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第26章 阴取江南(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26章 阴取江南

青龙堂,主要负责钱粮的筹集等后勤工作,相当于户部。

白虎堂,主要负责人员的招募、培训,分配,相当于吏部。

玄武堂,主要负责暗间之事,情报的收集,人员的策反,同时监督教内一切人员,相当于教内的锦衣卫。

朱雀堂,主要负责教内的执法工作,相当于刑部。

四堂堂主,除玄武堂外,剩下三部都直接对左护法任我行负责。玄武堂堂主直接对教主枚青负责。

风、火、雷、电、雨、云六旗是教内的武装部门,由右护法东方不败负责,受玄武堂的监督。

每旗下面分为三个分堂,六旗共18个分堂,刚好分布于明朝控制下的汉地18省,每省一个分堂。

各省分堂,负责各省分堂辖区之内除人事任命、钱粮筹集,教内旗兵调动之外的一切事务,同时受总堂的领导和监督。

如此层层叠叠,组织架构严密,权利上下分明,集权于日月神教教主枚青手中,避免了之前明教教主张无忌被手下朱元璋架空之事的再次发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日月神教的势力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继明教之后的又一庞大组织势力。

此时总堂议事厅的左、右护法,四大堂主,六旗旗主 ,加教主,教主夫人,少主共15人,就是整个日月神教的领导核心。

待众人坐定后,教主夫人张若非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明廷朝堂的势力分布情况对众人做了详细说明。

听完教主夫人关于明廷朝堂势力分布的详细介绍,结合日月神教当前面临的形势。

左护法任我行,第一个发言,

“教主,夫人,少主,属下笃定明廷朝堂势力虽然眼下看着平衡,但却有一巨大危机,

那就是年龄的问题,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都已经老了,相信不出几年,他们都将会一一死去。

到那时,权利平衡必将被打破,监国皇子雍亲王朱祁镛和太后皇帝一党必将会因权利之争而大打出手,那时必定顾不上江南之地,

到时就是我日月神教夺取整个江南之地之时。

修养数年后,就可学那明太祖朱元璋,先取山东,再取陕西、山西,合围河南,兵进河北,一统天下!”

听完左护法,任我行所说的大政方略,众人详细合议后,都觉得可行。

“那就按左护法所说的方略行事!”日月神教教主枚青一锤定音道。

看到左护法任我行的方略被教主重用,右护法东方不败也不甘人后,

“教主,夫人,少主,属下对如何谋取江南也有一策,”

“右护法但说无妨,”枚青鼓励道。

“教主,欲谋江南,必取南京,

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只要拿下南京,则整个江南富庶之地唾手可得。

而要想取南京,凭眼下我教的势力,只能智取。

属下建议,我教可以派出教内文学高名之士,参加这次的科举,

科举入士,暗中帮扶,掌控南京官场,阴取江南!”右护法东方不败看来是心中早已有对策,张口道来。

众人听完后,又详细的商议一番,右护法东方不败之策同样高明,可行!

充分听取众人意见后,日月神教教主枚青决断道,

“那就按左、右护法的谋略办。

科举入士,暗中帮扶,掌控南京,阴取江南,

休养数年,静待时机,郕王登位,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教主英明,阴取江南,一统天下!”

“阴取江南,一统天下!”

“阴取江南,一统天下!”

日月神教四堂堂主和六旗旗主听完后,都是心中神往,信心大增,纷纷高声附和道。

看来这次正统元年的科举,竞争必定空前激烈啊。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看来不仅雍亲王朱祁镛看重江南之地,日月神教同样看重江南之地,还比雍亲王朱祁镛先一步出手了。

看来江南之地必将掀起一场龙争虎斗……

日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