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卒

第四十三章 人事(上)(1/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四十三章 人事(上)

这场议事只是定个基调,具体工作将会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具体资料还会不断审核,继续上会讨论,最终明发天下。

不过大方向已经明确了,不少人都为大掌教捏一把汗。

因为幽王和平王的例子,其实就是意有所指的。

虽然大掌教说五代大掌教不是幽王,也希望道门没有平王。但问题在于,大掌教还问了一句话:幽王有废除太子的权力吗?

那么换成道门,就是大掌教有废除副掌教大真人的权力吗?

如果幽王有这个权力,那么平王就是造反。

同理,如果五代大掌教废除三位副掌教大真人是合理的,那么对于五代大掌教的反攻倒算,与平王何异?

谁是道门的平王?

不可能是六代大掌教,因为六代大掌教是正常上位的,六代大掌教受再多的诟病,那也是走正常程序,经过金阙投票和大掌教选举委员会确认,正式升座。可以说六代大掌教有错误,但不能说六代大掌教造反。

道门不能闹陛下何故谋反的笑话。

那也只能是三师了。

当然,大掌教还是留有余地,说是不希望道门有平王,没有完全点破。

这招当然是险棋,不过大掌教是看准了才走的。

三师当然势大,问题就是时间不够了。

就算三师要造反,其他人也难免心里犯嘀咕,你们三老时日无多,就算成功了,也来不及巩固成果。到时候,你们拍拍屁股去天上逍遥了,我们在人间可还有好些年呢。日后别人反攻倒算怎么办?你们无非是不要身后名,我们成了乱臣贼子,可是要杀头的。

只要这么一想,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这是许多年老皇帝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太子夺权的根本所在。大家都会为以后想。

当年的三师把六代大掌教架空,之所以没闹出什么问题,主要因为当时的三师正值盛年,还有好些时日,六代大掌教又后继无人,大家伙自然都跟着干。

如今的三师嘛,时日不多,反而是大掌教春秋鼎盛,还有个小掌教,继承人也有了,怎么看都是优势在大掌教。

那就得好生思量了。

所以说,时间是最大的利器。

不过话说回来,三师如果还有时间,那也不会搞大掌教选举,说不定大掌教就到六代而终了,就好像中原佛门只有六祖。反正话都好说,比如说什么道门发展到六代就已经遍布天下,不需要大掌教云云,当年中原佛门就是这么说的。

三师大概对此有所预料,所以都没有参加今天的议事。这也表达了三师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反对。

不赞成是肯定的,不能自己否定自己。不反对则是因为无可奈何。

五代大掌教的问题只是这次金阙大议的一个议题。

接下来的重头戏还是人事变动。

毕竟金阙一下子空出了两个位置,分别是天罡堂的掌堂真人和紫微堂的掌堂真人,虽然在事前的小会上已经有了几个方案,但具体用哪个方案,还要通过这次大议定下来。

这两个位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坐上去的,最起码齐玄素就不行,主要还是齐玄素资历不够,如果齐玄素是个七代弟子,那么出任这两个位置的任何一个都是顺理成章。

就因为齐玄素以后的路还长,所以要等一等,让快要到年龄的道友先上。

很多人都盯着这两个位置,倒不是想要谋求这两个位置,而是有人递补了这两个位置后,又会空出两个位置,后面出现一连串的顺次递补,最后的结果就是有两个人能进入金阙。再从金阙层层往下,都有一个幸运儿得以更上一层楼,最终,有两个应届道童填补了九品道士的空缺。

如果是三个位置,那么干脆就把道门三秀全都递补进去,让他们平衡一下齐玄素。可只有两个,那就不好说了,谁进谁不进,这是一个问题。

太平道这次输了选举,要安抚太平道,那么李长歌必须进。

莫问江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综影视配角不配合
综影视配角不配合
关于综影视配角不配合:年纪轻轻的许丽丽就因为救人落水身亡,响应地府号召,成为外聘人员,到每个影视世界给不同的人过完一生,平复她们的怨气。
氪荔
重生1979:我赶山打猎带全家吃肉
重生1979:我赶山打猎带全家吃肉
上辈子为了讨回公道,王墨一把火烧了大队仓库。没想此举酿成大祸,最终导致老娘顶罪,死在了入狱那天。小妹也因此在家中冻饿至死。如此一幕,成了王墨心里永远无法忘却的痛!好在重回到那时候。这一世。王墨决心不再
天行
家父吕奉先
家父吕奉先
吕逸穿越了,乱入东汉末年。开局中平元年的并州。这一年灵帝还健在,始终坚持祸乱朝政。这一年,黄巾之乱刚起,大贤良师张角病死。这一年,刘老板刚开始找合伙人,桃园结义如火如荼。何进还没进京,董卓还在西北开荒
一世浮生若梦
七零空间俏知青
七零空间俏知青
关于七零空间俏知青:后世富二代林娇娇预感自己要穿越,唉,她的感觉真的很准她真的穿越了,还好自从发现自己带着的玉坠是空间之后她就储存物资来到这个物资缺乏的七零年代她也不慌,什么继母算计她下乡,那就下呀一
初升的朝霞
过去的五十年
过去的五十年
关于过去的五十年:以周家大院的兴衰为背景,描述大院中人物的命运和精神面貌,反应出那一个时代的特点。周家大院只是众多农村院落的缩影,它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的痕迹。这段历史值得描写,也是一代人的回忆。其中没
郑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