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59章 计划
朱雄英眼前一亮:\"皇爷英明!如此一来,不仅能吸引人才去研究农业,还能改变士大夫轻视农事的风气!\"
\"好了,\"朱元璋站起身,\"朕就说这么多,你们继续忙吧。记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一定要办好。\"
送走朱元璋后,朱雄英看着手中的计划书,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农业革命即将开始。而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通州城外,一片广阔的农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垦中。朱雄英站在高处,看着下面忙碌的场景,神情专注。
\"殿下,您看这里。\"黄珀指着地图说道,\"按照规划,这片试验田分为三个区域:北边种植东瀛水稻,中间种植本地粮食,南边预留给西域的棉花和果树。\"
蓝玉跟着补充:\"水利设施也已经规划好了。从通惠河引水,修建三道水渠,保证每块农田都能充分灌溉。\"
朱雄英点点头:\"进度如何?\"
\"回殿下,开垦已经完成了大半,水渠也挖通了两道。如果一切顺利,月底就能完工。\"
正说着,一名信使匆匆而来:\"报!西域来信!\"
朱雄英接过信件,快速浏览一遍,脸上露出喜色:\"好消息,朱棡朱慡他们已经抵达了西域,而且带去的农学专家已经开始考察当地土壤了。\"
\"这两位殿下倒是雷厉风行。\"蓝玉笑道。
信中提到,西域的棉花已经开始试种,当地的灌溉技术也很有特色。朱慡特别提到,他们发现了一种用地下水道灌溉的方法,可以大大节省用水。
\"这个好!\"黄珀眼前一亮,\"如果这种技术可行,就能解决北方旱地的问题。\"
朱雄英正要说话,又一个信使赶来:\"殿下,东瀛的水稻种子到了!\"
\"来得正好。\"朱雄英立即下令,\"马上请太医院的人来检查种子,看看路上有没有受潮。然后分成三份:一份留在通州试种,一份送去南京农学堂,还有一份送去北方。\"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当地的几个大户来了,带着一群家丁,气势汹汹。
\"怎么回事?\"朱雄英问道。
黄珀低声解释:\"这些人的祖坟在试验田的范围内,一直不愿意迁移。\"
朱雄英眉头一皱:\"请他们过来说话。\"
为首的大户姓赵,是本地望族。见了朱雄英,虽然行礼,但语气不善:\"殿下,我们祖坟百年不迁,如今要为了种地就搬走,这\"
\"赵老爷,\"朱雄英打断他,\"你可知道这试验田的意义?\"
\"这\"
\"这不是普通的农田,而是要改变整个大明农业的开始。\"朱雄英语气严肃,\"你们的祖坟,朝廷会负责迁到风水更好的地方。而且,等农田建成,你们家也可以参与经营。\"
赵老爷一愣:\"此话当真?\"
\"自然当真。这试验田不仅要种粮食,还要培养人才。你们家的年轻人,也可以来农学堂学习。\"
这番话说得赵老爷心动了。他转头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会,最后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们同意迁坟。不过\"
\"但说无妨。\"
\"我们家有个小儿子,很喜欢研究农事。不知能不能\"
朱雄英大笑:\"当然可以!农学堂正缺有志之士。\"
解决了祖坟的问题,工程进展更快了。不到半个月,试验田就完全建好。水渠里清水潺潺,农田里一片生机。
这天,朱元璋亲自来视察。看着规划有序的农田,还有忙碌的农学堂,老爷子难得露出了笑容。
\"不错,\"朱元璋点头,\"这才像个样子。对了,那些新来的学生怎么样?\"
\"回皇爷的话,都很用功。\"黄珀答道,\"尤其是本地那个赵家小儿子,对农事很有研究。\"
正说着,就见一群年轻人从农学堂里出来,手里拿着笔记本,正在认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朱元璋看了一会,突然问:\"这些娃娃里,有没有从科举过来的?\"
\"有几个。\"朱雄英答道,\"他们原本是准备考科举的,听说农学堂也收人才,就来了。\"
\"好啊。\"朱元璋很满意,\"这说明咱们改革科举的决定是对的。读书人不能光知道四书五经,也要懂点实用的学问。\"
就在这时,远处又传来一阵喧哗。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大群百姓正往这边走来。
\"怎么回事?\"朱元璋问。
原来是附近的农民听说试验田效果好,都来参观学习。尤其是东瀛水稻的长势特别好,引来了不少人关注。
朱雄英看到这一幕,心中欣慰。他知道,只有百姓真正认可了新农法,农业改革才算是成功了一半。
\"皇爷,\"他转向朱元璋,\"孙儿觉得,是时候把这些经验推广出去了。\"
朱元璋思索片刻:\"也好。不过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周边开始,效果好了再往外推。\"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着,取出一份计划书:\"这是下一步的推广方案,请皇爷过目。\"
计划书上详细列出了推广的步骤:首先在京畿地区选择十个试点,然后根据效果逐步扩大范围。同时,农学堂的学生也要下到各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
朱元璋看完,满意地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策。对了,还有个事要问问你。\"
\"皇爷请说。\"
\"东瀛那边除了银矿,现在农业也搞起来了。你说,要不要也派些人过去?\"
朱雄英早有考虑:\"孙儿以为可以。允熥不是在那边站稳了脚跟吗?可以让他负责此事。再说,东瀛的农业技术也很有特色,正好可以互相学习。\"
\"嗯,有道理。\"朱元璋点头,\"那就这么办。让允熥\"
话未说完,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试验田里的第一批东瀛水稻已经开始抽穗了,长势比预期的还要好。
\"好兆头啊。\"朱元璋笑道,\"看来这次的农业改革,真要大功告成了。\"
朱雄英望着金黄的稻穗,心中也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不仅是农业的改革,更是整个大明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