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云峰说 此三段。第一段言心取相者。相随心生也。第二段。言取法相者。相随法起也。第三段。言取非法相者。因欲去六尘。而未得无住相之真旨。竟堕空魔。了无所得。是以非法相而生相也。但下文只说法相非法相句。而不及心取相句。则知心字是贯串三段之义。末句是足明上句。并不深一层。从来讲非法太粘。应专重法。尚应舍句。以见如来于众生言说章句生实信。后又超出章句。便得如来真面目矣。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子真说 此段是如来设疑端。以启悟须菩提意。故言汝今意中揣度如来。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盖谓如来已成证果。而于无上正等正觉果。有所得否。故如来有所凭借。而今为之说法耶。此一问要见上文无住相。而至于无法。可说微矣。但非法不可取易明也。法而应舍。则后之求法者。无有入门处。故设此以问耳。须菩提即答云。如我解如来有所说法之义。其实无有定法。名此无上正等之正觉。亦无有定法。而为今日如来可说之法也。
云峰说 法不可定者。不是千条万绪多而难定。只因人人有此正觉。便应直造无上。一泥于法。即落窠臼。而觉性反为法泥。下句说无有定法。而下一亦字。是连上句说。下见得如来。得之于己。与喻之于人。皆从性真。活泼泼处发出。并不有成法。而为说法也。何以故者。释上无有定法之故。言如来说法。皆不可以一定之法取故。不可以一定之法说。所以如来之说法。不可说是法非是法也二。句三非字。一作是字解。一作勿字解。是法则有实相。勿字法。则落空相。非有非无法无不备。乃为无为法也。故即解云。所以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以故。盖缘如来所说之法。原从觉性中来。不倚于法者。若有倚则必有所取。取者因我之所无。就彼之所有。以取之。便知法在外。而不在内。不可取者。非谓法之不善。而不可取如来所说之法。俱从觉性说出。则凡假法以说者。法虽善而皆不可取矣。惟不可取。则亦不可说到。此说不得是法。亦说不得。不是法矣。非法者。我明上无法可说句。非非法者。我明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二句。绝不支离。则知一切之菩萨而称为贤。如来之地位。而称为圣。皆不假造作强为。而实以无为之法。造成贤圣。但其中先知后觉。各自不同故。以后觉者为贤。先知者为圣。而微有差等分别耳。究之其原。同出于无为之法。而未尝有别。
子真说 无为法。正照上文一念生净信句。净则无为。不净则纷纷错起。而为之不胜矣。
云峰说 无为不是一无所为。纵为之到底。仍返于无为人。若未尝有为。先求无为。便是踏空而行。何有实效。人若既经为过。但恃所为。则又踱实而走。何有灵机。所以法至无为。而几几于贤圣矣。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德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子真说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举成数。而言大千者。又以三千之数言。犹云三千个三千。此极言世界之多。至于大千。多之已极。而又满此世界。无有脱空。将此世界之七宝。用以布施七宝者。金银琉璃玛瑙玻璃珊瑚明珠是也。此七宝者。世界中之希珍。用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德多乎。不多乎。此一段又借布施一端。以启其问。而须菩提直言多者。亦只就布施。言其多耳。一问一答。俱是设词。不作实有。如是布施。以得福德也。
云峰说 如来即言所得之福德。仍是性中固有。不假布施。而有增益。何以故。是知来发明福德多之故。故言福德本之于性。何处计其多少。则知言多者。犹着布施相。见得布施。如此之多。而得福德究竟。返归性分。不着多相。是故如来说得福德之多耳。
