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81章 宇文化及垂死挣扎,李密归唐未被重用内心生怨
说罢,他挥了挥手,示意侍从将骨咄禄引至御座旁。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群臣大为震惊。御座乃是皇帝专属的象征,岂容外人轻易靠近?但李渊却毫不在意,亲自起身,拉着骨咄禄的手,引其与自己共同坐在御座之上。
骨咄禄虽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得意的笑容,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他环视四周,见群臣面露不悦,却毫不在意,反而更加挺直了腰板,显出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态。
宴会结束后,群臣纷纷进言。裴寂低声对李渊说道:“陛下,突厥使者傲慢无礼,今日之举恐助长其骄横之气,日后更难驾驭。”
李渊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朕何尝不知?但突厥势大,若不加以安抚,北疆恐生变乱。今日之举,实属无奈。”
与此同时,骨咄禄回到驿馆,对随从得意地说道:“大唐皇帝也不过如此,竟让我坐上他的御座!看来突厥铁骑的威名,已让他们心生畏惧。”
随从们纷纷附和,笑声中充满了轻蔑。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深知突厥的强大与威胁。他在宴会上表现得亲切而大度,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隐忍。他的举动既是为了稳定北疆,也是为了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平定中原。
突厥使者的形象傲慢而自信,他对李渊的示好毫不领情,反而更加轻视唐朝。他的言行反映了突厥人对中原政权的态度,也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作为李渊的亲信大臣,裴寂对突厥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进言体现了唐朝内部对突厥问题的担忧,也为后续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
果然,李渊的示好并未换来突厥的真心合作,反而助长了他们的骄横之气。此后,突厥屡次南下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李渊虽多次派遣使者交涉,但突厥始终态度强硬,甚至要求唐朝进贡更多的财物。
这一事件成为唐朝初期外交策略的一个缩影。李渊的隐忍与妥协,虽暂时缓解了突厥的威胁,但也暴露了唐朝初期的弱势。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通过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手段,才最终解决了突厥问题,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此时,被王世充打得节节败退的李密,狼狈不堪地带着仅剩的一万残兵败将,即将到达长安。
曾经的瓦岗军领袖,如今已是末路英雄,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他看了一眼身后疲惫不堪的士兵,心中暗想:“我李密曾拥百万之众,威震中原,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但若能归顺唐朝,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与此同时,唐高祖李渊接到探子的报告,得知李密即将抵达长安。他深知李密虽败,但其在山东一带仍有极高的威望,若能妥善安置,必能为唐朝所用。于是,李渊立即派遣使者沿途迎接,并带去丰厚的赏赐和慰问。使者络绎不绝,沿途相望,场面颇为隆重。
李密见唐朝如此礼遇,心中大喜,对手下的将领们说道:“我李密曾拥百万之众,如今虽解甲归顺,但山东数百座城池的豪杰仍听我号令。只要我在此,派人前去去招抚,他们必定会纷纷归顺唐朝。我的功劳,比起东汉的窦融也不遑多让,朝廷难道不会给我一个高官显位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重回权力巅峰的景象。李密将自己比作窦融,因窦融是东汉初年的重要人物,原本是割据西北的军阀,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归顺对东汉的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刘秀的信任和重用。窦融不仅被封为高官,还被赐予显赫的爵位,家族也因此显贵。他的故事被视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范,是乱世中归顺明主并获得厚待的典型例子。
然而,现实却远不如李密所愿。李密抵达长安,最初确实受到了唐朝朝廷的热情接待,但很快,有关衙役部门对他们瓦岗军的供应和接待逐渐变得简薄,他带来的士兵甚至连续几天吃不上饭,士兵们饥肠辘辘,心中怨气渐生。
一名老兵忍不住抱怨道:“我们千里迢迢来投奔唐朝,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这算什么待客之道?”
几日后,李密被任命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光禄卿主要负责宫殿门户的管理,同时兼管皇室膳食、帐幕器物等事务。光禄卿这一职位始于南朝梁,北齐时期称为光禄寺卿,隋唐时期沿置,从三品。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曾一度改称司宰正卿和司膳卿,后恢复旧称。
上柱国在唐朝是正二品级,是对作战有功人员的特别表彰。上柱国是勋级中的最高等级,相当于十二传军功,授予在战场上表现卓越的将领。在隋末唐初,上柱国虽然地位较高,但已经开始走向虚职化,成为对功臣的一种普遍赏赐。
唐初,许多功臣都被封为光禄卿和上柱国。例如,秦琼在唐朝开国后被封为翼国公和上柱国。此外,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也被封为秦王和上柱国。
唐朝皇帝李渊对于李密的任命,表面上看,这是对他的重视,但实际上,这些职位并无实权,只是虚衔而已。李密心中大为不满,暗自思忖:“我李密曾是一方霸主,如今却只能做个闲散官员,这如何能甘心?”
更让李密感到愤怒的是,朝中大臣多对他轻视,甚至有些当权者公然向他索要贿赂。
一次,一位权臣私下对李密说道:“李公虽有名望,但若想在朝中立足,还需多多打点。”
李密闻言,脸色铁青,冷冷回道:“我李密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岂会做这等龌龊之事?”
然而,他的拒绝却换来了更多的冷眼与排挤。
尽管如此,唐高祖李渊对李密却始终礼遇有加。他常常在朝会上称李密为“弟”,言语间充满了亲切与关怀。
李渊曾对李密说道:“贤弟才华横溢,朕甚为欣赏。若能安心为朝廷效力,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李密虽心中不满,但面对李渊的真诚,也只能勉强点头称是。
为了进一步拉拢李密,李渊还将自己的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为妻。婚礼当天,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李渊亲自出席,举杯对李密说道:“今日贤弟与独孤氏喜结连理,朕心甚慰。愿你们白头偕老,共谱佳话。”
李密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五味杂陈,表面的风光并不能掩盖李密内心的失落与愤懑。他曾在瓦岗军中叱咤风云,如今却只能在长安城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闲散官员。每当他回想起昔日的辉煌,心中便充满了不甘与怨恨。他暗自发誓:“我李密绝不会就此沉沦,终有一日,我要重新崛起,夺回属于我的一切!”
李密作为曾经的瓦岗军领袖,如今却成了败军之将,屈居他人之下。他心怀不甘,渴望东山再起,但现实的冷遇让他感到愤怒与无奈。他的自信与野心在长安的冷眼中逐渐被消磨,但内心深处仍埋藏着反抗的种子。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深知李密的利用价值。他对李密表现出极大的礼遇与关怀,试图通过联姻和封赏来安抚这位曾经的对手。然而,他的真诚背后,也隐藏着对李密的不信任与防备。
唐朝的朝臣们对李密的态度复杂,既有轻视,也有忌惮。一些权臣趁机索贿,试图从李密身上捞取好处。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唐朝初期的官场风气,再加上李密的不满与野心也为后续的叛乱埋下了隐患。李密的命运亦成为了乱世中英雄末路的缩影,展现了封建社会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至于李密在唐朝朝廷中能否站稳脚跟,他的结局和命运又将会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凌云朗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