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四百二十四章 新政风潮起,国势破浪行
国舅被判入狱三年的消息,如惊雷般在朝野间炸响,令众人惊愕不已。
万万也没有想到,堂堂国舅,竟然会因为一名家仆犯事,而受到如此之重的处罚。
就连陛下对皇后一惯的恩宠,也因此事而蒙上了灰尘。
于是,陛下心中支持新学新政的传闻,若一阵旋风,转瞬之间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乃至各个偏远角落。
一时间,那些往昔将内心想法深埋心底、不敢轻易表露的人,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站了出来,大胆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激烈反对的声音,却如潮水般渐渐退去,陷入了沉默。
原本只是普通书生上书朝廷请求实施新政,如今已演变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争先恐后参与其中。
众人心中暗自盘算,都觉得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晋升良机。
只要能在新学新政上赢得陛下的青睐,平步青云,得到提拔重用便指日可待。
尽管《大明日报》上所刊登的文章,依旧秉持着看似“公正客观”的态度,既有支持新政的言论,也有反对的声音。
然而,在民间的传闻里,舆论的风向却早已一边倒的倾向了新政。
当凛冽的冬天悄然来临,新版大明宝钞正式发行。
早在发行之前,朝廷便在《大明日报》上开展了长时间,全方位的宣传工作。
写文章反复阐明发行新钞的目的,一是为了回收那些因使用时间过长而变得破旧不堪的旧钞,二是为了提升防伪技术,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一概保持不变,大明银行免费兑换。
老百姓们听闻后,大多坦然接受了这一举措。
市面上的物价依旧平稳,未出现丝毫波动。
这背后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便是众多工厂正在飞速生产。
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飞速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丰富多样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涌入市场,极大的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进而有效的压低了物价。
大明百货公司的成立,更是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百货公司的商场内,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翡翠珠宝、高档瓷器、古董文玩等价格高昂的奢侈品外,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十分亲民。
许多商品远比外面的店铺更便宜。
无论是家境贫寒的穷人,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都能在大明百货公司实现一站式购物,轻松购得自己所需的商品。
就连官仓粮食的售卖,也转移到了大明百货公司。
就在前几个月,众人还满心忧虑,担心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粮价大幅上涨。
然而,现实的结果却与担忧背道而驰。
根据各地官员呈递的奏章,今年由于耕种面积显著扩大,大量水利设施相继建成,蒸汽机在抗旱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再加上上天庇佑,旱情后期被一场及时的甘雨所缓解,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这一情况与探听司、锦衣卫密探暗中打探来的消息也完全吻合。
此外,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也向各地派出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统计人员,对粮食产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精确的统计测量。
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较去年将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随着新数学知识的广泛普及,百分数早已被人们熟练运用)。
这一精确的数据,相较于地方官员上报的含糊其辞的“丰收”二字,无疑更具震撼力。
就连朱允熥听闻此消息,都不禁有些难以置信。
短短一年时间,粮食产量怎可能提升如此之多?
但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的科研及统计人员,皆坚定的表示自己的研究和统计过程严谨无误,不存在任何问题。
并且,他们还给出了合理解释。
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点在于,此前朝廷推行的“减租”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水利设施的大规模修建,确保了农田灌溉;价格低廉的铁器工具得以广泛使用,提高了耕种效率;朝廷鼓励垦荒的政策,促使耕种面积进一步扩大;
但无论如何,这个增长数字实在是令人惊叹。
不过,朝廷中的官员们,虽然心中满是欣喜,对此却并不感到太过意外。
在这个农业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时代,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
丰年与灾年的粮食产量,相差一倍甚至更多都实属正常。
这与后世现代社会在各种高科技加持下,每年粮食产量整体稳定,产量波动极小,有着天壤之别。
只不过,今年这个“丰年”,与其说是“天赐”,倒不是如说朱允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结果。
但皇帝乃是天子,皇帝带来的丰收,也是上天的厚赐。
丰年的到来,无疑是百姓之福,更为社稷之幸。
由于新开垦的田地依例暂不纳税,故而朝廷收缴的“税粮”数额,与往昔相较并无显著变化。
然而,此前朝廷大力兴建粮仓,并积极收购民间粮食,促使百姓踊跃将自家储粮输送至国库。
在这个丰收之年,各大粮仓皆被粮食填满,那堆积如山的谷物,仿若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好在新建的粮仓本就专为大规模储粮而精心设计,仓廪宽敞,容量极大,纵然粮食海量,依旧能够尽数容纳。
往昔每逢大丰收,粮食价格必定如断崖般暴跌,令农户苦不堪言。
但今年情况却大不相同,朝廷推行“保护性收购”政策,对于农民手中的粮食,来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
如此一来,粮食价格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农户们也得以安心。
不仅如此,来自倭国和南洋诸国的粮食,更是正一船接一船的源源不断的运往大明。
这些进口粮食在申城和金陵的口岸堆积如山。
尽管大明国内粮食已然丰收,朱允熥却并未因此停止粮食进口的步伐。
在他心中,大明的粮食问题依旧严峻,粮食产量尚未稳定,抵御天灾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唯有大规模储粮,同时持续兴建水利设施,逐步实现更多田地的旱涝保收,才能让他心中安稳,不再为粮食之事忧心忡忡。
年关渐近,蓝玉、朱寿和张辅终于率领远征大军凯旋,浩浩荡荡的返回金陵城。
不过,归来的并非是全部的远征军,他们仅带回了两旅新军。
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