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师兄被弃后爆改带刺红玫瑰

第六十九章 孔幽的肯定(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六十九章 孔幽的肯定

许禄延进入了漆黑的屋子,他并不害怕。之前在许家,他也经常被两个没良心的哥哥关小黑屋。

但这次不一样了。如果他出了什么事,孔师兄一定会救他。

他打听到了,那颗洗髓丹是孔幽花费高昂的价钱买回来的。虽然他这条命不值钱,但孔幽把洗髓丹给他服下,现在他也是价值千金的身价了。

许禄延放松心情。

石屋之外的孔幽一刻都不敢松懈,随时预备着突发情况。

其他人也在等待着结果。

光亮先从石屋的底端出现,是浅浅的红色。

虽然很浅,但是是单一的色彩。孔幽这时稍微放下心来。

还成,他的洗髓丹没有浪费。

他正要收回目光,等着许禄延出来。这时周围的人突然发出惊呼。

“快看!房子烧起来了!”

“不,不对,那不是真正的火,是火灵力!”

“这么纯的火灵力!里面的人是哪家的孩子呀?他好厉害!”

孔幽听到旁边人群的议论,他再次抬起头。

那间石屋的模样已经完全变了,它的每一块石头都被烧得通红,而且从上到下,颜色越来越深。

这说明石屋内的少年拥有极其强大的潜力和天赋。

许禄延竟然能爆发出这种天资,这是孔幽没有预料到的。

他之前给许禄延测过,那时的他还是双灵根,看起来平平无奇一小孩。

难道是他那颗洗髓丹生效的速度比较慢?

还是说……他最近教给许禄延的心法起作用了?

不管哪一种达到效果,许禄延现在真正变成了灵力精纯的修士。或许比当年八岁的孔幽还差得远,但相较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人,就已经相当出众了。

道至长老眼前一亮,她低声问孔幽这孩子的身份。

他们鸦首山这是又捡到宝了。

孔幽回说这孩子是许家的老三,道至长老之前大概也听说了一些小道消息,知道许家的私生子,所以她的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同情。

“原来是许家的那个孩子……他很不容易。”

许禄延听到竹筒被敲响的声音,从石屋中走出来。

他第一眼看过去的就是孔幽的方向,然而孔师兄还是那副不咸不淡的样子。

许禄延心里有些失望,还很没底。

这时他听见门口那位鸦首山的弟子温声开口。

“恭喜你,你通过了,是很精纯的火灵力。”

许禄延勉强笑笑,他想这鸦首山的弟子真会说话,也很会安慰人。他那点灵力,怎么够看的。

估计对方是在安慰他呢。

他和前面的少男少女一样,来到道至长老和孔幽面前,对他们行礼。

在许禄延低下头时,孔幽淡淡地说了一句。

“表现很好,要继续保持。”

这已经算是很难得的一句夸奖了,许禄延猛地抬头,眼中有惊喜的情绪。

孔幽一摆手。

“回去休息吧,你们通过第一关的,都有单独的房间准备好了。”

许禄延难掩心中激动,得到孔幽的认可,对他来说就是非常值得喜悦的事。

他走到一半,就被许禄远拦住了。

许禄远瞪着他。

“你,把机会让给大哥。”

少吃亿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一剑破天
一剑破天
高天之上,唯我纵横。 苍天不束我无敌之念,仙魔不过我随手一剑。 我命由我不由天!
少侠爱喝酒
反派:全都有金手指,而我没有
反派:全都有金手指,而我没有
关于反派:全都有金手指,而我没有:洛星河穿书了,穿进一本龙王歪嘴小说。可洛星河没想到,穿越世界竟没有系统?洛星河更没想到,自己没有,但歪嘴主角的女主们都有。说好的无论正反派都会有系统的呢?没系统我这个小反派怎么活啊,还不得被歪嘴战神一巴掌拍死?为今之计,只能用自己小说经验来分析问题了。龙王世界反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为女人跟主角发生冲突,那么我洛星河只要不跟任何书中女主发生关系即可。什么?我竟然同
高穷帅
断绝关系后,我的召唤兽全是黑暗生物
断绝关系后,我的召唤兽全是黑暗生物
【召唤】+【黑暗生物】+【后悔流】+【杀伐果断】+【暴爽】顾辰穿越到了全民转职的世界。他的父亲是圣剑战士,北境战王;他的弟弟是龙战骑士,稀有职业。而他,被遗弃了十八年,受尽贫苦,卑微至极。好不容易回归家族,父亲视他为耻辱,继母对他指责谩骂,连家里的下人都看不起他。与家族断绝关系后,他成功转职为召唤师,获得神级天赋——暗裔初血。【暗裔初血:每一级可以获得一个黑暗血脉】召唤兽融合黑暗血脉之后,可以进
可破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
重生回到出事那天,为了让漂亮女班长不堕入黑暗,为了弥补自己上一世愧疚,余年大胆张狂的告诉周婉我一定娶你!
清隽流云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项云峰李静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项云峰李静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