足以烛幽察微晰及毫末。如来以三世之慧光。具于眼中。不徒见一己之生灭去来。而能见众生之种种色相。如日月之明容。光必照故。谓之慧眼。法眼者。眼之所见。一合于法。而使非法之事。不得再迷。故如来曾以法眼。看出阿修罗之假道乱真。能使之反魔入正。是皆法眼所得也。佛眼者。以其眼之所见无在非佛故。于一切众生。能以大慈悲心。发之于眼。而使众生无不成佛。佛眼一见。顿成菩提。所谓开眼即是度世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子真说 上言五眼具足。便可悉见人心。而非心亦无不见。故于五眼后。说出三种心。以见非心之无不可见耳。恒河沙一段。从沙说河。从一河沙说。河数如沙之数。反覆转曲。总是说到佛世界之多耳。言有一世界。必有一佛居之。而世界之多。与佛之多。直与恒河沙。及如沙之恒河之多。则是满世界皆佛。故谓之佛世界也。佛世界者。世界皆佛所主持。有一世界。即有一佛主持之分。而至于诸世界。则主持者。亦有诸佛。盖言世界中在在处处。皆有佛也。看下尔所国土中句。则知分世界而化度之说是已。夫有世界即有国土。有国土即有人。有人即有若干心。人心而有种心。便知其心一而其种不一。所以说若干二字。如来以五眼之明。悉知之者。正以若干心。虽自不同其实。直谓之非心而已。盖以诸心皆属后起。绝非清净本来。何以为心。其非心之故何在。盖以人心只有三项。过去现在未来是也。三者俱不可必得。而人心不免涉之。如来特于此处。见其非心。正是五眼具足是也。

云峰说 过去现在未来。不必作前世今世后世看。即以一事一言论如出口。便是过去。方言便是现在。未言便是未来。总在一时。说不分前后。此三句经极有意味。前言若干心。此止说三种心者。见非心不外于三种耳。过去心者。此事已过。此心尚留。便多眷恋顾惜之意。所以此心一留。则终身迷惑。现在心者。即如富贵贫贱。各有其位。不得越位而求。人惟看不破目前之所处。而以为我所在者。当久于此也。则眷恋之心出矣。又以为我所在者。特暂于此也。厌常之心又出矣。故现在而不自知其为现也。未来者。此境不在目前。而设一或然之想。此境尚在后日。而设一预期之思。便多患得患失之心。未来而果得。来则开侥幸之窦。未来而终不得。来又开怨尤之门。如来说三个不可得。不是婉转商量。直是斩钉嚼铁语。所以破众生之非心者。亦甚决矣。

云峰又说 现在心原不脱日用饮食事。但有此心而又生不自在者何故。盖缘人于现在处。每多不自足。便不能自在矣。如来说现在心。原说人不肯。以现在自求。而反去现求赊。则知过去未来。俱从现在处。发出赊想矣。譬如身处于此。此即现在。而尚以此为未足。更追及于前。计想于后。而并现在者不可得矣。此又以现在心。生出过去未来心之大略也。得字亦有解。此处说得。皆是必不可得。而强求得者。犹儒家言得之有命。求无益于得之说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子真说 上言非心不可得如此。则是福德者。我性中所固有。自可以不求而得。如来亦以无所得言之。非谓福德本无也。福德在性。则不求而得。福德在布施。则得而还归于无得。此又如来深一层义。故问须菩提以为如是布施而得福德。其中因缘。得少得多。似有分寸。是布施多。得福德亦多。则福德随布施而转矣。何关于性。故说一实字。夫福在德性则虚。在布施则实。实则其中因缘。便可限量。而福德之多。亦有限量。故如来说一无字。以见福德之多。不过从我之说而起见。非真有多之形迹耳。

云峰说 有则实。无则虚。福德不是外来之物。何故说到因缘。盖以福德原有种子。便是因缘。因者仍其旧也。凡事必有因。而后缘之以起。但因中亦有两端。因其善者即缘善而起。因其恶者亦缘恶而萌。此处只说善因缘正以福德性本善也。善本性生。何有恶之夹杂。特借布施一端。以为修善之基。非以布施较多论少。而随布施。随与福德也。福德尚不可得。而欲得非心可乎。结句处当着眼看。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子真说 上言福德既无。则性本虚。而色身断不可著相矣。色身者。肉身也。具足者。五体无有欠缺也。佛有五体。众生亦有五体。是言佛身即以该众生之身。今且不言佛之具足相试。即以众生之具足者证之。则知众生而能有具足相者。皆佛也。故言佛可以无所欠缺之肉身相见否。言有是相则见之者。必生欢喜心而究竟。此身不离肉身。仍归乌有此身灭。而此性长存。因知色身原不可恃。故说即非具足色身。特因其有形。以强名之耳。故又言。如我今日之身。有三十二相是。所谓具足诸相也。见之者谁不生瞻仰心。特以我之具足诸相。不外肉身。亦有尽时。何可执着。故虽说有三十二相具足之相。实则非有也。特强名之耳。此两段言具足相之别也。

