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2章 第12集《摄大乘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页,辛三、果相。
前面一科是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阿赖耶识的因地,主要是分别自性缘起,就是我们善恶的业种子;第二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这两种和合,就使令我们在三界、六道得果报。这以下,我们讲到辛三的果相。
辛三、果相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这个阿赖耶识等于是整个生命的根源,所以我们讲到阿赖耶识,就是藏的意思,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个阿赖耶识是一个自相;这个一切种子是它的因相,因这个种子,它有成就果报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因相;这个异熟是它的果相。
什么叫异熟识?这个熟就是成熟,它能够使令这个业力的种子转成果报,这个叫做熟。就好象电饭锅,电饭锅能够把米煮成饭,所以这个电饭锅有成熟米的功能;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它不但是保存种子,这个种子在它的保存之下,也会慢慢的被它成熟,因缘具足的时候,它能够把这个种子煮成成熟的果报,所以阿赖耶识有熟的功能。
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这个异的意思,就是有很多的差异。阿赖耶识把这个种子转成果报的时候,有三种的差异:
第一、异时而熟
时间上有差异,所谓的异时而熟。就是说,你现在虽然持戒、念佛,当然这样的一个业力,应该是净土的因;但是你现在还是一个人,你不能急。就是你在积集善业的时候,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的,你现在的果报是在酬偿先业。你现在的身心世界,可能你不是很满意;但是它是你以前业力所表现出来的,你必须把这一部分的因缘结束掉;你今生所修习的功德,你是来生才能受用的,就是异时而熟,你造业跟得果报的时间,有前后的差异。
第二、异类而熟
我们在修因的时候,这个业是通三性的,有善、恶、无记三种体性,因通三性;但是果为无记,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都是无记的。比如说一个人贫穷,或者一个人长得丑陋,这个是一种不可乐果报,但是一个人贫穷不是罪,它不是恶性,它是无记的,因为他可以因为贫穷而努力向上,这个贫穷反而对他是修行的增上缘;而这个恶是障道的,恶法是障碍圣道的。所以说,我们论果报,不能论善恶,这个人卑贱、贫穷,只能说是一种痛苦的果报,这些都不是罪业,只有因地才讲善恶,果报是无记的。所以从这个因到果的时候,它的性质产生变化,产生差异。
第三、变异而熟
这个变异就是说它的数量。这个种子,它以前可能因地很小;但是他没有忏悔、起邪见,他得果报会很重。反过来,他以前虽然造了很大罪业;但是他后来修行,真实的忏悔,断相续心,这个时候,种子的势力也会变小。也就是说,种子转成果报的时候,它会经过一场变异,或者你去随顺、随喜,或者你产生忏悔、对治,这个时候,种子的势力会产生变化。
总而言之,我们造了业以后,从这个业到果报的过程当中,有时间的变化、有性质的变化、有数量的变化,所以叫做[异熟识],它有种种差别的因素,所以这个异熟就是它的一个果相。
在《高僧传》上说:南北朝有一个道秀法师(道是道德的道,秀是神秀大师的秀),这个道秀法师,在《高僧传》上说:他是博学多闻,通达很多的教理,智慧也特别的高;但是他的性格上有一个缺点,这个人瞋心、对立心很重。他经常跟人家辩论,他一定要胜过对方,他不管什么都是以胜负,[我要胜过你]这样的心态,来跟人家辩论。后来有一天,他跟同参道友在讨论佛法的时候,触动了他的瞋心,这个时候,他的瞋心非常的炽盛,全身发热,他就离开了道场,想要到树下去乘凉。结果他到树下以后,那个瞋心不断的增长广大,他就在今生当中,从一个人变成一条很大的蟒蛇,今生变成蟒蛇。在《高僧传》里面,祖师就下这样的评注说:一生持戒听闻佛法,结果因为瞋心的缘故,而在蟒蛇身承受福报。大蟒蛇当然有它蟒蛇的福乐,但是它的果报是卑贱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经常回忆忏公师父对我们的开导,他说
修行人有三个重点:解门、行门、性格
——忏公师父
忏公师父说:这个性格最重要了。他说:你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你要是性格不好,都不行!这个性格就是你的思想不够调柔。就是说,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你的解、行二门是一种资粮力;但是你的性格不好(这个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你的个性对立心太强、或者是高慢心太重,这个时候,会使令我们这个善业,产生错误的引导。所以这个地方讲异熟识,就是说这个业力要转成果报,其实这当中有很多的变数。这个变数,你第六意识的思想、或者以世俗话来说是你的性格,在引导这个业力的时候,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忏公师父说:你即使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你的性格不好,都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讲到我们生命的根源──阿赖耶识的三种相貌:因相、果相跟自相。前面是长行,这以下用偈颂,作一个重复的说明。
己二、颂(分二:庚一通内外种辨;庚二辨内种异于外种)
庚一、通内外种辨(分五:辛一举六种种子;辛二释种子六义;辛三释所熏四义;辛四破余异执;辛五显为二因)
这当中分两科:一、通内外种辨;二、辨内种异于外种。
