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9章 集团内部的分岐
虽说按照李渊的估算两个月可以拿下长安,但计划不如变化,天公偏偏不作美。当李渊率军行至灵石县(今山西晋中)时,突遇大雨,并且数日不停。用现代的话说,几十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连下数日,道路泥泞,行军困难。
李渊只好把大军屯于贾胡堡,等待天晴后再去攻打霍邑。之所以选择驻扎在这里,是因为前些年他曾奉诏在此讨伐过“历山飞”,以五千兵马胜“历山飞”二万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再一个是,贾胡堡确实是驻军的好地方,地势险要,西北有汾河作屏障,东有霍太山作阻隔,进可攻,退可守。
打之前,咱先看看李渊驻扎在贾胡堡的这个地方的两个重要邻居。
宋老生,因镇压起义军而得名,是名老将,拥兵二万,驻守在李渊的北面,两军相距不到30公里。这是长安留守、代王杨侑防御李渊所派出的第一路力量。
屈突通,复姓屈突,隋朝猛将,忠义耿直,善于骑射,勇武过人,率领数万骁果驻守在河东。所谓骁果卫,就是皇帝的禁卫军,到了明朝称为亲军督尉府,后来称之为“锦衣卫”,在今天相当于特种作战部队。可见,骁果卫是支战斗力非常强的军队。位置在宋老生的南边,与宋老生军队呈南北犄角之势,是杨侑防御李渊所派出的第二路力量。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就是想请大家记住屈突通这个人,因为,他在随后的战役中降唐,后来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成为开国功臣。
此时,大家都明白,这两支隋朝军队都不太好对付,特别是屈突通部,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然而,李渊却不以为然,对部下说:“宋老生打击群盗起家,自认为所向无敌,其实能混到现在的职位,靠的不是功绩,靠的是溜须拍马。屈突能虽然勇猛、颇有战功,但缺少谋略,也不足为虑。”
此时,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的意思。这么耗下去,迟早缺粮。如果能因势利导,下雨也未必是件坏事。李渊度着步思索着,既然不能出兵,不如派些老弱病残回太原运粮,既可以减少损耗,又可以练练体能。
于是,一辆辆补给车往太原方向开进。
作为起义军的领导,眼看下雨不能进兵,时间久了心里难免焦虑,“大家跟着我出来拼命,时刻等着立功受封,如今老天却这般与我作对,难道我没有做天下共主的命?虽然李渊不是个无神论者,可也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
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就在李渊犯愁之时,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李渊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这两件事让他信心大增。
第一件事,仙道指路。就在运粮队出发不久,自霍太山来了个白衣老者,道骨仙风。他告诉李渊,这里有条山路可以绕行到城下而不被发觉,出其不意,必能破霍邑城池。仙道对李渊说,你不用谢我,待城破之后,给我在此山建座祠庙即可。至于,后来李渊有没有为其建庙,我们不知道,史书未作记载,但确实是攻克了。
第二件事,李密来信。令李渊颇感意外的是,当他需要个帮手时,帮手要主动找上门来了。李渊收到了远在洛阳正率领瓦岗军与洛阳隋军大战的首领李密的来信。信的主要意思是,把自己看作是汉高祖刘帮和周武王,希望与李渊结盟,一起努力,杀掉杨广,拥立杨侑为帝。信中还表达了一层很重要的意思,就是把李渊当作自己的手下,与李渊共同对付隋军。
李渊当即笑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不但笑了,还情不自禁地鼓掌庆祝。
庆祝什么呢?
