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鱼得水

第一百六十二章 代言翻了番(1/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一百六十二章 代言翻了番

徐铭见状不打算多劝。

这几句话给对方心里留个种子就够了。

再多说,反而容易遭反感。

只是他没注意到自己手机嗡了一下。

杀青宴吃到一半,觥筹交错之际。

一个工作人员随手拿起手机看了一眼,一声‘卧槽’就冒了出来。

“《致青春》破5亿了!”

“我去,第一部破5亿的国产电影吧?铭哥这是破纪录了。”

“牛逼,论票房号召,国内除了有限几个人,还有哪个能跟铭哥比?”

宴席上,讨论声愈发增大。

很快传到了主桌上。

徐铭愣了一愣,他这时候才拿起手机,半个小时前小圆给他发过票房破5亿的消息。

而相关通稿,早就预备好发布了。

现在,他称得上内地市场单部电影票房最高的主演兼编剧。

当然要除掉海外市场,不然他得被碾压没边了。

尽管这个纪录保持不了多久,按照《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走势,估计半个月就能到5亿。

但对徐铭而言,依旧是份独特的荣誉。

“5亿票房,以后电影上我得向你学习了。”张国师笑呵呵道。

他对此倒没有嫉妒或者不甘。

国内单部电影票房上限越高,对他这个顶级导演的红利就越大。

“长江后浪推前浪,咱们这些前浪马上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巩利跟着笑道。

大家此前都知道《致青春》肯定会破5亿,可当真正突破的那一刻,还是觉得不可置信。

内地电影市场,真有点起飞的意思了。

巩利脑海中回想着先前不以为意的徐铭的话,内心动摇了起来。

好像对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或许……自己真该考虑回归华娱了。

“运气而已,冯晓刚最近上映的那部《唐山大地震》恐怕很快就会破掉这个纪录。”徐铭谦虚道。

“那也不影响你的评价,他那部电影总投资12亿,哪怕有水分,也差不了多少,你那电影总投资好像才六千万吧。”

张国师很清楚相比起《唐山大地震》,国内资方明显更喜欢《致青春》的回报率。

最关键的是,这只是徐铭第三部上映的电影。

该不会以后轮到自己这个叔叔抱侄子的大腿了吧?

有了这个消息烘托,杀青宴气氛愈发热烈。

而网上和业内同样炸开了锅。

“不是,《致青春》这就破5亿了?国内观众可真没吃过啥细糠。”

“说明你老了,我去带着媳妇儿孩子看这电影的时候,影院里全是年轻人。”

“我们这儿的万达影院都快被大学生给占领了,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电影票房低不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听说是第一次执导,真就跟着鸡犬升天了。”

看着围脖上的评论。

郭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下面回复了一句:“抱大腿也是门学问,我相信徐铭的眼光,这个导演未来成就肯定不凡,五亿只是开始。”

放下手机,他向后瘫在椅子上。

五个亿啊,吹牛逼是容易,可他今后想突破可没那么容易。

紧跟着他涌现出动力,徐总待自己如此不薄,说什么也不能让对方失望。

《匆匆那年》必须好好整!

黑皮大将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沈阳恐怖凶宅合集
沈阳恐怖凶宅合集
老一辈人常说横死之人,不入轮回,灵魂常在死去的地方不断徘徊抓替身,这样横死之人才能重新投胎转世 所以我们经常听新闻上,有些固定的地点经常发生车祸,可能内个地方连路口都算不上,偏偏总能发生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有些小河道都没有人高,但是每年也都要出几个淹死人的意外 替身抓替身,周而复始,事故不断,此地就会变成大凶之地 若是在房子里横死的,那这房子就会变成人们口中的凶宅,住在凶宅中的人,很容易噩梦缠身
旺财小宁
重生1981,开局砸碎铁饭碗
重生1981,开局砸碎铁饭碗
刘卫东重生到了八十年代初,有了重活一次的机会,当然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弥补上辈子的众多遗憾,活得比上辈子更加精彩!
海牛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一场车祸,意外穿越大明朝,成为成王朱祁钰。 彼时,朱祁镇深陷瓦剌,朝中人心不稳,拥立新君迫在眉睫!而朱祁钰,是新帝唯一人选!
凉三
娱乐:你以为只是娱乐?
娱乐:你以为只是娱乐?
关于娱乐:你以为只是娱乐?:穿越到豪门大少爷身上,本以为开启豪无人性的人生。结果却被深深地打脸,豪门大少不如狗,此事天下少有。怎么办?系统傍身还不允许我自己豪无人性?此处不留爷,爷去开新路。且看我如何一步步打脸众生。
温柔不用刀
好好先生的真实面目
好好先生的真实面目
姐姐从区重点一路开挂到市重点,最后轻松拿捏了顶尖国立大学的入场券,毕业后,姐姐一脚踏进了世界五百强的大门,不仅在职场上大放异彩,还顺手撩到了年轻有为的项目组组长,爱情事业双丰收。 转眼间,入职半年,姐姐顺利转正,和组长男友的感情也甜甜蜜蜜,男友更是完美无缺,对家人好到没话说,让人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仙眷侣。 可直到那个圣诞夜,一切美好滤镜碎了一地。原来,那个在外人眼中无可挑剔的姐夫,竟是个渣男。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