先把这个种子的种类,有内种跟外种作一个辨别。通内外种辨有五科:一、举六种种子;二、释种子六义;三、释所熏四义;四、破余异执;五、显为二因。 先看第一个举六种种子。这个科题,韩清净居士是用六种种子;不过我看古德的注解,这一科是讲到两种种子,一个种子的差别。所以我们这个六也不要去掉,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我们在旁边,可以写一个二括号一下,它的义是两种种子。我们看论文:
此中五颂:
辛一、举六种种子
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
从大乘的角度认为:一切法不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样讲太粗糙了,应该说是由种子所变现的。一切法的生因,不是大梵天、也不是梵,是种子,所以我们有须要对这个种子的相貌加以探讨。这个种子具足来说,有内种跟外种。外种就是植物,比如说稻、麦、苹果,等等,它有引生果实的功能,这叫外种;第二个叫内种,内种就是阿赖耶识所保存的善恶业力的种子,这叫内种。这两种,内是不明了的,就是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体性,是非善、非恶的,是无记的,所以叫不明了,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于二唯世俗胜义。这两种种子,有世俗跟胜义两种的差别。这个外种,是依止世间的名字来理解的,说是这个凡夫的分别所能了知的事物,所以它是一个世俗的智慧。就是我们透过一些参考书,植物的书籍,我们就知道:这是苹果的种子、这是稻的种子、这是麦的种子。所以对这个外种的理解,是一种世俗的智慧。但是对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理解,那是胜义的,那是一个圣人的清净智慧,才能够觉察的道理,不是凡夫跟二乘所能理解的,所以说于二唯世俗、胜义。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胜义这两个字是通前通后。胜义就是内种子,它有六种差别的相貌,这是把这个相貌的差别相表达出来。这六种到底是什么相貌呢?下一科会说明。
辛二、释种子六义
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的强调:宇宙万法的生因,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身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一个亲因缘,它到底是什么相貌?本论当中提出了六点:
第一、剎那灭
就是说这个种子的体性,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一个有为法;简别外道说:一切法的生因,是这个自性、梵、自在天,这些都是不生不灭的,都不能改变的。我们的种子,会因为你的思想不同而变化。比如说:你累积了一种负面的业力,杀生的业力,你对这个杀生的行为,念念的随喜,这个种子它就不断的不断的增长广大;你现在开始忏悔对治,这个种子的势力就会变小。所以这个种子的体性,它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有为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果俱有
这个果俱有就是说,这个种子的因消失了以后,这个果报就出现了,这个因灭果生,必须是同时成就。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是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是过去持五戒的业种子所资持的,这个时候因灭果生同时存在。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当里面五戒十善的业力消失,它释放出来的时候,这个五蕴的果报就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它又反熏回去,这个果报消失了,又变成种子;那么种子又变成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生灭相貌太过频繁,所以我们看不出它有生灭,其实我们的生命是:身心世界突然间出现了,突然间全部消失了,又突然间全部出现了。这个果俱有就是说因灭果生,它是同时存在的。这个剎那灭跟果俱有,都是在诠释阿赖耶识这个转──前后转变的功能。
第三、恒随转
这个恒随转的意思,就是这个善恶的种子,是一类相续,不失不亡,乃至成佛为止。就是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力,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这个善种子当然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这个善恶的种子,只要它还没有释放出来、或者还没有忏悔对治,这个种子会生生世世跟着你,不会失掉的。虽然它生灭,但是它又相续,它不会失掉的,不会因为你换一个人身就失掉,不会的。
第四、性决定
生起善恶功能的体性,是决定而不错乱的。就是说这个种子:善的种子是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恶的种子也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人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种子的体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行佛法,我们开始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理论上来说,这都是在栽培一种安乐的种子;但是我们现在可能痛苦依旧,这个表示说,这个叫做重报轻受。我们要相信啊!比如说你现在拜佛,拜到最后结果肚子痛。你不能说:因为拜佛而肚子痛。这样讲不对。就是你以前有这个罪业,这个拜佛是个善业,善业怎么会招感肚子痛?
