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56章 “议和”?
大清第一巴图鲁,永远以威猛刚烈面目示人的鳌拜,苦苦等待着赵良栋的归来,宛若一尊望夫石。
短短数月时光,在不知不觉之间,勇猛的鳌拜已经须发皆白,挺直的身姿已经佝偻弯曲,不时咳嗽几声,如行将就木一般。
此处数十万将士的性命,京城中百万旗人的生死,大清皇家的未来,都重重的压在老迈的肩头,生生压弯他的腰杆。
赵良栋这次进入德州,已经三日未归,结合明军晋王、闽王堵住大军后路的军情,鳌拜岂不知已入绝境。
一切作为,不过抱着万一的奢望,祈求汉人和以往的大明一般,讲究所谓儒家的“仁德”、“杀俘不祥”的理念,能为大军、大清求一丝生机。
如今看来,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他所面对的这批汉人,已经和之前截然不同了,他们似乎并未把满人和汉奸当做人来看。
鳌拜咬了咬牙,在心中彻底斩断了议和的奢望,决心整顿大军,趁着军中尚有最后几日的余粮,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日夜间,鳌拜军令下达,斥候队伍连夜从大营中飞驰而出,奔去滨州、聊城及河北一带驻军中,号令大军两日后决死一战。
谁知第二日又生剧变,明军主帅杨三水亲自领了五十亲卫出城,在赵良栋的陪同下,来到清军营寨中。
鳌拜心头茫然,已然不知汉人在搞什么鬼,便帅帐之中与杨三水谈判,令希佛、赵良栋相陪。
图海和蔡毓荣两人,在悄然召唤了千名八旗精锐,将帅帐团团围住,以在谈判破裂之时绑了杨三水。
他们想破了脑袋,也实在理解不了,为何大明主帅会如此孟浪乃至疯狂,把自己送入敌人的营寨之中。
大帐之中,杨三水和鳌拜昭穆而坐,挺直这腰杆先声夺人:
“鳌大人,本帅今日亲身前来,只是向你表明,大明对于议和的态度,是严肃以待的,望贵方勿要生疑。”
“双方正式开始之前,你们亦可单独和赵良栋将军详谈,消除疑虑之后,再来与本帅相谈。”
鳌拜求之不得,数十万大军和百万旗人的生死,岂容他掉以轻心,因而他告罪一生后,便亲自领着赵良栋出了大帐,只留希佛相陪。
找了就近的一处大帐,鳌拜细细询问赵良栋的此行经历,何故数日不归,汉人到底有何阴谋。
赵良栋依旧晦暗,涩声禀报道:“启禀中堂大人,末将入城寻那杨三水谈判,不想大明皇太子却突然出现,加入了谈判。”
“咳、咳咳,其实不是谈判,他的态度非常无礼、粗暴,他说明清不存在谈判议和,他亲自驾临,只是通知我们投降。”
“他说了,此处大军必须无条件投降,将来的京师亦只能无条件开城投降,任由大明处置。”
“咳、咳咳、咳咳,他、他说了,如若负隅顽抗,他会杀绝此处四十余万大军;将来破了京师,亦会杀绝所有满人,不分男女老幼。”
“但如果投降的话,他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只杀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满人,其他满人会留一条生路;皇室贵族,或可为富家翁。”
赵良栋浑身颤抖,眼底尽是绝望和负罪神色,情绪早已抑制不住,涕泪横流几乎糊住了脸面。
鳌拜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赵良栋眼底几度生出挣扎之色,脸上青筋暴突,无数次握紧拳头又松开,不止一次嗫喏的想要说些什么。
每当此时,他便不由得想起家中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们如此年幼和可爱,便如一道道枷锁,生生锁住了他的嘴巴。
良久之后 ,鳌拜一声长叹,短短时间似乎又苍老了几岁,强撑着精神勉强开口:
“汉人复兴了,天下大势无可违逆了,我大清只余京师和周边一隅之地,绝无翻身可能了。”
“如此,便由老夫做丧权辱国的罪人吧,便和汉人签了着投降之议,任由他们处置便好。”
“呵呵,老夫这一生,杀戮汉人无数,就由着汉人千刀万剐好了;只望百余万满人能活下来,将来生出个英雄人物,未尝不可再起。”
他感喟良久,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看着赵良栋痛彻心扉涕泪横流的模样,不由再度深深一叹。
汉人如果都如这个抬旗的奴才一般,那该多好啊,大清岂非就可千秋万世的占据这花花江山。
就在此时,希佛却从外边进来,看着大帐中两人的神态,瞬间便知汉人所提的条件,必然苛刻无比。
待到赵良栋复述一番后,并未出乎他的预料,便也如鳌拜一般绝望喟叹后,沉默无语。
鳌拜又问希佛,明军主帅在他和赵良栋离开后表现如何,希佛回答对方神情自若,甚至起身去细细查看大帐中的舆图。
鳌拜又招来图海、蔡毓荣两人,五个人反复商议、推演,悲哀的发现只有投降一途了。
于是鳌拜便下定决心,对着众人说道:“我等满人本就来自辽东苦寒莽荒之地,本就一无所有,何惧一时挫败。”
“太祖当年,不也拜倒在那李成梁麾下,小心伺候无数年,等到汉人腐朽了虚弱了,方才以十三副铠甲起兵,打下了偌大的江山。”
“如今我大清尚有百万满人,只要他们活着,牢记今日之耻辱和祖宗的辉煌,在将来寻得良机,必能再度复起。”
“呵呵,汉人王朝没了外敌,不过数十年,经历了两三代皇帝,必然会再度腐朽、虚弱下来的。”
听着鳌拜的话语,赵良栋几乎要忍不住开口,彻底揭露杨三水的阴谋,却被儿女枷锁死死封住了口。
众人再无不切实际的奢望和异议,便在老鳌拜的带领下,返回了主帅大帐,接受了大明的所有条件。
杨三水大喜,当即取出早已拟制好的两份文书,和鳌拜代表明清双方,郑重签下了这份所谓“议和文书”。
杨三水也不急着离去,而是令两名亲兵携文书入城请“皇太子”盖上国玺,半个时辰后便返回此处。
杨三水亲手将盖了“大明国玺”的两份文书,郑重的交给了鳌拜,言称对方必须在十日内盖上大清国玺并送回,否则后果自负。
鳌拜不敢怠慢,当即令希佛亲自领着亲卫,立即星夜疾驰赶往京师,万万不可耽搁了时间。
杨三水则怕他们不能通过关卡,当即派了十名亲卫相随,令他们陪伴大清使团通过晋王、闽王防区后,再自行返回。
不仅如此,杨三水还当着鳌拜的面,言明他知清军只余两三日粮草,当即拍板,竟赠送足够清军两日食用的粮草。
鳌拜便说往京师往返需十日光景,如此粮草远远不够,恳请杨大帅能够多赠几日之用。
杨三水“坦诚相待”,称忧虑清军假降,故须确保清军只有五日之粮,每日只吃一顿便好,如此可保不死,投降之后自会供足粮草。
议定之后,杨三水便领着剩余亲卫,径直返回德州城内,静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