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十二篇感神灵
藩王听完法禅所说,称叹道:「久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想到竟然如此灵应,真是意想不到!」再三称赞他诵经的功德,并赐银三百两,资助法禅完成建庵的心愿。
天启辛酉年,法禅进入庐山,后来不知所终。
十白居易书写的金刚经
明朝苏州洞庭山某寺,有唐朝白乐天所写的金刚经为镇寺之宝。
嘉靖四十三年,东南发生饥荒,该寺缺乏粮食,住持不得已用这本经向山塘的王宦质押借了五十石的米,王宦施米后却将原经送还。
住持运米回去,经过一座大湖,一直称赞王宦的功德。船上的人提议打开经来看,刚打开,忽然吹来一阵风,把经前的数页吹到空中的云层去了,住持十分懊悔。
三年后,有一位大官,知道该寺有这本经,于是故意陷害住持,把他关入监狱,逼他献出此经。这位官员看到这本缺了几页的经,认为并不珍贵,便把他释放,并把经还他。
住持携经乘船过湖,又遇到大风,湖面一片昏黑,只好移船靠岸,进入村庄避风。当他走进一个老渔户的家中时,竟发现墙壁上正贴著以前所遗失的那几页,而且完好如初。
那位渔户姓姚,住持问他何以有这些字纸?渔户说:「三年前,曾经看到一道火光掉落在田里,仔细一看原来是字纸,就将它贴在墙壁上。」
住持悲泣顶礼,称颂韦驮护法之功,并向渔户描述这件事情的本末,他说:「要不是先前那阵神风,这部经就会落入豪门手中。若不是这次的神风,这部经就无法恢复完整了。」
姚姓渔户也因此感悟而改行,并拿出很多钱来将这本经重新装订,送还该寺。
十一梦游地府的文元发
明朝万历年间,卫辉同知文元发,长州人,素性耿直,本来不信佛法。
有一次他因病梦游冥府,亲见地狱罪报之事,始知佛经上所说的地狱,并非虚构;罪福因果,善恶报应,皆是真实不虚,从此浏览佛经,特别笃信金刚经。每天清晨,必定先虔心持诵,家人俟其诵到一半,才为他准备早餐。
他每次跟老朋友王洪冈晤面,必定相聚在树林下,背诵金刚经,每错一字罚银一两,因此他俩念诵得十分熟练,有时一天念数十卷。
文元发的儿子震孟,后来高中状元,曾经亲自用隶书书写金刚经,雕刻在石上,供人读诵,广为宏扬。
有一位嘉定地方的吴生梦游冥府,看到殿宇庄严华丽,殿中陈列有一套龙藏,旁边有甲士守护。吴生打开一看,全是庄严的佛经,每一卷都标示著「文元发」的名字,带他去的人告诉他说:「这些都是文元发平日所持诵的经卷。」
吴生醒后,乃将梦中所见告诉同馆的文先生,也就是元发的叔叔。从此,吴生及文元发的叔叔也持经不辍。
吴庾生评说:「天下极具信心的人,必定是从不信心开始;凡是大根器者,见微知著,一拨便转,终身深信不移,永不退堕,文元发就是一位最佳的榜样。」
十二天神示警
高贵,明朝太仓人,家中开设鞋铺。天启五年六月,他家房子墙壁糊贴的纸,忽然发出裂开的声音,许多纸片飞到半空中,当时看到的人很多,字纸渐渐飘落,更有几张飘向城外普同塔的上空才落下来。
当时有位和尚拿起来一看,全是金刚经。原来高贵不识字,用这些经纸来糊墙,所以天神特别给予警告,促使人们注意。
十三持经不辍,自有冥应
明朝万历年间,茅瑞征的封翁茅惺海,讳一皋。他的长子瑞征尚未入仕时,有一老人,向茅家租了一间房子,与茅家毗邻而居。老人家贫而且没有儿女侍奉,但是却能持斋诵金刚经。
丁酉年元旦,老人正在诵经时,忽然看到一个金刚神,身披金甲,手持金刚杵,出现在面前。金刚神向老人说:「你的邻居茅一皋的儿子瑞征,今年赴北京乡试,可得第八名。你今天前去向他密报,嘱咐他们不可泄漏出去,到时自然就会应验。他们从此会供给你的衣食居住,直到你去世后,并会为你料理后事,使你诵经无后顾之忧。这全是因为你平日虔诚诵经,又无儿女奉养,才特别以此酬报你的善行,藉以规劝世人,但能持经不辍,冥冥中自有感应。」
那年秋天,瑞征应试果然及第,所得名次与邻老所说相符。茅家得到应验,对邻老诵经之灵验非常钦敬,欣喜之余,遂将房子送他居住,供养终身,直到邻老去世后,并为其料理后事。
瑞征平素沉默寡言,这是王超隆居士在苕溪读书时,亲耳听瑞征之弟所说,瑞征后来官至光禄卿。
十四经归故处,红缎如新
元朝大德庚子年间,杭州有个人名叫周缙,颇有学问,经常聚集数位童子,为他们讲学。