子真说 四句偈。不单指四句言。故说一等字。有经而后有偈。故下乃至二字。则知四句偈前后皆偈矣。受持二字。各有解受者。口受持者。心持能口受。心持而复为人解说。此经中之义。则其所得之福。更胜于布施之福。何以故者。解明其福胜彼之故。盖以一切已成正果之诸佛。及将成正果之诸菩萨。而会悟诸佛无上正觉之法。皆从此经中。解出真义。故呼须菩提言。此即佛法也。而一有执著于法。便非法矣。
云峰说 此一问答。只重受持。为人解说二句。上句自修功。下句及人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子真说 上文言佛法无相。而无相中。其实有果。但相不可着。果亦不可定。故此段以四菩萨之四果言之。以见四果。一果进一果而究竟。以果名者。犹是法门之小乘。其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四等入道进修之人。其名不同。证果则一。须陀洹是梵语之称。即译作下入流二字。下三段皆仿此。如来言须陀洹者。能作是证果之念。我得其果否乎。而须菩提答云。不也。盖以此须陀洹者。于六尘中。脱出能生清净心故。已入于贤圣之流而究之。何所谓流。便是入焉。俱化则不入于人我相。而何有于色声等。故虽名须陀洹。而实无可名也。此为初果斯陀含者。较之初果。则已进矣。名一往来者。曾于此中。往来一番也。凡人于尘相有一往。而不来有。既来而复往者。此则曾于其中。一往来而绝无顾恋。所以谓之一往来也。则名为斯陀含。而实无可名也。此为第二果。阿那含者。较之第二果。则又进矣。而此阿那含。于六尘四相。一一证空。并无可名。而特于此中。通彻前后。了无障碍。故不特不往直已。不来觉得尘相已。无有可来之迹。此为第三果。阿罗汉者。较之第三果。则更进矣。而阿罗汉实无有法相者。盖以阿罗汉见道而不著于道也。若其见道而有所著。不过成其为阿罗汉之道。而已岂能脱此四相乎。故虽名为阿罗汉。而实无以名之。此为第四果。凡此四果。各就地位。同证无上。无非说不着一果。而成此果耳。
云峰说 四果果字一义也。因果证果。各有分别因果者。以前之所因。而得今日之果。证果者以今之所证。而得当下之果也。果字有二义。一果决之果。一果报之果。此应以果决义解。盖以四菩萨俱从勇猛精进。而坚修以得之者。入流一往来诸名。正是证其果处。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云峰说 上四果俱以无心而得果者。无可名之。故强名为四果之人。究竟实无所名也。但上三种人言得果。下阿罗汉言得道。果与道。其中浅深不同。须知道字实高果一层。故下不说果。只说道耳。
子真说 无诤者无所诤也。人心一念欲明理。又一念欲驱欲。两念相争。便内自诤矣。无诤则理欲消忘。不起诤念。是为无诤。三昧者。梵语也。译之则为入定。
云峰说 无诤者。非诤于口诤于心也。无诤在儒家。则曰内自讼。在如来则曰。无诤人有过。而自讼则过消人。至于无过之可讼。遂到无诤地位。夫无诤则善念。亦且消融。从何而诤。所以然者。盖因此中。已至入定之会。更无有所相持。而寂然之中。万感不动。故得一定而无所扰也。三昧甚难发明。我当解字义。以充其义。三昧二字。世以为三昧火者非也。因以其名。而释氏误谓无明火。后又误以无明。为无名去三昧之解。远矣。夫三昧而解作入定者。从无诤译说也。若云昧之一字。直以明昧。昧字解之为近。盖人不觉则昧。若正觉则不昧矣。昧从心生。则心为昧所掩。而往往多迷。故世称昧为迷昧。正觉之人。心有慧灯。古今常照一切尘相。更无有昧。此昧字义之粗解也。
云峰又说 三昧云者。凡经中三字。俱作正字解。而此言无诤而得正定之心也。以今所说昧义。当云无诤之得。得之于正直。从无昧处。以归于正觉也。此亦从实义说。言三昧者。未尝以此解也。恐释氏以为说之肤浅故。向未言其实。今照正觉。而铨三昧。则亦不脱章旨。要之。不能觉则昧。或有觉有不觉。则或昧或不昧。至于正其觉。则亦正其昧矣。何必纷纷多其说耶。且看下文人中最为第一句。便知仍是无上之旨。总以见正其昧者。是第一等人。犹之正其觉者。更无有可加上意也。
