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三百八十八章 请求为李适之封王,占领蒲津大桥
罗兴拿到李瑄的信件,退出政事堂。
李瑄之前判断河东已失。
所以根本没想过蒲津大桥还存在。
这个时代,铁甲、大盾、强弩往桥尽头一布置,千军万马也难过。
如果说潼关有概率攻破,那蒲津大桥没有一点可能从对面强攻。
是以,蒲津桥有“蒲关”之称。
说起蒲津大桥,在后世人尽皆知。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可是必修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强秦为了进取河东,在蒲州一带修建蒲津桥。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使蒲津桥的历史经久不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但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
开元盛世,长安许多从陆路运输的物资,都要经过蒲津桥。
是以,蒲津大桥诞生,又被称为“蒲津铁桥”。
蒲津铁桥的建造,在开元年间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由李隆基亲自过问。
开元时期的冶铁业发达,两岸数万百姓奉命炼铁铸造,由众多工匠设置桥体。
历经苦战又铸成铁牛。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
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
和普通桥梁不同,想烧毁蒲津铁桥非常困难。
这座铁桥的意义可想而知,在哥舒翰的掩护下,唐军铁骑可以轻易经过蒲津铁桥,威慑潼关。
哪怕叛军在河东有一部分兵马,和唐军的铁骑数量相比,差太远了。
三日后,安西、北庭的铁骑照常出发。
但目标路线变了,除了华阴只留下三万骑,其余直扑蒲津桥。
李瑄令兵部尚书封常清亲自出征,调度诸军,令侍郎岑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军司马。
到达河东后,尽可能多地打造船只,为渡河做准备。
李瑄知道真正的大战还未开始,他要坐镇长安,了解各地消息,统筹调度。
长安当前只留有一万名天策卫,还有一些新招募的兵卒。
几日后,李瑄听闻一个坏消息。
不出他所料,武令珣和田承嗣取得南阳之战的胜利,唐军五万兵马被打败,四处逃窜。
李瑄得知的战报令他非常不满。
本来唐军与叛军双方于叶县城北枌河对峙。
叛军不敢轻易进攻。
但是在唐军将领的请命下,薛愿听从将领的请求,渡河主动出击。
唐军中了武令珣的圈套,又被伏击,首尾不能相顾,顷刻大败。
诸郡组成的杂兵,和临时招募的乡勇。如何能和安禄山的边军对抗呢?
幸好只是薛愿一个人的军队败亡。
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襄阳太守徐浩尚未赶到。
他们的兵马未与薛愿军汇在一起。
但是军营之中,有许多购买军资的金银珠宝,在溃败逃跑的时候同军资器械都丢弃在道中,堆积如山,叛军捡钱都捡疯了。
李瑄第一时间下令,让徐浩放弃周郊,死守南阳城,遏制叛军南下。
南阳城是天下坚城。
李瑄不放心徐浩这个大书法家,他觉得这些曾任太守的官吏对军事一窍不通。
于是,李瑄任命王难得为南阳都督,令他立刻赶往南阳,统领从江南、岭南、黔中赶来的军队,抵抗叛军。
他要将叛军夹在河南一带,三面围歼。
李瑄特意叮嘱王难得,如果有太守不听从他的军令,直接拿下,送到长安。
不过有一点是好,李瑄大概得知南阳、汝南、颍川一带的消息,局势没有恶化到一发不可拾的地步。
李瑄让探马与廖峥嵘的常平新兵一起向东打探消息。
他要知道雎阳、江淮一带的动静。
等河陇劲卒到来,他会派遣一部分精兵,从山南到达南阳,配合王难得。
李瑄令人尽快收集粮草,用丝绸、珠宝向商人、大族手中和籴粮食,并发动民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虽然河陇劲卒还未到达,可以让运输粮食的队伍出武关,到达山南,在沿途的驿站储存粮食。
在这关键时刻,哪个郡县敢掉链子,李瑄会毫不留情地宰了他。
局势明朗后,李瑄的战略已经形成。
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诸郡的义军辅助下,剿灭叛乱。
封常清、车神塞率领在河东,伺机渡过黄河。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