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86章 第086章
穆和伦原任左都御史,弹劾马尔汉也有他一份功劳。虽然升了官,但他知道若不做出点成绩来,康熙说不定要迁怒,自己的主子诚亲王面子上也不好看。
所以穆和伦把祈雨仪式制定得非常庄严肃穆:皇上与各部大臣、皇子宗室等先斋戒三日,淡食去乐。吉日吉时一到,由乾清门步祷至南郊天坛,虔诚祈祷,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诸王大臣皆雨缨素服以从云云。
诚亲王胤祉则进一步建议,将雩祈礼的流程形成定例,如雨雪折奏制
度一般,各地总督巡抚也要照此办理。
农事为民生之本。康熙登基以来,多次亲躬祈雨,对天下农事非常重视,从康熙十一年开始记载北京地区的雨雪,到康熙二十五年正式设立雨雪折奏制度。
各直省需进行气候尤其是雨雪的测量,并逐级上呈朝廷。这些记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日的晴雨记载,称作“晴雨录”,一类是时逢雨雪的奏报,称为“雨雪分寸”。
雨雪折制度是康熙的得意之作,如今胤祉要将雩祈礼也加入定例,隐形马屁拍得巧妙,康熙微笑着点了点头。
胤禛面上只做恭聆圣训状,心中却在叹息。
皇阿玛要求各直省奏报本地的晴雨录,并推行全国,本意是好的,实行起来难度却是不小。
“梦中”所见,直至道光年间,也只有北京、苏州、杭州、江宁保留有较长时间的晴雨录记载。
这几处要么是京师重地,要么是织造所在,都是繁华富庶之处,有聚敛人口之能,人丁繁茂,才能优中选优,培养专门的观测人才。此外,这几处到京城的水路与陆路交通状况较好,传信较为通畅。
其余各省鲜有记录存留,一则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传信不易;二则地方人力不足,观测人才匮乏,因此做不到频繁奏报。
道光之后,雨雪折就被各地每月粮价折子所取代,因为粮价折子上也会记载本月本地天气情况,雨雪折“实属重复,嗣后著即停止,以省繁文。”
总的来说,不管是雨雪折还是粮价折,这种农政信息奏报制度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改善交通条件,更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朝廷就能更好地“事先图维”、“预先筹划”相关事宜,协调人力物力,更有效地治理广袤的国土。
可惜时下只有飞马和信鸽传递消息和公文。“甲午”在欧罗巴搜寻了几年,胤禛“梦中”可日行千里的铁车依然毫无踪迹。他在工部与精干匠人商议过几次,匠人们听他描述,不得要领,想不出铁车应该如何行走,也就无从做起。
胤禛只能安慰自己,百余年的制造水平不是那么好跨越的,急不得,不能急。
他的安安为了提高织布机效率,折腾了两三年都没有结果。主人家并未催促,倒是工坊内其他匠人议论,怀疑鲁木匠白拿主子的钱不干事。前阵子鲁木匠都有些心灰了,羞愧请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安毫不气馁,反而加大投入,还提供了一些思路,鼓励鲁木匠继续研究,“事在人为,想做出新东西,本钱是不能省的,时间和经验也是本钱的一类。”
胤禛深以为然。改良一个织布机都如此不易,何况用钢铁铸造车子。
至于雩祈礼,胤禛“梦中”所见后世统计,皇阿玛在位六十一年,有五十多年要祈雨。说句不恭敬的话,老天下不下雨,与祈雨的关系实在不大。
虽然效果成疑,雩祈礼若制成例,倒也不是没有好处。各地再有旱情,官员可照例行事,然后将更多心思放在救灾上,不至于痴迷各种巫术邪神、灵异崇拜。
老虎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