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375章 373,正视差距承认外国与我们相差百
第375章 373,正视差距承认外国与我们相差百年
晚上的宴会很热闹,但是没有任何一点学术的味道,更多的是与会商业大佬和能源政要的商务沟通。
而沟通的重点,毫无疑问就是备受关注的“青胶糖一号”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每个人都着急的打探着相关的消息,水果糖集团ceo、华夏核能负责人、“青胶糖一号”有关研发人员,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很重要的。
对此,苏瑜不感兴趣,从始至终,他都对商业没有太大兴趣。
坐在宴会的角落里,苏瑜认真地给干儿子张曦文列着书单:“这个,这个,还有这个,要读的认真,这都是基础知识。”
“啊?~”
看着长长的书单,张曦文一阵不乐意,因为这也太多了,这书单都有一本书厚了吧!
苏瑜又看了一眼这個少年虚弱的精气神,继续开口道:“每天早上跑步、晚上游泳,先把你身体亏空的补回来!”
长长的书单、各种运动安排,苏瑜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张曦文所有闲暇的时间占了,人都是闲的才会有各种问题的。
张曦文满脸写满了不情愿,如果是他老爸给他安排这个,他看都不看。但这可是苏瑜干爸啊,张曦文不敢,而且身后那个个子高高的保镖时时刻刻盯着他,很明显,如果张曦文不愿意“体面”,这哥们会帮他“体面体面”的。
张曦文瞬间觉得自己的人生惨淡无光。
而这时,一个带着记者证的中年精英女人走了过来,满是小心、恭敬地对苏瑜开口:
“苏院士,您好,我们朝廷台的记者,之前跟您的办公室人员约好了做一些相关的采访,您看会议开始还早,我们能占您五分钟吗?”
苏瑜看了助理一眼,助理点点头,表示可以,有这么回事,这位记者也是可靠的。
八点半刚过,苏瑜出现在了会场的后台,一直以来,苏瑜总习惯在开会时提前抵达会场。
苏瑜便点点头,他现在已经很少公开接受采访了,毕竟他说的每一句话影响都很大,他现在所有的采访都是他的办公室负责人员跟有关部门对接的。
一看苏瑜点头了,女记者激动了起来,虽然采访稿是早已经确定好了,她没有任何发挥空间,但这可是对苏瑜院士的采访啊!
这可是一次关于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国际会议啊,参会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聚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这采访能不能播、会不会播也不一定,还是要根据世界局势决定会不会播,什么时候播的。
所以他们一早就来了,在会议开始之前,他们各自开始了相互之间的项目交流沟通。
晚宴一直持续了很晚,次日,“青胶糖一号”核能研究院召开的高能核物理国际学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从采访的小会议室出来,苏瑜都觉得有点梦幻,他现在竟然成为了一个能影响“国际大环境”的人了。
上午八点,距离会议正式开始还有一小时呢,会场内就已经人头攒动了。
采访时间卡的很准,说五分钟就五分钟,没有太多话题性的采访,整个采访的基调都已经确定了。
这场学术会议的号召力是很强的,参会的学者来自世界各地。
上午九点,学会正式开始,“青胶糖一号”核能研究院院长项安持院士作了关于“青胶糖一号”最新运行数据的介绍。
这些数据彻底震惊了全世界——华夏的可控核聚变彻底成熟了,可以从实验性的“青胶糖一号”进入大规模复制、推广了。
对与会的国外学者来说,这是很可怕的。
而对与会的华夏说者来说,这是需要认真正视的,我们要认真正视差距,必须承认外国与我们相差百年这个事实!
项安持的介绍完毕后,接下来是这场学会最受瞩目的报告——苏瑜的报告。
站在讲台上,苏瑜简单开场后,开始了他的报告。
“能源的发展关乎着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自发电材料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我们人类在能源领域的压力获得了缓解。”
“而缓解只是缓解,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破解的途径,那就是可控核聚变。”
站在讲台上的苏瑜开始了侃侃而谈,曾经,苏瑜很讨厌这种高大上的讲话。
动不动就是人类,就是未来的,话题上升到集体后,似乎就跟个人没有关系了,一点都不接地气。
但现在,苏瑜所代表的也就是整个人类,他也能代表整个人类。
“我们惊喜的看到,每天、每分每秒中,都有新的技术、新的成果在世界某个角落的实验室里诞生。”
“不分国籍、不分肤色,我们在共同改变世界。”
苏瑜的报告很简短,但是会场里却为他献上了激烈的掌声,尤其是苏瑜报告中透露出的“合作”,更是让人感动振奋。
而苏瑜的报告也代表了华夏的态度,自信的大国已经开放、包容。
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产生的背景,是一种新的、华夏代表的世界秩序。
各国买办精英对这种世界秩序的忠诚,远远高于对本国的忠诚。
苏瑜的演讲报告结束后,就是一场场备受关注的核能领域的相关学术性报告了。
可控核聚变的前景和重要性是绝对毋庸置疑的,学术界、政商界都普遍知道它的价值,但是它真的是太难了。
虽然华夏的可控核聚变“青胶糖一号”都已经顺利运行了,也都可以复制、推广了。
但包括华夏科研人员在内的全世界,对它的理论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
学会上,一场场的报告、一场场的ppt、一个个的模型、一组组的数据像是魔法一样,吸引着会场里所有人,每一个都舍不得落下报告者任何的一个字,一句话。
而这一场分享的学术报告也慢慢的把在场学者们的学术思想统一了起来。
这也是苏瑜希望看到的,他希望人类集体的智慧能够逐渐完善该领域的理论体系。
因为有了完善、充足的理论支持,人类才能走的更远,苏瑜也才能带领“1110”项目组,在可控核聚变小型化路线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