子真说 得无诤三昧。得字照上得果得道说来。比前又深一层。故说最为第一。最为第一不但是三昧中人。又在于三昧中。作第一等人。是为离欲阿罗汉。离欲者。离此六尘四相。而至于无诤。便是与欲相离。非强遏以隔离之。故说我。若起意思。说我是离欲阿罗汉。即着离欲之想。而执阿罗汉之道故。又说我若作是意思。而谓我已得阿罗汉道。如来即不说乐阿兰那行者矣。阿兰那。译作无诤二字。乐是好乐意。盖谓此时若以离欲之想自存。则佛于诸弟子中。不以我为好乐。无诤之行者。行者作修行人。看正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其离欲之心故。谓之乐阿兰那行耳。此段是须菩提自言。以无心而得。离欲之果。则上四果。亦以无心而得愈明矣。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子真说 上言得果。说一得字。便着一得之相。故此如来又将己之所得。而问须菩提。以见得之心不留也。故言往日我在然灯佛所授记之时。于法有所得否乎。然灯佛者。即今世所称定光佛是也。佛生时有光。于眼耳口鼻百孔中放出。遍照十方。如灯之明。而号然灯也。是为释迦佛之师。此一问。是看须菩提认真得字否。而答云否者。见得当时授记时。实是如来于本性中。自得真悟。仍不专靠师之授记而得故得之。而实实无所得耳。此问单空一得字。而佛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否乎。庄严者。心入于定。而不着依倚也。佛土二字。即菩提心也。言菩萨果以入定无倚。而具此菩提心否。故答云。实无此心也。何以故。佛说此庄严。原无此庄严之想。故谓即非庄严。而特名之为庄严耳。土字。是就菩提心入定者言。人于操心时。存一分竞持意。心便不定。说到入定心。无可持正。所谓无为法也。土即土也。土止而安。是为良土。即以此解其义得矣。
云峰说 土字即解土字义。亦是实说盖人心能如良土之止。则自然入定。言心而曰土者。犹人之言心田心地心苗等意也。此心方寸之地。而能种出良苗。便知方寸本是良田。故谓佛土不去侵削而加滋培。何在非佛土也。
云峰又说 自须陀洹起直说到菩萨。层层驳入。俱是须菩提善解处。言四果中人。即答以小乘之旨。言阿罗汉。即答以无诤之旨。言佛。即答以无所得之旨。言菩萨。即答以非庄严之旨。随问随答。而中间须菩提自说佛名之一段。是须菩提以身自证之意。佛又说然灯佛一段。是如来以身证须菩提意。针针相对。绝不支离。当以此番问答。为两人本地风光。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子真说 上文得无所得而庄严之想。俱无此心。几于枯稿。故此段说一生字。以见诸想皆空。而心从虚中生出。凡须菩提等。应如是而生此清净之心。心至于清净。则六尘俱断而何有于色声香味触法。以住其心。清净心言生。而六尘亦言生者。二生字有别。上生字。言心中一无挂碍。而生此清净心。下生字。因六尘所染。而心反为其所生。一正一反。则出下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无所住。不是悬空。只为形相消忘心中。毫无执着。此心油然自生。不曰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无所住中生之也。
云峰说 盖心至虚而不可有所。所者情欲之所也。心为人之安宅。而宅为情欲居之。则不安矣。住字犹居住一般。因其有所住。而人之七情六欲。皆足以汩没其心。此心便不能生。无所住者。不是六尘之来强拒之。而不使其住。实实心中。原著不得些子。仍无有可住者。故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也。但此句一连诵下。不可于无所住作顿。盖不以无所住后。而始生其心也。不言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正以心本虚灵。原存生生之理。特为情欲所制。生机渐消故。入于一念不起时。此心有油然而生者。非他心其心也。人不能使之生。而心自生之。则知其心者。本然之心也。夫心说到生时。便觉有一番勃勃意矣。此一句之大旨也。
