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
\"拟诏!\"李渊挥动袍袖,朱笔在黄麻纸上龙飞凤舞:\"授李育德陟州刺史,赐紫袍金带——\"
李密旧部其余将领如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听说李育德归降了唐朝,有的献城归顺,有的率领部众,相继前来投降唐朝。
刘德威是唐初着名的将领和官员,出身于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姿貌魁伟,颇有干略,在隋朝末年随裴仁基镇压江淮起义军,后归顺李密,并奉命镇守怀州。李密战败后,刘德威随其归附唐朝,被封为滕县公,后升任检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三年,刘武周南侵,刘德威领兵抗击,后战败被俘,不久又逃归唐朝,改封彭城县公。武德四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东征,平定窦建德、王世充,转任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迎娶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为妻。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又历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外调担任绵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复授大理卿,不久又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出任同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刘德威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刘德威出身于彭城刘氏,是汉宣帝三子楚孝王刘嚣的后裔。其祖父刘轸为北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父亲刘子将为隋毗陵郡通守。他的妻子是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儿子包括刘审礼、刘崇业和刘延景。刘德威的孙女是唐睿宗李旦的原配妻子,被追封为肃明皇后。
刘德威在唐朝初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赢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赏识,成为了唐初的重要人物。
贾闰甫和高季辅是唐初两位重要的官员和谋士,他们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和时政评论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贾闰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卒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贾闰甫是隋末起义军首领李密的谋士,后曾劝李密不要叛唐自立,但未被采纳,反而险些被杀,逃往熊州。李密失败后,贾闰甫归顺唐朝,任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他在唐朝初期继续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高季辅(596年-654年),他在隋末参与农民起义,后与李密的部下李育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唐太宗即位后,高季辅任监察御史,后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正直清廉着称。在唐高宗时期,高季辅任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高季辅多次上书言事,提出多项有益的建议,如提拔正直清廉的官员、减少徭役、抑制奢靡之风等,深得皇帝赏识。他在永徽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贾闰甫和高季辅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忠诚和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季辅尤其以正直清廉和敢于直言着称,他的建议多次被唐太宗采纳,对唐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在于对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推动。
东都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已收到探子送来的信报,得知了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投降唐朝,他气愤地将密报掷入火盆,羊皮卷在烈焰中蜷曲成灰。
“李密旧部竟降得这般痛快”他阴鸷的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斥候,“传令各地,凡与唐军暗通者,诛三族!”
此时黄河之上,已任陟州刺史的李育德站在新造的战船楼舱,望着顺流而下的唐朝水师,忽然对身侧副将和侍卫笑道:“当年祖父修律法时,可曾料到律条竟不如刀剑快?”
秋风掠过河面,带着血腥气的回答散入涛声。
李育德祖父李谔是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士恢,赵郡(今河北南和县)人。他博学多才,擅长写作,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北周时拜为天官都上士。隋朝建立后,他历任比部侍郎、考功侍郎,赐爵南和伯,后升任治书侍御史,最终出任通州刺史。李谔在隋文帝杨坚还是北周时期的丞相时,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人品,就得到了杨坚的赏识和亲近。他曾上《重谷论》讽谏杨坚,建议改革时弊,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李谔后来出任通州刺史,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心存匡正之志,最终死于官任上。
李谔还是唐代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在隋朝的政治和文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正直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高祖李渊将投靠而来的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妥善安置,封任官职,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安抚了这些将领和士兵,也向其他潜在的归附者传递了积极的信号,表明唐朝愿意接纳并重用降将。这有助于稳定人心,减少敌对势力,巩固新建立的唐朝政权。
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重要将领,具备良好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李渊封任他们官职,不仅吸纳了这些人才,还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这些将领的加入为唐朝正在开展的统一战争和后续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其他割据势力(如王世充、窦建德等)的力量,减少了敌对阵营的战斗力,从而避免了其他势力对李密旧部的拉拢的机会,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在接纳李密后,又对李密旧部的妥善安置,展现了唐朝的宽厚仁德和包容态度。这种政策不仅赢得了归附者的忠诚,也赢得了更多百姓和士人的支持。在隋末乱世中,这种仁德形象有助于争取民心,增强唐朝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局势,还为唐朝的统一和政权巩固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政策体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隋唐交替时期,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政治格局逐渐清晰,此时,许多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士选择投奔那些有潜力统一天下、施行仁政的势力。
十月底,曾投靠李密瓦岗军的北海郡豪杰綦公顺率众投降长安唐朝政权。
需要注意的是,唐初北海指的是现今的山东省潍坊市和益都等地,在唐代,北海作为一个地名,其范围较为广泛,但大致可以确定在今天山东省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并非现今广西北海。古北海郡治所在青州,唐代的青州在唐玄宗天宝初年改称北海郡,其下辖的益都县即为现今的青州市。古青州下辖多个县,包括益都、北海、临朐、临淄、千乘、博昌和寿光等。
今青州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余年的建城史,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青州古城、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等。青州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价值。
綦公顺,青州北海郡人,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活跃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
公元617年四月綦公顺聚众在北海起义,后綦公顺率领三万部众攻打北海郡城,声势浩大。经过一番激战,外城陷落,綦公顺乘胜进攻子城。此时,城中粮草已尽,守军士气低落,綦公顺自以为胜券在握,便放松了警惕,未做任何防备。
此时,北海城中隋朝官员刘兰成挺身而出,他召集了城中一百多名骁勇善战的壮士,决定趁夜突袭敌营。
刘兰成,字文郁,是隋唐的一位重要将领,青州北海郡(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刘兰成在隋朝时任鄱阳郡书佐,研读了很多经史典籍,善于断言成败,性格凶险狡猾。淮安王李神通任山东道安抚大使前往山东开展抚慰工作时,刘兰成率宗族前去投奔,并在其麾下任职。根据《旧唐书》记载,刘兰成在唐朝建立后,历任尚书员外郎、夏州司马、丰州刺史等职,防御突厥入侵,累迁夏州都督,册封平原郡公。
刘兰成善于运用各种军事策略,如疑兵之计。在对抗突厥时,他通过反间计,成功使颉利可汗怀疑阿史那摸末,最终收服了阿史那摸末部落。刘兰成在唐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他的才能,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由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意,最终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以谋反罪腰斩,心肝被丘行恭挖出吃掉。但他的贡献和军事策略对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刻,刘兰成准备夜袭綦公顺前,召集众人说道:“如今城中粮尽,若不拼死一搏,必无生路。今夜我等突袭敌营,若能成功,郡城可保;若败,亦无愧于心!”
