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六百八十二章处死示众
“对啊!朕之前怎么没考虑到这点呢?”
这世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超越种族、身份、地位、甚至等级尊卑将人紧紧连在一起。
那就是理想!
即使朱祁钰是一位不讨喜的皇帝,他依旧是大明最高权力拥有者。
借助这样的权势与位置,完全可以大胆起用那些真心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且有能力办成的人。
就算是从小接受严格教导念书长大,脑子里装满固定观念觉得这位皇帝登基不太名正言顺的部分人,又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呢?
像是徐有贞这种整天钻营收钱、敢放肆发言之人,就因为本事出众,朱祁钰依旧能容忍他的种种劣行,并未立即将他拖到午门之外处死示众。
仅仅心里有些不屑,又怎么样呢?又能奈我何?
难道还会削下自己的一块肉不成?
只要这些人确实尽心竭力做事,也有能力妥善完成任务,更有为国家着想的愿望。
朱祁钰就能够依靠这些人,实现他的目标!
如此一来,忠诚与否反而变得次要。
能否被自己利用才最为核心。
想到此处,朱祁钰顿觉眼前世界豁然开朗。
目光落在张谏身上,先默默地将此人记在心间。从他的履历和过往表现来看,这个人显然是个心中有大志向,想要有所作为,并且有能力去实现这些抱负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很难全然忠于谁,但他们若是被给予机会,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就一定会释放出令人瞩目的光芒。张谏这个人显然站在百姓这一边,不论是之前的奏疏,还是如今能够顶住压力不追查凶手的选择,都是出于对百姓的考虑和保护。
设法让这个人掌握更多权力的话,就可以间接地改善京城百姓的生活状况,让他们能吃得上饭,不至于陷入当前这般困苦的境地。在此过程中,张谏大概率不会完全与朱祁钰一条心。但是只要两人有共同目标,就算心思不完全一致又何妨?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人都能够接受并且感到满意的。
在送走徐有贞、俞士悦两人后,也让张谏暂时先回去休息。回头或许有些方面需要他配合锦衣卫展开调查。而朱祁钰则特意留下了于谦和石亨,邀请他们在家中一同用餐,并趁机透露自己的一些小打算。
"算一算时间,差不多备操军与备倭军这两支部队已经快要进京了吧?"
"我打算到时候到军营里看看,皇帝总归得对自己的军队有几分了解,你们觉得如何?"
两人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陛下您都已经这么说了,我们还怎么看?更何况这也不是件坏事。皇帝熟悉自己的军队,懂得军事方面的事情,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更关键的是还能防止像土木堡那样的再次发生。这实在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他们自然是双手双脚举荐同意的。
于谦点头说:"如果陛下亲临军营,必定能让备操军与备倭军士气高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石亨也笑着附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陛下想深入了解军队情况当然非常好。不过在之前可能和我们两位详细讨论一番比较合适,毕竟新军初入京城可能有些混乱难以判断他们的实力深浅。"
两人如此表态,此事就基本上定下了。等新军入城,朱祁钰便会这两支部队的情况。
但在那之前,他也打算抽空去看看京营中目前残留的部队作为前期准备累积经验。
另外,朱祁钰还想借此弥补一下于谦和石亨之间的紧张关系,至少别总是针锋相对。
结果到头来才发现原来这两人在面前还算相当克制了,在别的场合遇到也许直接就是兵戎相见没有任何谈话余地了。
当年在于谦还在职的时候比现在更为刚正不阿。
对于手下出了如安禄山之类的人物(石亨)当然十分鄙夷反感,所以任职期间两人经常互相交锋,积累了深深的矛盾。
石亨昔日被扔进大牢,太监和内鬼自然功不可没,但要说这里面完全与于谦无关,那简直是在掩耳盗铃、自己。
事已至此,不难想象,二人之间的恩怨早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区区一餐饭的时间,又怎么可能消弭这一切?
朱祁钰本还打算从中调停一番,然而思索片刻后,终究还是选择了默默放手。时间匆匆流转,不过数日光阴而已。
备操军与备倭军入京的日期日益迫近,整个京城都弥漫着一股紧绷的气息。而在这繁忙的日子里,朱祁钰处理完公务后,寻得了于谦和石亨,带着几名精锐锦衣卫,骑着高头大马前往京营视察情况。
京城的军营被分成东西两部分,各自又分为了五个区域,因此号称“十团营”。此次他们所到之处,是靠东边的一个军营。远望过去,营地延绵广袤,几乎占据视线可及的所有范围。这宏大磅礴的规模,实在让人震撼不已——
这可是足足两万军士驻扎之地啊!