云峰又说 上言心下言身者。非反说到外也。身字即作心字看。如来盖欲广须菩提之心。而复以须弥山王之身问之耳。如来设言。有人身如此山之大。而非真有此大身也。须弥西域山名。为众山之长。故曰山王。其身如山王。则大之极矣。而实无此大身之相。若存此相。大便有限。而佛亦不说之矣。此段问答。言无所得无有庄严。而至于心无所住。则此心方为广大。此又是如来开悟须菩提一则也。
如来于辛丑四月十五日。降坛说法。云峰译解大旨。
如来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全是心之觉处。生之无所住者。心中尽是觉处。不应住的走。不得来躲闪。便在在皆明觉之生心。灵光透出。何生之非其心。此是说如是住。精意可将如是住三字看出。
如来又说 此句不看住究竟。但看住由来。究竟则应无所住。由来则生其心。言人若住不住。于在歇脚处。便能生出一番明觉心来。
溥仁说 即云峰名。可以此经问须菩提否。
如来旨留阿难行者。再发明此句经义。
阿难尊者说 色声香味触法。未有住处。尚无其所。一经住着。便已各占一所。而不得即行。故其住之也久。而所住之地。为其纷扰。遂不成其所矣。无所住者。未尝不有其所。而不引之。入住即有色声香味等项。俱是门外过客。安得投足于不招之所耶。故经文言。应无所住。是应与不应。俱从自心。招揽自心。推脱别非他人可以承当。直是其心。自让所住。与色声香味等住。而其心反退处于四绝之地。从何得生。惟无所住而其心廓然澹然。不留一物。占其地位。欲培即培。欲植即植。譬如良田无莠。所承雨露。所滋灌溉。皆是扶生之会。而何有不生者。故上言两生心。此单言生其心。足知生处。木是浩旷。何尝绝人于生。特患生之未久。又从而绝之。则此心将不得为其心。其不败坏于色声香味等者。亦几希矣。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子真说 上言山。此言河。俱是喻说。此段甚言世界之多。如恒河沙。故如来言之。恒河西域河名。即在佛说经之处。故即以喻言。如河中之沙。而以一粒之沙。算一恒河。可为多矣。而须菩提谓如此恒河。尚无可算故。如来告之说此喻。非是谎言。而实可信。见得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以此河沙之数七宝。布施于人。其福德之多。亦犹是也。然不若于此经中。以四句偈受持而为他人说。其福更多于布施之福德。前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此说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有别。前兼言经。此单言偈。见得以四句偈等与人说。其福亦是无限。盖布施必待七宝而得福。此经与偈。则无论贫富穷达。随在可受持解说耳。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子真说 复次与前微别。盖与如来说法以来。至此几复次矣。此段是言受持解说。不论何地。处处可以说经。故言随说。若随地而说此经。与四句偈等。即有天上之神。世间之人。及八部中阿修罗之恶类。一切等皆应于此地。生恭敬心。而供养之。如佛之藏舍利之塔。与现法身之庙所在之处。无不瞻礼。塔庙盖借言耳。非真有塔庙也。何况有人将此全经之义。而广为人解说。其为天人阿修罗所供养者。更何如也。且不特以四句偈等及全经。随地解说。即使此经留于其地。便同如来身历之地。未尝有佛而佛实即在。且不特佛在。并及所持戒修福。而为人所尊重之弟子。亦无不在矣。
