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第九十四章:以利诱之,以利杀之(1/3)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九十四章:以利诱之,以利杀之

张家官员心里都在想,一定要让家里的商人今天就去商部报道。

顺便打听打听商部到底要做什么。

只是现在面对南人北迁计划,他们陷入挣扎。

现在不是他们同意不同意的问题了。

赵如风说北迁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绝不是无的放矢。

一旦有商会支持朝廷,使得朝廷可以无消耗完成灾民北迁,那南人北迁计划必定会实施。

也就是朝廷被实际问题牵绊,不然早就开始北迁计划。

所以。

只要他们坚持不同意南人北迁计划。

作为商部的管理者赵如风,大概率是不会让世家得到此次百姓北迁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杨国公也被这则消息打得措手不及,在低头沉思。

严世蕃眼看世家官员没同意,但也没再反对,便笑着问:“赵侍中,百姓北迁,可不只是需要粮食就足够,大批百姓北迁,是要有大量车马支持。”

杨国公听到这个问题,当即专注起来,不再乱想。

要知道。

目前大京皇朝最大的车马行,便是他们杨家所掌管。

赵如风此刻道:“车马问题解决过了,目前大京第二大车马行于家商会愿意支持南人北迁,并免费提供车马,全力配合南人北迁。”

“他们想要的赏赐和陆家钱家要的一样,也希望这次能参与北方经商权招标。”

“同样,第三大车马行陈家要与于家竞争。”

杨国公这次也不淡定了。

没想到这些商会负责人因为商恩令,竟然如此配合朝廷。

还有那商部的政策简直闻所未闻。

且……

招标、竞争和垄断,对商人来说,是无法抵抗的诱惑。

然而。

若是他们答应南人北迁,南方人口流逝,那他们门阀世家在南方的统治力,会明显下降。

一时间杨国公内心更挣扎了。

他现在只有两个选择。

配合南人北迁计划。

或者反对南人北迁。

但他有预感,即便是世家官员反对,也没什么用处。

一旦朝廷将免费带领百姓北迁之事放出风声,而且北迁后,还能买到便宜粮食,又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怕是百姓都要自发性北迁了。

就像垄断生意对世家的诱惑力一样。

拥有自己的土地对百姓来说,一样是天大的诱惑力。

然而。

杨国公不想这么输。·

赵如风当然看出杨国公不甘心。

他继续对宣德帝道:“陛下,南人北迁计划并非一朝一夕,微臣预计五年全部完成。”

“可随着北方人口增加,北方需要治理地方的官员空位也会增加。”

“但北方苦寒,南方官员难以有效治理。”

“臣提议,此次先带一批懂的治理北方的官员,随北迁人群一起前往北方。”

“一来能更好熟悉北方环境,二来也好让百姓知道朝廷对他们的重视。”

“至于后面随着北方人口增加,又多出的职位空缺,只能逐步安排。”

“南方官员本就不够用,需要重新选材。”

“但可优先从商人家里选拔。”

“商人家的子嗣,若是有人可以通过科举,便优先选用。”

“相对于不了解北方的南方官员,这些商人常年在南北之间奔走,更具有优势。”

“当然,若是有懂得治理北方的南方官员,也可申请前往。”

“请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

浴火新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不离婚!不分床!沈小姐哄崽追夫火葬场
不离婚!不分床!沈小姐哄崽追夫火葬场
一睁眼,18岁的沈念安重生到了6年后。彼时,京圈第一贵女变顶级恋爱脑舔狗。放着尊贵的霍太太不做,她为了一个渣男,作的天翻地覆,家破人亡。沈氏集团拱手送人。京圈太子爷的老公被她伤的千疮百孔。儿子恨她入骨
暴富岁岁
毒计百出,老朱夸我好驸马
毒计百出,老朱夸我好驸马
李祺穿了。而且好死不死穿成了李善长的独子!为了避免抄家灭族的命运,李祺索性开始了作死之路,无条件跪舔英明神武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什么?有贪官?”“陛下勿忧,剥皮实草了解一下!”“什么?明初文人多
荒尘
婚后冷暴力三年,提离婚你又哭红了眼
婚后冷暴力三年,提离婚你又哭红了眼
隐婚三年,苏念为了救顾思淮失去了听力,康复那天,她满心喜悦去找他,却看到他和白月光在KTV里玩“纸吻”游戏,他们仗着她聋,肆无忌惮的嘲讽,原来多年痴心错付,真心被寸寸蹂躏成灰!苏念彻底死心,决然离开,
千朵朵
世子纳妾我爬墙,全家追妻悔断肠
世子纳妾我爬墙,全家追妻悔断肠
【宠妾灭妻+追妻火葬场+破镜不重圆+暗恋+爽文】前世,盛知婉为追爱自求下嫁、补贴私产,写兵书助他退敌、著策论供他高升。人人都说祁世子惊才绝艳。她这个只知情爱的公主能嫁给他,当真是修了天大的福分!然而重
八方来才
一心啃老的我,刚考核就被曝光实力了
一心啃老的我,刚考核就被曝光实力了
穿越到了一家全都是大佬的家庭,父亲哥哥是军事大佬,母亲是帝国集团掌权人,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于是,他这个不思进取的人只想做个纨绔子弟,专业啃老。身为军人的父亲怎么会同意,直接把他送进了部队,并对他承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