李密的来信,告诉他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李密正屯兵于东都洛阳,与洛阳守军打得天翻地覆,相当于替他抵挡住隋军,助他一臂之力。
李渊收到李密来信高兴之余,也有担心。担心李密搞清他真实的战略意图后,会派兵阻止他直取长安。李渊肯定不想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节外生枝,平添一个强劲对手。
因此,他写了封言语十分谦卑的回信。
信中称,杨广属于不当得位,他起兵只是为了废除杨广而拥立新帝。他在信中还违心的表示,自己既没有做皇帝的心思,更没有做皇帝的能力,而李密是应谶言之人,理应做天下共主,到时候请李密看在同是李氏宗亲的份上,仍然让自己干太原留守,享受国公待遇,此愿足矣。
李渊这么说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先稳住李密。
不巧的是,就在这时军队中传来一则不好的消息。传闻突厥怂恿马邑刘武周攻打太原。消息一出,军营议论纷纷,许多文武大臣请求回撤太原,理由当然很充分:
其一,部队粮草将尽,没有吃的,饿着肚子打仗,肯定不行。
其二,虽然刘武周攻打太原的消息未经确认,但凭突厥重利轻义的调性和刘武周见利起义的作派,不得不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其三,屈突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与宋老生的部队南北呼应,如果打起来被南北夹击,在道路泥泞情况下,人、马想跑出包围圈,实在不容易,全军被包饺子的可能性很大。
其四,李密虽说来信与我们结盟,但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是真结盟,还是李密设计的计谋,因此,李密靠不住。
其五,也是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大臣的家属滞留在太原,他们不得不考虑家人的安全。因此,要求先回去保住大本营、保住家人,不至于进退失据。
这些撤军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想的也很周到。李渊所部诸将的一家老小都安置在太原,如果传闻属实,那家人的性命则堪忧。虽说有李元吉率一万大军镇守太原,但比起突厥几十万大军的强悍,实在是不堪一击。
但刚刚因为“仙道指路”“李密来信”积攒起来的信心会这么快消失怠尽吗? 李渊此刻非常清楚,一旦撤军轻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重则很有可能还没到太原就已全军覆没。
李渊潜伏了这么久、隐忍了这么久、准备了这么久,岂能说撤就撤?
童年成长的经历使他饱尝人间冷暖,痛恨官场腐朽阴暗的政治斗争,更让他明白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做一个主宰世界的成功者,才能与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恶意倾轧的卑劣行径划清界线。
他等这一天真的很久了,他永远忘不了被杨广猜忌的滋味,永远忘不了不得不把喜爱的战马悉数送给杨广,永远忘不了李浑、李敏、杨玄感是怎么死的,永远忘不了被迫做一个贪财好色的男人时别人投来不解的目光,永远忘不了睡了宫女的后果,永远忘不了老婆窦氏对杨隋的愤恨。
复仇的火焰一旦点燃不是别人一两句话就能熄灭的。
“坚决不能撤!”
反驳大臣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渊的儿子建成和世民。反驳的理由也很充分:
其一,关于粮草的问题,现在正值八月,属于秋收季节,弄点粮食不成问题。
其二,突厥不讲信义而且贪财,与刘武周结盟只是表面文章。这一点刘武周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出兵攻打太原,突厥一定会先选择乘虚侵占马邑。因此,刘武周未必肯与突厥同谋。
其三,现在朝廷正派援军赶来支援宋老生,现在对我们来讲,重要的是时间,要与时间赛跑。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拿下霍邑,反而选择撤军,很有可能引发北边的突厥和刘武周不谋而至,南边的宋老生和屈突通大军一定会从后面追击,再加上众将士不知是何缘故撤军,极易造成军心不稳,有可能会生变。这样一来,那就危险了,我军内有叛乱,外有强敌,可谓腹背受敌,到时候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必死无疑。宋老生这人一向轻浮,稍一用计,必能破之。
其四,李密远在洛阳,此时正全力对付王世充,况且他守着黎阳仓,目前还顾不上我们。
其五,大家要求先回太原再作计议,其实是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发生的第一次分岐。
李渊很干脆:“撤军实在是懦夫行为!”
此话一出,文武众将立即懵了,这是主子给自己扣了个懦夫的大帽子,实在有损自己的名声,撤军之事自不再提。
在封建社会,名声比性命重要。历朝历代的文官特别是谏议大夫之类的言官,他们的座右铭是,打死不要紧,只求留青史。因为在他们看来,命可丢,名声不可污。
说来真的是“天授”,李渊初到太原上任时曾说过,“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当他为攻破城池发愁时,上天伸出了援手。
布衣走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