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红人厉元朗

第750章 震慑(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750章 震慑

缓了缓,李可为才从慌乱中中醒过神来,大步走到厉元朗面前。

他比厉元朗个头略矮,只能仰起脑袋和厉元朗对视。

“厉元朗,是你向唐书记打我的小报告,是你让我丢了秘书一职,你个阴狠小人,我要和你拼了!”

说话间,李可为突然举起拳头,照着厉元朗的面门打了过去。

这一拳充斥着李可为所有愤怒,所有不满,用足了他全身之力。

拳头夹杂着风声,在办公室里的沈聪跟何薇注视下,就要打在厉元朗的脸上了。

甚至把何薇吓得“妈呀”一声尖叫,忍不住双手捂住了脸。

“你敢!”

谁都没有想到,厉元朗面不改色心不跳,在李可为就要打在他脸上的一刹那,气运丹田,暴吼出这两个字。

厉元朗没有躲,眼睛都不眨一下,迎着李可为的拳头,却如雷声响彻云霄,怒喊出来这俩个字。

声音震耳欲聋,感觉房间的墙壁的墙皮子都给震掉了。

这股声浪,钻进李可为耳朵里,把他吓得浑身一颤,拳头距离厉元朗只有几厘米之间,即刻停住。

李可为就像泥塑木雕一般,僵止住了。

他傻眼了。

厉元朗的气场太强大了,稳如泰山,岿然不动。

并且那双眼睛里冒出来的火焰,灼烧得李可为拳头被烫到了一样,随即软软的放了下来。

只听到厉元朗咬着后槽牙,发狠地说道:“李可为,你敢动我一根毫毛,我会让你后悔一辈子,不信,你试试看!”

李可为胆怯了。

今时不同往日,他已不在是区委书记秘书了,是被发配到区委档案局的边缘人物。

反观厉元朗如日中天,备受唐书记青睐。

此消彼长,李可为真是担心,惹怒厉元朗,不说别人,唐书记就不会放过他。

那句“休怪我不客气”的话,犹在耳畔间回荡。

厉元朗趁热打铁,继续怒斥李可为。

“李可为,你不要恶意诽谤,倒打一耙,你是怎么被唐书记放弃掉,你比我清楚。”

“你昨晚喝多酒不接电话,是谁告诉我的?事情紧急,我不得已才向唐书记直接做了汇报。”

“作为一个秘书,连最起码随时为领导服务的宗旨都没做好,你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吵吵闹闹。”

“这里是秘书科,不是你发泄的地方。我敢保证,你拙劣的行为和愚蠢的做法,传到唐书记耳朵里,他只会更加厌恶你,档案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你都保不住。”

“你还有心思在这里叽叽歪歪,先好好想一想,你该怎么向唐书记解释吧。”

他们说话声音,很快引来其他科室的人聚在门外驻足。

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正这时,一个声音在看热闹的人群后面响彻起来。

“都闲得没事情做了是不是,赶紧散开,否则我要你们好看!”

众人齐刷刷回头,一看正是区委办主任林果然。

这位黑着脸,神色充满了怒气。

吓得众人赶紧低着脑袋返回各自工作岗位。

一科门口,迅速变得空荡荡起来。

林果然背着手走进一科,看到的竟是两种状态,或者说两个人不同神情。

厉元朗昂头挺胸,李可为蔫成了茄子,缩头弯腰,全身泄气成了皮球。

“李可为,你在一科干什么!”林果然瞪着李可为,面色不善。

“林、林主任……我、我……”

李可为语无伦次,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我让你赶紧交接,你跑到一科耍什么威风!”林果然怒气冲冲。

并且当着沈聪和何薇的面,现场宣布了任免决定。

何薇惊了,沈聪则彻底傻了。

什么?厉元朗接替李可为成为唐书记的秘书?

一想起一个多小时之前,自己还耀武扬威的要厉元朗写检讨书,风云突变,厉元朗摇身成为唐书记的红人。

沈聪当时瘫坐在椅子上,结果用力过猛,直接坐翻,四仰八叉的摔了个大跟头。

旖旎小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