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九十一章 决意攻打南廷
各地匆忙赶回扬州参加朝会的将领们,刚刚抵达便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各自的岗位。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秦良玉。
她当日折返仪真,立即调遣五万精兵积极备战,并下令让他们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同时,她回复了皇帝,表示了自己已然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南下攻打南廷。
而此时此刻,远在杭州的南明朝廷还沉浸在正月的氛围之中。
而然满朝大臣们正盘算着,如何能将粮食卖给满清,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一封从扬州送来的圣旨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
弘光皇帝朱由崧,一直对正统皇帝朱由检有着一种天生的惧意。
当得知崇祯亲自下达圣旨时,他竟然一时间不知所措。
然而,弘光并没有立刻接旨,而是让内阁先代收了崇祯的旨意。
然而,当内阁大臣们接到这份来自扬州的旨意后,在场的一众阁臣们无不是瞬间怒火中烧!
他们认为,崇祯这简直就是在肆无忌惮地挑衅!要知道,如今整个南明拥有数十万大军,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崇祯则以为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矛盾似乎愈发尖锐,一场激烈的冲突或许已经无法避免……
然而南廷自认为他们有刘泽清、郑成功、袁继咸等一众名将在世,自然有恃无恐。
内阁大臣根本不相信崇祯胆敢真的攻击南廷,于是立即拟定并驳回崇祯的圣旨,并将驳回的旨意呈送给弘光皇帝朱由崧。
而毫无主见的朱由崧看到这样的圣旨,顿时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好在这些内阁大臣一心“为国”,义正言辞地狠狠训斥了崇祯的旨意,表示坚决不能接受。
即便口头上说是驳回。
但实际上在,南明的军事上却依旧表现得十分糟糕,他们一致认为扬州朝廷不敢在这个时候与南廷开战。
毕竟战争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于是在内阁大臣的撺掇下,弘光竟破天荒的派宦官前往扬州宣旨,当然宣读的是弘光皇帝的旨意。
只是圣旨到了扬州,被崇祯传进了正在朝会的太和殿内,他端坐高位之上,淡淡的询问了一句弘光的态度。
宦官随即昂首挺胸地大声说道:“我大明弘光朝廷只有战死的皇帝,没有投降的福王!”
崇祯并未看圣旨一眼,而是面无表情地冷冷回了一句:“直接烧了吧!”
王承恩立即应声答道:“奴婢皇爷遵命!”
紧接着,他便命令旁人端来一个火盆,当着南廷宦官们的面,毫不犹豫地将圣旨直接扔进火盆里,熊熊火焰瞬间吞没了这份圣旨。
崇祯看着眼前燃烧的圣旨,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他转头戏谑的对南廷宦官说:“好了,既然如此,回去帮朕带句话给你们那位伪帝朱由崧。
告诉他,如果他想好学学他的父皇,朕并不介意再来一锅福禄汤,让他做好引颈待戮的准备吧!”
崇祯当着众朝臣的面,直接下达旨意:“李邦华听旨,朕命忠贞侯率领大军攻打应天、常州、苏州、松江等地。
陈奇瑜、李凤翔、刘文炳三部,则负责攻打江西。”
李邦华听到皇帝的旨意,神情严肃而坚定,他向前一步。
声音洪亮地回答道:“臣李邦华领旨谢恩!”
此时此刻,南明的传旨宦官仍然心存侥幸心理。
他自以为聪明地认为崇祯皇帝只是在虚张声势、故作姿态而已,并没有真正想要发动战争。
然而,这愚昧无知的宦官并不知晓,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注定会掀起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风暴。
崇祯一脸戏谑:“好了,无关紧要之人都可以离开我的乾清宫了!”
崇祯皇帝的话音刚落,几名御前侍卫便毫不犹豫地上前将南廷传旨太监押解出了宫殿。
紧接着,宫廷外负责护卫的殿前将军,更是直接将传旨太监,一路从太和殿拖出宫门外,随后两人奋力将他抛出了宫门之外。
随着一道弧线划过天际,传旨太监重重地摔落在地,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哀嚎声。
然而,御前侍卫根本没有回头看一眼,直接转身返回了皇宫之中。
被摔得七荤八素的传旨太监,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领着守候在宫门口的护卫队,慌慌张张地朝着南方逃离了扬州城。
当他们抵达仪真港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令他们瞠目结舌——无数艘巨大的战舰绵延不绝地停泊在港口,而明朝的将士们正忙碌地登船准备出征。
直到这时,传旨太监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崇祯皇帝恐怕并非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惊慌失措之下,传旨太监甚至来不及思考其他事情,便屁滚尿流地爬上了一艘船。
等到船只抵达常州港后,他立刻命令护卫队下船换乘快马,火速赶往杭州向兵部衙门禀报这个惊人的消息。
护卫们哪能看不出来,崇祯朝廷这次很有可能是动了真格,因此他们丝毫不敢懈怠。
在常州港,他们找到了卫所军的将领,成功地要到了一匹快马,然后朝着南边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安庆的陈奇瑜率领着四万大军,沿着长江浩浩荡荡地转入了鄱阳湖。
另一边,无为州的李凤翔则率领着本部两万兵马,渡过长江,与铜陵的刘文炳部两万人马会合,一同沿着陆路向江西进军。
就在这时,那匹赶往杭州报信的快马,已经风驰电掣般地赶到了兵部衙门。
护卫将自己在扬州和仪真的所见所闻,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当值的兵部官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讲述竟然引来了这位当值官员的一顿怒斥。
不仅如此,官员还责备他多管闲事,并毫不留情地将他关进了兵部大牢。
此时此刻,这名护卫感到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但通过观察两个朝廷的行事风格,他敏锐地判断出:
崇祯皇帝南征之时,杭州的弘光朝廷根本无力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