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烬未央卷

第170章 烬墟遗恨照残阳(1/1)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170章 烬墟遗恨照残阳

残阳如血泼在大观园废墟上,焦黑的太湖石泛着铁器冷光。黛玉绣鞋踏过满地碎瓷,忽见半截焦木上挂着褪色流苏——正是元春省亲时系在沁芳亭的朱红帷帐。她俯身拾起鎏金香囊,内里冰蚕纱浸透江水,显出带血的漕运账目。

\"妹妹当心!\"宝玉用断剑挑开摇摇欲坠的檐角。碎瓦纷落处,四十张盐引如纸钱翻飞,最末那张盖着九黎密符的,正是林如海推行新盐政时特制的朱砂印。紫鹃突然跪地呕吐——她扒开的假山石下,二十具幼童骸骨呈跪拜状,天灵盖处嵌着寒铁丸。

\"这是九黎的献祭阵\"宝玉剑尖挑开骷髅手中的铜铃,铃舌刻着的\"丙戌\"年号让他浑身发冷。那年姑母贾敏难产的血夜,他分明在产房外听见同样的铃音。

妙玉遗留的素帛在黛玉掌心舒展,贾敏血书字字渗珠:\"金簪雪里埋\"残卷被浪花打湿处,四十口铁箱在漩涡中浮沉。应天府差役打捞起的箱内,除却带毒苗刀,还有按着贾母指印的认罪书。那拇指纹路里嵌着的胭脂,正是元春当年点眉的茜雪膏。

\"姑娘看这处蹊跷!\"紫鹃用银簪撬开铁箱暗层。褪色的襁褓裹着冰裂纹瓷瓶,瓶身\"敏\"字碎裂的刹那,半本盐铁密账与染血脐带同现。黛玉指尖抚过账册首页的血手印——竟与自己掌纹严丝合缝,而脐带末端的银锁片上,赫然刻着九黎巫医的祝祷词。

宝玉突然拽着黛玉扑倒在地。三支毒箭钉入身后焦木,箭尾系着的苗绣燃起青烟,空中凝出\"子时焚城\"的血字。他拾起刺客遗落的玉珏,对着残阳细看——珏身阴刻的缠枝莲纹,与王夫人佛堂供器如出一辙。

暴雨突至,黛玉循着血水汇成的溪流深入废墟。焦黑的沁芳闸机关松动,露出通往地宫的密道。壁上长明灯映出鬼魅光影,二十口铸铁炮管泛着幽蓝,炮膛内壁的苗文咒语与妙玉禅房梁柱刻痕暗合。

\"这是姑苏林氏的族徽!\"紫鹃惊叫。最末那尊铁炮底座上,被寒铁浆浇铸的莲花纹正是林家标记。黛玉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的半枚玉锁,锁芯暗刻的\"慎守祖业\",原是对这般滔天罪孽的忏悔。

地宫深处传来铁链拖曳声。宝玉斩断锈锁的刹那,铁笼中滚出个白发老妪,她枯手指向壁龛中的鎏金匣——匣内整齐码放历代主母的认罪书,贾敏那封血书末行写着:\"妾身孕时被迫饮下寒铁浆,故黛玉生带弱症\"残页被泪水晕开处,按着贾母与王夫人的双联指印。

戌时三刻,惊雷劈开荣禧堂残垣。黛玉立在焦黑的紫檀案前,看暴雨冲刷着漫天账册。突然一道电光划过,她发现被淋湿的\"丙戌年冬\"盐引正缓缓显影——原是双层夹纱的密件,内页记载着贾政与北静王歃血为盟的细节。

\"以女为质,每嫁携铁三千斤\"宝玉念着血誓条文,剑尖突然颤抖——那画押处盖着的,竟是元春入宫前最爱的海棠胭脂印。窗外传来锦衣卫的呼喝,他看见贾政被铁链拖过泥泞,官袍裂缝处露出的九黎图腾,与地宫炮管上的咒文完全契合。

子夜时分,江心突起漩涡。妙玉的白帆在雷电中化为灰烬,最后抛入激流的丝帛上,四十年前的婴儿啼哭穿透雨幕。当黛玉展开那方染血的襁褓,冰裂纹瓷瓶中的脐带突然渗出血珠,在残页上连成完整的九黎密符——正是操纵江南盐铁命脉的密码。

作家小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任杰卫平生
任杰卫平生
神圣天门横立苍穹,时空魔渊涂炭人间,当大地涌出十二座灵泉,当月亮不再属于人类…我们又将何去何从?神明的世界?恶魔的世界?不,这是属于人的世界!我将接过那无人扛起的冠冕,成为新时代的王。我叫任杰!生当作
弈青锋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无直播+动物+温馨日常+无女主】老娘可是东北虎,区区按摩怎么可能屈服?呜~他好会,挠的好酥服啊~他咋知道我要洗香香?嗯?还要抱着我睡觉?他好坏~但我好喜欢啊~......凭借着能听懂动物心声的能力,
白阳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关于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战火纷飞,山河泣血,1937年的华夏大地沦为人间炼狱。德械师,这一支装备精良却背负着沉重使命的铁血部队,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头戴锃亮钢盔,手持德式枪械,以钢铁意
孙苏中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云倾的嫡妹云娇重生了,重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设计陷害云倾,并抢了她的亲事。上辈子云倾嫁给了身有残疾的侍郎府公子谢齐,过的顺风又顺水,让云娇很是羡慕嫉妒。而云娇嫁给了国公府小公爷秦脩,觉得他模样好,家世好,
青墨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