云峰说 若字作及字解。尊重弟子。竟作诸菩萨摩诃萨看。上言佛此言及佛之弟子。便见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可尊重。若如来者。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子真说 上文如来说经典。如此之妙故。须菩提因问此经。当以何名。既有经名。何以敬奉。而心持之。而佛告其经之名。则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者。金性纯而最坚故。谓金刚般若者。译作智慧二字。波罗蜜者。译作到彼岸三字。言人智慧之性从无始而具。不着渐染。如金之出土纯洁。而无所夹杂。惟其无所夹杂。则私欲不得相人。何等坚刚。今人为私欲躯遣。便自柔软。而失其本真。则智损而不明。慧削而不悟。以至汩没本性。不得登岸矣。惟率其最初之性。而以性中固有之智慧坚持。不使一毫有亏。则回头即是彼岸。此为小乘者。说般若法。若大乘之贤圣。如诸菩萨等。则此般若之性。本来具足。有何侵损。到底坚刚。其登彼岸。犹入熟径。前后不迷。永无退步。登彼岸者。为大乘解。则为登峰造极。为小乘解。则为出此入彼。所到不同。而彼岸一也。但疑之者。迷而不知到。畏之者。望而不能到。是在于勇猛精进者。此经之所以名也。受持者。当奉行此名。而可得经中之实义。但此名不过强名之耳。盖以般若。即具于性。有何可名。故佛又说。非般若波罗蜜也。若一执着其名。则落相矣。惟旋说而旋非。是以名之为波罗蜜也。言般若即为般若之法。而佛又问。于法有所得否者。说此般若波罗蜜之法也。而须菩提言佛无所说者。正以此经之名不可执也。故佛又借世界微尘以喻之。言三千大千世界中之纤微尘埃。何处不有。可谓多矣。而究竟微尘。不可尽执之以为微尘。犹世界不可尽执之。以为世界。盖微尘而至于破碎。世界而至于陆沉。则又何可名之有。
云峰说 上句形起。下句重世界一边。说如来至此。又将三十二相现身说法。三十二相者。只就如来幻身言之耳。此身虽与众生不同。而究竟幻身有尽故。说以身相见如来。而名为相。即便落相。特强名为相。以见如来耳。三十二相一身相。修广庄严。容仪端正。二体相。上下量等端肃。三面相。而如满月。四顶相。顶如天盖。五发相。右旋盘曲。一发不乱。六耳相。耳垂过肩。七眉相。皎净如天帝弓。天帝弓者。中高而两垂。八眉毫相。眉间有白毫。柔软若绵。白若珂雪。九眼相。睫相青绀色。平整若牛王。牛王者。眼大而左右齐整不偏。十眼睛相。青绀色鲜。白眶微红。十一鼻相。丰高而下垂。十二唇相。唇若丹朱。十三日相。闭若瓠形。开若海口。十四牙相。上下四十。肉深根固。整齐白若珂雪。十五齿相。四齿洁白锋利。十六舌相。广薄修长。吐垂面轮。至耳发际。十七音声相。声音朗朗。虽人众中。远近共闻。十八额相。方正隆准。十九肩相。两肩平正圆满。二十臂相。平立双臂垂过膝。如象王鼻。二十一胁相。两肋围抱。如鹿王腨摄。二十二毛相。皮上每孔生一毛。青绀色。软如兜罗。右旋不乱。二十三皮相。金色肌肤。柔滑不沾泥垢。二十四阴相。藏密不露。二十五手足相。并柔软如绵。二十六足底平满。足下有千轮辐文。二十七足指。有雁王文。状若绮画。二十八足趾。坐与趺相称。趺与距相称。二十九手足并尖圆。修长洁白可爱。三十两手两足双肩一项。并圆满。三十一颔臆周正充满。三十二腋下并充实。
子真说 如来之相。虽与众生不同。而终是幻相。所以说非相。而强名为相耳。今人具有幻相。而能空其相。将此身命如恒河沙等。以为布施。可为极矣。而终不若以此经受持解说。其所得福德。亦复如布施身命者。正以身命有尽。而经义无穷也。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明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子真说 尔时须菩提。闻如来说此经中空义了彻。不觉涕泪悲泣。感其说中之义趣。而白佛言。自我从昔日受教以来。所得如来慧眼。未得闻此般若之经。盖叹其闻之晚也。若复有人。如我今日所闻。而亦同得闻此经。信之于心。而万念皆空。此心清净。即以清净心中。生出实相来。是人即为第一等少有之功德矣。