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有这一部分的罪业,这个时候因为拜佛的因素,把这个罪业逼出来。其实所有修行的道理,都是这样子的!不可能因为你的修行而产生增加痛苦,不可能!这样子,善恶的体性就错乱了。不管你现在因为修行而增加多少痛苦,这都是由罪业所带动的,你的善业一定是招感安乐果报,所以叫做性决定。这个恒随转跟性决定,都是在诠释种子的相续功能,叫恒;前面的剎那灭跟果俱有是强调转。
第五、待众缘
这是讲种子要变成果报的时候,必须要等待因缘的成熟。不管你现在佛号念得多好、数量念了多少,你也不能够马上往生。就是你过去的业力,所释放出来这个人的果报,只要这个业力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完毕,你往生的因缘就还没有成熟。就是说,种子要变成果报,要等待因缘,就是待众缘,不像自然外道所说的,它必须要等待因缘。
第六、引自果
引自果就是说,差别的种子会引生差别的果报,这简别外道的一因多果论。外道说:宇宙间就是一个因,就是大梵天,大梵天创造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佛法不同意一因多果,佛法是认为多因多果。比如说你过去欢喜布施,所以你今生财富很多;但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又造了杀业,所以你虽然财富很多,但是你就多病。就是说你今生的果报体,是很多很多因的累积,不只一个因。所以你的生命当中,有些你很满意、有些你不满意,因为你的因地也造了很多的善、也造了很多的恶,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就错综复杂──有些地方你满意、有些地方你不满意,这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因地本来就不圆满了,你怎么能够要求果报圆满呢?所以叫做引自果,每一个因地都有它相应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今天造了一个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它就是
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
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诸位,我们看过戒律,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尼僧团有一个叫莲华色比丘尼,她是一个阿罗汉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其实她在家的时候是一个淫女,从事淫欲事业的。她能够从一个淫女出家又证得阿罗汉,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她是阿罗汉,她有神通,她自己也说:她刚开始跟三宝结下一个比较殊胜的因缘,是过去生当中,她是一个演戏的女演员,后来有一个因缘,她演一个比丘尼,打扮成比丘尼的相貌,她内心去揣测身为比丘尼内心的思想,这个时候,跟三宝结下一个深厚的因缘。当然有因缘的人,就能够生生世世又遇到三宝,不断的栽培善根。
到了迦叶佛的时候,看经论的描述,她的戒没有持得很清净,就是她的戒有过失,所以她没有成就圣道。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虽然她刚开始是把欲望的种子先表现出来,但是她遇到佛法,她的善根一出现以后,光明一出现,所有的黑暗都破坏了。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在三宝当中不断的修行,感觉上我好象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诸位要知道,其实你所累积的持戒、修止观的善根,在你生命的深处,那个内心的根源、那个阿赖耶识当中,你那个种子已经开始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它在那个地方不断的相续变化、变化相续。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蕅益大师讲到种子的时候,他很强调一个观念,他说:你一个修行人,你要深信一个道理──善能够破恶,恶不能破善,这个你要相信。就是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而不是黑暗能够破除光明。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想:我在无量的流转当中,其实我累积恶法的时间比较多,在无量的流转当中,我颠倒的时间很长,累积恶的功能比较强;但是我在三宝当中,可能修习几生而已,善根比较薄弱,那怎么能够求生净土?你这样想是错了!你修习善法的善根,是随顺于本性的,是真实的功德;你过去颠倒,那是违背本性,那是虚妄的境界──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
你看莲华色比丘尼,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过去熏习很多贪欲的种子,她在家的时候,还是一个淫女;但是佛法不怕你欲望重,也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因为善根能够破除黑暗。所以这个地方是说:这个种子在内心当中,是不断的相续变化,这当中我们只要栽培清净的善根,就能够对治这些邪恶的功能。
辛三、释所熏四义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