云峰说 相到具足。是为完人。然貌足而性不全。即非践形之人。与官之不全者何异。如来说出众生色相之不可恃随言已。三十二相之亦无足据。其大旨之归于无相。而并归于无法可知。故下文即以无法申明之。

阿难尊者言 此段竟将佛字推到众生具足相看。以见相之自众生。及诸菩萨摩诃萨。直到如来。皆是肉身不可恃。以结无相之旨。此论虽讲中先有。当再记之。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子真说 上言无相。此言无法。盖以法相相因故必相空。而法亦皆空。如来所以言勿谓我未说法之前。先设一念。谓我今将说法。若使我于说法前。先有是念。便是我为法拘。即人之闻我法者。亦莫先设一闻法念。谓如来将有所说法。而我今得闻也。若使其人设是念。即为不知佛之人。何能解佛所说之义。谓之谤佛者。以其不明说经大旨。而徒惑于章句之末。

云峰说 上念字是如来说自己之念。下念字是说众生之念。此一问。又为徒恃章句。以诵读解说者言也。

子真说 如来既言说法者。与闻法者。皆无法可恃。则将来之世。何所为据。而使人信从。故须菩提所以复问也。言须菩提而加慧命二字。见得须菩提此时己通慧命矣。

云峰说 慧命即慧性也。性中本自有慧。而此慧从性命中来。不缘后起。即命即慧。不可分作两项。正以命非慧。无由见性。慧非命无以明心。所以慧命合一也。若单言慧。则涉于后起。而非先觉。惟慧涵性中。而与生俱生。不与灭俱灭者。所性故也。时须菩提已得正觉故。以此名之耳。

子真说 此时须菩提又问如来。此来世众生。既无法可说。亦无法可闻。其能信如来者。可有其人否。如来谓此众生。皆有佛性。不可以众生名之。亦不可以非众生名之。盖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特以未证佛果。未登彼岸故。强以众生名之。其实众生不可限量。而何概以众生目之乎。

云峰说 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如来点化众生处。卵胎湿化诸种。或有变化。而脱其凡胎者。一脱其凡。便是登岸。故说非众生。则犹有众生之迹。说非不众生。则并忘众生之名矣。故下文不说众生。而直言菩提心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子真说 此段见如来于正觉之性。一归于空。毫不留一。得使后世藉此。以为如来之正觉。有异乎人。故须菩提以正觉之性实无所得。如来直是其言以为正觉之性。不从法得。无论万法销融。即使其中稍有几微之法可留。便非真觉性矣。

云峰说 此段只重无有少法可得一句。见如来不留一法。乃通万法。法在外。觉在心。若以外法而觉我心。则有觉有不觉。故曰无有少法可得。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好一个情深似海
好一个情深似海
隐婚两年,一向带她不薄的丈夫突然跪在她的脚下求她离婚,说他的女下属怀了他的种,她说:“好,我成全你们就是。”简宁隐婚两年见过自己丈夫的次数五根手指头足以数过来,离婚那天在民政局,他是左手离婚证右手结婚
念念生花
不死杀帝
不死杀帝
自微末中崛起,于绝望中涅盘。少年身怀绝世妖鼎,炼雷霆圣体,修时空道法,镇群雄,屠邪魔,斩神灵,君临万域!
佚名
重生后,暗恋大佬成了粘人精
重生后,暗恋大佬成了粘人精
前世,她仰慕了竹马一辈子,结果,上辈子被竹马一家吃干抹净,甚至还被他们害得惨烈而死!再睁眼,她发现自己重生了。这一世,她发现自己和那个前世默默喜欢着她的男人牵手了?而且,感觉还不错,原来这个人上辈子就
佚名
大明:从奴仆到千古一帝
大明:从奴仆到千古一帝
朱英受到牵连,被打入教坊司,成为一名杂役!没想到真实身份竟然是朱元璋死去八年的皇长孙朱雄英!雄鹰衔玉,燕子难飞!日月山河,四海臣服!……你说朱允炆……什么建文帝……废长孙而已!你说朱棣……什么永乐大帝
借箭十万
娶了美女总裁后,我的人生开挂了
娶了美女总裁后,我的人生开挂了
距离婚礼日子还有十天,未婚妻在这个时候向我提出退婚!“你是个好人,可是我不想和你继续走下去了,他回来了,我不想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未婚妻这样跟我说,三年爱情长跑,终于要修成正果,我既期待又兴奋,可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