他每天持诵金刚经,甚为恭谨。有一次,听他讲学的闵姓童子,不慎触翻佛灯,经卷被倾倒的灯油沾污。依照杭州的民俗,凡是经像受到污损,往往投入江中。周缙依俗用红色绸缎包住佛经,投入江中。
经过三年,岁次癸卯,有一天周缙忽然看到先前投入江中的金刚经,又回到他原来居住的地方,经卷外有潮沙,而裹在外面的红缎依然如故,佛经则丝毫无损。
周缙非常高兴,拂去粘在经卷上的潮沙,并敦请高僧将此事题识于经卷的左方。
经过了八十一年,已经是明朝洪武庚申年,这本金刚经辗转传到宽悌和尚之手,又将经卷重加装裱,送到南屏山中,宋文宪公濂,曾经将这件灵异的事迹写了一篇赞,以资流传。
十五般若台
陈文达,唐朝梓州郪县人,时常持诵金刚经,发愿为已亡故的父母念八万四千卷,念诵的时候经常出现祥瑞,为人转经,常能免除患难。
有位铜山县人陈约,曾经被冥司所追,见到地下有一座台,他好奇的询问,据称:「这是般若台,等待陈文达。」文达深受冥司敬重,由此可见。
十六聪明经
唐朝僧人释文照,在昙延法师画像前顶礼出家,他总是感到自己愚昧昏浊,无法了解经义。有一天晚上梦见昙延法师示现,身高一丈多,告诉他说:「我有聪明经一本,希望你敬谨虔诵,感应甚速。」文照就恭敬地接受,原来是一本金刚经,文照读诵七遍而悟,从此聪明过人。
十七祈泉
唐代僧人释清虚,时常持诵金刚经,有一天,邻居失火,他住的房子丝毫没有波及。贤首国师法藏,特别请他前去祈泉,他诵念三天三夜,仿佛看到三位玉女用刀在山腹上挖出水来,清虚默记挖掘的地点,派人去挖,果然获得甘泉。
十八辟邪
唐朝少林寺山顶,有一间宽敞的佛室,从来没有人敢去。释清虚知道之后,就到那里诵金刚经。晚上听到凶恶的声音,马上念十一遍观音咒,又听到好像两只牛相斗的声音,佛像都受震动。诵咒既然无效,还是再诵金刚经,刚诵完一遍,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从此在那里居住的人就不再受扰害了。
十九生免兵灾,死度苦厄
项兰斋,明朝人,万历丙辰年春天,他梦见去拜谒至尊无敌大王,看到一群人面带菜色,大约有万人之多。大王说:「这就是二东的人,你记住这件事,回去之后,劝人要持斋茹素,念佛号,持诵金刚经,生时可以免除兵荒马乱之苦,死后可度苦厄。」
过了不久,就传来山东闹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接著,辽东也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更超过一倍。兰斋梦中的情境终于应验。
自此以后,项兰斋虔心持诵金刚经,从不停辍。
二十寿昌禅师
寿昌禅师,俗名叫经,号无明,为抚州崇仁县裴氏之子。禅师出生时,母亲难产,祖父虔诵金刚经,才得安然分娩,故命名为经。
禅师自幼聪明颖悟,异于其他孩童,形仪苍古,似逸鹤凌空,卓然独立,天性澹泊,没有不良嗜好。
九岁进入私塾就读,他问老师何谓浩然正气?使得老师深感惊奇。十七岁的那一年,慨然有出世修道之志。
二十一岁时,偶然在一位居士的书房中,看到桌上有本金刚经,随手取阅读了一遍,好像从前读过似的,遂与居士谈论金刚经的旨意,居士对他的宿慧,十分惊异。
自此以后禅师便断食荤酒,决心出家,父母亦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蕴空忠禅师在廪山说法,他遂前往受戒,法名为悲经。
二十一齿落重生
吕文展,唐朝人,开元年间,任官阆中县丞,他持诵金刚经已有三万多遍,时常出现灵验奇迹。
当他年老时,掉落了三颗牙齿,文展念经祈求,三颗牙齿竟然又再重生,和原来的一样。
某年,当地发生大旱,刺史刘浚派他筑台求雨,文展仅只诵念一遍,马上降下滂沱大雨,解除了旱象。又有一次,久雨不晴,积水严重,当地的别驾(官名)派人前来请他祈晴。他诵完之后,天空马上放晴。
二十二肉山成空
唐朝,襄州有位小将,名叫孙咸。有一天暴毙,过了一夜才苏醒过来。孙咸被冥使引入冥府时,见到地藏菩萨。不久,有位戎王入殿,侍卫有数百人,冥王审问片刻,孙咸看到戎王被大风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