众人闻言,皆振奋精神,誓死追随。
当夜,刘兰成率领百余壮士悄然出城,直扑綦公顺大营。城中隋朝守军见状,亦紧随其后。
綦公顺的部队毫无防备,突遭袭击,顿时大乱。刘兰成率众冲杀,敌军溃不成军,綦公顺只得弃营而逃,北海郡城得以保全。
战后,郡中隋朝官员与望族权贵商议,将城中百姓分为六军,各自统领。
当时,隋炀帝杨广已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很多郡城都由原有官吏佣兵自守,面对其他势力的攻击,基本没有援军。北海郡城的官员和望族将百姓分为六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防、集中资源、维持秩序、利用望族的影响力、平衡权力以及激励百姓参与守城。这种分军的做法既是为了应对綦公顺可能的再次进攻,也是为了在战乱时期维持城中的稳定和凝聚力。
刘兰成因击退綦公顺起义军有功,被推举为其中一军的统帅。然而,郡中有一名叫宋书佐的官员,心怀嫉妒,暗中挑拨道:“刘兰成深得人心,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不如趁早杀之,以绝后患。”
众人虽对刘兰成心存敬意,但在宋书佐的蛊惑下,见利忘义,最终决定剥夺刘兰成的兵权,将其交由宋书佐统领。
刘兰成见众人如此对待自己,心中悲愤,但又无可奈何。他明白若继续留在城中,终将招致祸患,便连夜逃出城去,投奔了綦公顺。
綦公顺得知刘兰成来投,大喜过望,军中将士亦欢呼雀跃,纷纷提议推举刘兰成为主帅。刘兰成却坚决推辞,说道:“我本为保郡城而来,今虽不得已投奔,但不敢僭越。”
綦公顺见他态度坚决,便任命他为长史,军中事务皆听从他的意见。
刘兰成在綦公顺军中韬光养晦,暗中谋划。五十多天后,他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精锐士兵,准备对北海郡城发动一次奇袭。
他将军队分为数队:在距离城四十里的地方,留下十人,命他们割草并堆成百余堆;在距离城二十里的地方,留下二十人,各执大旗;在距离城五六里的地方,留下三十人,埋伏于险要之处;刘兰成亲自带领十人,趁夜潜伏在距离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剩下的八十人则分散在便于行动的位置,约定听到鼓声后立即抢夺人畜,并迅速撤离,同时点燃草堆。
次日清晨,城中守军见远处并无烟尘,以为城外已无敌军,便放松了警惕,百姓纷纷出城打柴放牧。日上三竿时,刘兰成带领十人直抵城门,城上守军见状,慌忙敲响锣鼓。
听闻鼓声,刘兰成先前埋伏的伏兵四出,抢走了十几头牲畜和一些打柴放牧的百姓。
刘兰成在城门处与守军对峙片刻,估计抢掠的伏兵已经走远,便率众缓缓撤退。城中虽派出追兵,但因担心有埋伏,不敢急追,又见前方旌旗招展、烟火四起,便不敢再进,只得退回城中。
事后,城中守军得知刘兰成此次行动仅带了少数人马,后悔不已,叹息未能穷追不舍。然而,为时已晚。
一个月后,刘兰成再次谋划夺取北海郡城。他带领二十人直抵城门,城中守军见状,以为此次刘兰成还是带领为数不多的兵力,便纷纷出城追击。刘兰成且战且退,将追兵引至十里之外。
此时,綦公顺率领大军突然杀到,郡兵大惊,急忙回撤。綦公顺乘势进军,将郡城团团围住。
刘兰成站在城下,高声劝降:“城中百姓、将士,何必为无谓的抵抗白白送死?若能开城投降,我必保你们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