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1635

第141章 迫在眉睫(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141章 迫在眉睫

“不知陛下大驾,臣有失远迎,望陛下恕罪!”

“都起来吧。”

“遵旨!”

其他人不清楚,反正陈新甲的小心脏在蹦蹦乱跳。

皇帝这叫御驾亲征,可之前一点消息没有啊,还一身便服,到底在玩哪一出?

“陈新甲。”

“臣在!”

“你就忍心让朕在校场里谈事吗?”

陈新甲一惊,自己失态了啊,真该自扇两耳光。

“陛下驾到宣府,臣臣惶恐不已,陛下恕罪!”

崇祯没去计较,任哪个当官的知道他偷偷跑出来,都会惊掉大牙。

“朕就是随口说说,快起来。”

“臣遵旨。”

陈新甲连忙起身朝前半步。

“陛下请”

陈大人半弯着腰,犹如一个虔诚的太监,领着皇帝一行朝原卫所值房走去。

这里没有茶水没有点心,天子也满不在乎,随即吩咐赐坐。

跟皇帝一路的人很随意坐下,陈新甲三人战战兢兢,在那儿不知所措。

“怎么?议事非一时半刻,你们就那么喜欢站啊?”

“臣等惶恐”

天子一来没啥客套,语气也很生硬,就像个民间蹩公子,让他们极不适应。

“皇爷让各位大人坐,坐下便是,没那么多规矩。”

王承恩接话。

“遵旨!”

颤颤巍巍坐了小半个屁股,三人神情极不自在,这谈得上恩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君前失仪。

战事迫在眉睫,王承恩取出舆图,几人就在桌案上讨论起来。

在昨日行军途中,高文采的人送给皇帝最新情报。

多尔衮出现在兴和路(今乌兰察布)西南,清剿一股反叛的察哈尔小部落,距宣府边墙不足150里。

多尔衮将在那边呆几天全看心情,部落献了不少蒙古女子,那厮正在没日没夜辛勤耕耘。

不管怎么说,刀兵相见的那一天,终将越来越近。

王业浩身为本次钦封的总参谋长,对着众人侃侃而谈。

兵该怎么放,建奴可能从哪一段长城开口子,该如何应对等等。

锦衣卫传回的种种迹象表明,建奴目的仅作劫掠,获得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顺路抢粮抢钱抢人,多尔衮的功劳将更大。

宣府背地里边贸太繁荣了,大明虽满目疮痍,那是平常老百姓日子难过,没关系,反正到哪儿都一样,就将他们抢去辽东当包衣。

官绅大户地窖里的钱粮,都是给建奴预备的,你大明皇帝不敢伸手,那我就笑纳了。

晋商被灭让建奴断掉一条重要的粮铁途径,趁着平定草原东风,谁都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随着议事深入,皇帝完全不拘小节,毫不在乎王业浩与武将唾沫横飞。

地方大佬们渐渐释然,跟上了总体思路,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何要悄悄亲征。

大明太需要对建奴来场大胜仗,天子更需要靠战功加持,重现太祖成祖雄风。

否则,大明的所谓革新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蜀中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西游:从娶妻开始无敌
西游:从娶妻开始无敌
秦长生穿越到西游世界,成为一个普通的矿工。 正当秦长生不知所错之时,成功觉醒了身份系统。 只要身份发身变化,便能获得点数。 【奴隶】:每十日获得1点点数; 【白身】:每日获得1点点数; 【纳妾陈茵茵】:每日获得十点点数。 【纳妾孔雀公主】:每日获得一千点点数 …… 好好活着,努力修炼,多娶妻妾,获得点数。 消耗10点点数,养血术入门; 消耗500点点数,养血术大成; …… 为了在乱世活下去,秦长
张成公子
让你研究气象,你磁暴鹰酱舰队?
让你研究气象,你磁暴鹰酱舰队?
关于让你研究气象,你磁暴鹰酱舰队?:气象局工作的刑天觉醒空武系统,为完成系统任务,他不得不在气象卫星上动了手脚。卫星进入轨道后,磁暴武器启动,目标直指鹰酱舰队。。。看守所归来的刑天转身进入研究院,在系统的帮助下,各种黑科技武器不断面世:星群轨道防御基阵------强势帮助三哥失控洲际导弹放烟花。。。玄女空天战机------寇可往,我亦可往,抵近侦察,我都不需要海外基地。。。承影机甲---鸾鸟空天
双流城的超兜
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
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
穿越诸天,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为什么我每到一个新世界,身份都是别人的爹?
骡子累了
大明第一公
大明第一公
我是李景隆,这是我和大明的故事。 … 我,大明故曹国长公主与陇西郡王之孙,故大明岐阳王之子。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龙虎上将军,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世袭罔替曹国公…李景隆!
岁月神偷
盗墓青铜门之双生
盗墓青铜门之双生
关于盗墓青铜门之双生:在寒冷的长白山里突然出现的身影究竟是谁呢?当世界观颠覆了人的想象,谁是真谁又是假……整体因为本小说埋的伏笔比较多,角色设定上不能详细说明,如有雷,请自行离开,对不起。且本篇后期参考原着也参考一些电视剧的名场面哈,故事先会集中在包括沙海往后,如有雷故事线靠后请尽快退出,其中世界观等都是个人自创,如果雷抱歉。不太会写嫩牛五方,所以都是纯兄弟情,但可以磕没有关系!
何彼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