不过在这些时日中,于谦对京营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与调整。从表面来看,这里运作得有条不紊,如同一台精密运行的机械装置般高效。但当你真正踏入其中细察时,便会发现不过仅是一层好看的皮囊罢了。
随着精锐不断外派或消耗殆尽,如今军营中真正的军卒所剩无几,反而更多是由民夫或者预备役充作补充。走到营地内部,只见有人穿着棉衣,也有人披着布衫,衣服花哨凌乱,毫无统一标准可言。众人虽都在忙活着各自的事情,但他们脸上的神情却是麻木而迷惑的。
整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震惊了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也死于敌人的手里,国家的未来似乎风雨飘摇、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氛围下,连朝廷内部都惶惶不可终日,更不用说民间百姓了。即便是眼前的这座军营,也不过只剩下一副空壳子,根本称不上什么强大的力量所在。
朱祁钰骑在马上,一路行走在军营中。途中他会偶尔拦住几个士兵询问他们日常起居的情况,心中却始终交织着失望与欣慰之情。他感到失望的是,现在的京营显然已经缺乏足够的战斗力;然而让他稍感欣慰的是,于谦对于将士生活的重视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尽管士气不高,但那些预备役的状态倒还算不错,不至于完全松散垮台。
当然,要说这些人精神状态很好,不过是相对普通百姓而言。事实上,在当下的京城两大军营里,绝大多数预备役其实来自于军屯制下的普通农民。他们原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人,在过去的生活中,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两样,每日耕田劳作,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度过平凡的日子。
只因当前局势过于危急,这些人被迫拉来充当人数填充,并且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希望在未来守城战中可以稍微发挥作用。
众人沿着蜿蜒小道一路巡视下去,引来不少人的侧目与关注。能在如此紧张严肃的地方纵马前行者,身份必定非同寻常。更何况如今军营戒律更加严格,哪怕是权贵之人,也没法轻易在军营之内肆意耀武扬威。
等到周围注意到于谦亦只是作为陪伴人员出现后,大家也就没了更多议论,唯独对队伍最前面那位气宇轩昂的领头人产生了好奇:究竟是何等样人物?竟然能让于谦甘心退后作陪。
朱祁钰此次出行,并未穿着与皇帝身份相关的华服或饰物。即便如此,或许权贵阶层仍然能一眼认出他的身份,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他不过是一个寻常人而已。
一行人边走边谈,大多是朱祁钰怀着好奇发问,而于谦和石亨则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回应。
走在后面的锦衣卫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军营,眼中带着些许惊讶。他们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于谦竟能将两大京营整肃得如此井井有条。果然,这老头儿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如今有陛下全力支持,可以预见,他必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整个大明朝最耀眼的人物。
朱祁钰详细询问并了解了军营编制、人员调配以及整体体系之后,主动提出要去查看军营所配备的武器和装备。
“陛下,兵器与装备毕竟危险,请您跟随我们后面查看即可。”
于谦与石亨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虽然没有拒绝,但内心仍旧升起一丝警惕——
大明朝再也经不起另一次换皇帝的动荡了,所以关于皇上的安全问题,他们必须万分小心、十二分慎重。
随后,一行人转过一个弯角,朝着距离最近的一座军备库前进。不到半炷香时间,就看到各种军械、盔甲和器械按照规定被精心保养着,摆放得井然有序。
朱祁钰不慌不忙,并不急于直接查看关键性装备,尽管这是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他心中清楚,这些装备又不会长腿跑掉,随时都可以细看。于是,他先检查起那些最基本的武器——
刀枪棍棒来。只见长刀和长枪的数量最多,棍棒次之,而所谓被称为“万兵之君子”的剑竟连一把都没有出现。毕竟,战场之上更注重实用主义,相比象征性极强却力不足的佩剑,长刀和长枪显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至于剑,更多时候只是用于标识身份或仪式用途。现在的大明早已不会有真正的军队拿着宝剑冲杀沙场了。
至于棍棒偶尔也会用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成本低廉,能够装备价格同样便宜的炮灰部队。这样一旦这些炮灰部队全军覆没,也不至于耗费太多银钱去惋惜,也不会让国力伤筋动骨。
总体而言,这些武器的质量实在堪忧。无论是长刀还是长枪,即便是对比后世那售价仅几十元的工业化产品,其质量也远远不及。朱祁钰皱了下眉头,随手拿起一把刀,用力对另一把刀砍了几下,刀刃立刻出现了极为明显的缺口。而这还只是轻描淡写的力度,要是全力以赴的话,不出十几二十下,这把刀就非断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