云峰说 实相二字。是如来实地功夫。若未从实相处。修持泛言空相。便落寂灭。何处发生。故言实相。以使人从此实地。生出空相。若未经由此修持。何处着手。故于空相后反说实相。生者不是生此实相。盖从实相内生出空相之旨也。上言福德。此言功德。有别福在。于能修功。则自修福已。至后言之。正照上希有字说。
子真说 是实相者。不过借以生空相之资。其实实相不可执着。特强名之为实相耳。而须菩提。又言。我今得闻此经。赖有如来亲承面诲。不足以为难闻。若当五百岁之后。而此来世众生。不及见知。俱是闻知。其得闻此经者。皆能信心。是人实以己之智慧。即证如来。较之我闻。甚为难得。岂非希有。何以见其希有之故。此人已是超脱四相。而无人我众生寿者之见矣。所以无四相者。何故。盖人我等相。俱无可名。即无可着。而后之众生。不及见如来。但解如来经义。岂不是四相皆空。而即名之为诸佛中人。不亦可乎。如来直应之曰。如是如是。是接引后世人意。不但答其言之是也。故如来即言。若后世复有人。起而能不生惊骇心。不生怖惧心。不生阻难心。便能勇往精进。悟入法门。岂非希有之第一等人乎。而又不特不惊怖畏之一等人也。即如辱之所在人不能忍。而有忍之者。是即入法之一门。故如来说个忍辱波罗蜜。忍辱二字最难。人若有辱。而存此忍心。便与辱字。不能解脱。故说忍念皆去。辱自消忘。而何有忍辱波罗蜜乎。言此不过强名之耳。第一波罗蜜即从上希有二字。发出此一段。总于如是如是内说来。见如来接引后世。众生入道之意耳。盖以此经。为万法宗源。凡所有经典。皆从此一经会出。是为第一波罗蜜也。但波罗蜜不可执着。如来所说。不过借此以度人。故强名之耳。而何可据以为第一波罗蜜哉。且不特此凡人之最难忍者莫如辱。可见人之于辱。不惟能忍为难。而忘忍之尤难。何以故。如昔如来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可证也。歌利王者。西域国恶王名。尝率宫女数十人出猎。昼而酣寝。适如来过此。而诸宫女见以为神人。罗而拜之。歌利王觉。怒其为戏。而磔裂之。故如来借此事。以证忍辱。并忍辱皆忘之意。其言若谓此时节节支解。绝不生四相。盖以此时若生四相。则瞋恨之心不免。所以无者。忘其辱并忘其忍也。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无量无边功德。
子真说 故又言我若会得忍辱一法。则于过去五百岁后。当作忍辱仙人。此如来发念如此。未尝实作此仙人也。故说于尔所世。自从今日想到此世。如同一日。更无别念可岐。所以究竟无有四相。是故应离一切相。如来说四相皆空。则一切之相尽。应解脱而离之矣。一切之相离。而生清净心。此时心中明觉。得无上之旨。会无上之法。实实发此正觉之心。而何有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住于心乎。此六尘既无所住。则心已清净。而所悟皆正觉。若心中稍有所住。此心终为六尘把持。而何有住止之处。
云峰说 此一段上四住字。作住着看。末住字。作住止看。凡说色声等。必以色字。单提一句。见得下五字皆因色相而起故。下文除却声香等。专以一色相。说布施耳。
子真说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而单说色者。凡人之念。只为功德修于目前。福报留于身后。便是刻刻为自己地步。非普度众生之大法愿矣。故言不住色布施。不特于六尘中。生此吝惜眷恋之意。而为有住。即使尽蠲一切不忘求报福德之心。终着色相。所以说无住相布施也。故菩萨为普度众生。而以布施。利济益物。布施原为人。而非为己。是应如是也。所以如来又言我今日所说之经。不论岁久人湮。无有不信从者。益以所言是真而不伪。实而不虚。适如其心之所言。而不加毫末。不减分寸。不以虚诳之言。而使人惑。不以异同之言。而使人疑。则是般若一经。不分世代远近。不论人造就浅深。受持解说。俱是明白晓易。正以所语之如此也。而又言此数语者。即法之所在。此所说之法。以为实有。而六尘四相。皆空以为虚。而四果所得。皆有正从。此无实无虚中说出。所以久而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