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金刚经易解卷下
须菩提以自发信解。得闻妙法。故称世尊而言。颇能有众生。于未来之世。去佛渐远。而得闻此法。能生信受之心否。盖逆知后来众生。鲜能发正信之心也。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佛因须菩提之问。而言未来众生。骤闻此法。固未必尽能信受。然必有大心众生。忽闻正法。便发信心。勤修解证。但此众生者。寔非等闲之人然现处众生之中。则又不得谓之非众生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谓众生非不众生者何哉。盖称彼信心众生为众生者。寔则我说此人为非众生矣。盖其既发信心。自能修行证果。但现未离侪类。是亦名之为众生耳。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言学佛者。虽有得法之名。寔无得法之迹。盖法无可说。则亦得无所得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须菩提既悟无得无说之旨。而复设此问者。恐在会及后之闻者。尚滋疑议。故白佛而称世尊云。我佛在本师处。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寔为得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须菩提问意。深合无得无说之旨。故亟是之而又呼之曰。我昔于此无上正法。乃至毫发之间。并不存有所得心。亦无所得之迹。但寔有所证。是特名之为无上正法耳。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言菩提正法。一切平等。不生分别。自得证悟。是以清净心而行善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承上章而告须菩提曰。此菩提正法。一切平等。并无高下。依此而修。是即名之为无上正觉之法矣。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是法平等者。以不存人我等见。不生分别。如是而勤修一切大乘正善之法。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矣。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以顷言修诸善法之语。又恐人心存取舍之见。故呼须菩提曰。所谓善法者。如来非教人以善法。而执持不舍之谓。盖虽奉行众善。而其心若行所无事。是则可名为修善法者矣。佛所说法。都无所著。往往如是。学者能体此意以修。则庶乎几矣。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言受持此经者。其福德智慧。无可比论也。盖行持精进。终至证果。永享法乐。其福智讵有涯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小世界。有一须弥。大千世界。则有百万须弥矣。须弥为众山之长。故称山王。佛呼须菩提曰。若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以七宝堆积。亦若如是之多。设若有人。以此而持用布施。则其福德。应无量矣。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言宝施之福。固无量矣。然若有人。持诵此经。虽至仅持四句偈。而复为人解说者。视彼宝施福德。纵百千万分。以至无可数说之分。终不能及此持说之一分也。宝施福德。不及持说。佛屡言者。良以钝根众生。信心难发。我佛大慈。故不惜叮咛数四。以启发之。普度之心。益滋切矣。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言如来虽化度群生。而不见有生之可度。是无我人等相也。故云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佛又恐人以如来愿存普度。遂疑为有意之为。故呼须菩提曰。于汝意以为何如耶。汝等慎毋谓如来随类度生。即心存是念。而云我当度尽众生。须菩提。当知如来度生。不见有生为我所度。汝切莫作是念。而云如来有意度生也。
何以故。寔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所谓汝莫作是念者。何故哉。盖如来说法度生。亦惟令自修自度。而我不与焉。是则非寔有众生为如来度者。若见有生为如来所度。则既见有生即见有我。我人生寿。四相宛然。既有四相。则亦不得谓之如来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佛以顷说如来无我之见。恐人疑。佛说法时。亦有尔我之称。故呼须菩提曰。如来常时。为汝等说法。所称有我者。系泛指人我之辞。非确有我见也。乃凡夫不悟。遂为寔有真我。我见既生。则人等诸相炽然俱生。因而真性日漓。去道愈远。我见害之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当知。彼凡夫者。在如来等观一切。亦不以凡夫视之。况能回心向道。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尚得以凡夫目之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言法身乃非相之相。迥出有无。非若色身。可执相而求。若以色相觅佛。则失之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佛呼须菩提而诘之曰。人可即以三十二相好而观如来否。佛前已设此问。今复申问者。恐人疑心未尽。欲因须菩提之答。以释群疑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以佛先问色相见佛之语。曾答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矣。然如来色相现在。彼欲瞻仰金容者。未尝不即此而观之。揆其答意。特谓观望之观。非谓观心觅佛之观也。故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答意。佛固知之。但恐人仍著相求佛。而不觅法身。亦复何益。故又折之曰。若以相好观如来者。则轮王所修福德。亦具三十二相。即可谓之如来矣。转轮王。掌管四天下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领解佛旨。故称世尊而言。如我解佛顷所说义。自不当以三十二相而观如来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是时世尊以须菩提既答离相观佛之语。乃系以偈辞。引申其说曰。若人于睹色闻声中。欲求见我者。则为邪见。而行邪道矣。尚得见如来哉。盖色声觅佛。愈觅愈离。故中庸亦以声臭俱无为至也。但声臭俱无时。是何景象。有识之者否。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言佛以此经一往破相。恐成断灭。故于此揭明并不离相。以见真空不空。非竟断灭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此经一往破相。而前分又折须菩提相好观佛之语。特恐人不悟其旨。即落空亡。而成断灭。故于此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汝勿以我说离相之故。遂成断灭之见。便谓如来并不以具足相。而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惟当一切不着。一切不离。方为中道。尝见别本。有将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两句中不字删去者。盖谓此经以破相为宗。不当于此又说有相。自相拂戾。不知如来说法不偏不倚。不落有无。亦不废有。无方成圆义。若将此处不字删去。则全经但说空义。无不空义。便堕偏枯。且与下文不说断灭相语。不相呼应。故此一字。寔全经之关键。可妄删乎。附辨于此。明者自知。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重言之辞也。故呼须菩提而云。汝切莫作是念。谓如来不以具足相而遂成正觉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佛又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此念。则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便说一切诸法。悉皆断灭者矣。汝慎莫作是念。又叮咛之也。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教汝莫作此念。而成断见者何哉。盖发此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于菩提正法。决不说有断灭之相。若法有断灭。又何云无上正法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言菩萨虽修众善。而不存欲受福德之心。惟不贪故。功德转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