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275章 刘伯温,去了
军事上,每年南下放马,烧杀抢掠。
政治上,胁迫汉朝以公主下嫁和亲。
甚至匈奴首领竟敢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说他才是代天牧民,汉朝只不过是匈奴的藩属国。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更不消说汉高祖刘邦白马之围,冒顿羞辱吕后,言语轻贱。
好在朱标不是汉武帝,倘若换做是他,做的只会比汉武帝更加绝对,也更加严苛。
国仇家恨,祖辈受辱。
唯奉上姊妹血亲,方能换自己帝王之安,家国之定。
天子之尊,只为臣属。
巍巍华夏,竟被异邦视作臣属。
这份耻辱,但凡是任何一个血性男儿都容忍不得。但凡有半分励精图治之心的帝王,也必然是积蓄力量,抓住时机,彻底扫平匈奴。
说什么穷兵黩武,难不成泱泱华夏一直被匈奴视作藩属国?
说什么苦耗民生,岂不是说朝中百万男儿的太平要以送自家姊妹和亲,供异族享乐换取?
当然!
朱标心里虽憋着一肚子的话要反驳刘伯温。
可平心而论,刘伯温所言也的确不无道理。
如刘伯温所言,倘若大明的后继之君少些武略,短些治国之策,开拓疆土必然复失。
而且按照刘伯温话中之意,倘若眼下自己着眼于安抚民生,就起码眼下的百姓日子会太平许多,也的确是真真切切得到了些利益。
可问题是!
朱标要的不是自己在位这数十年间,大明百姓安虞太平。
朱标要的,乃是后世华夏儿孙不受欺凌。
开拓之疆土复失又能如何?
只要自己为后世儿孙打下大片大片的土地,定好治理的基调。以王朝更迭,时政变迁的历史规律来看,大明少说有一百多年的鼎盛之朝。
况且基本盘越大,也就意味着后世儿孙可以败落的家产越多。纵然大明或有中期疲政,可只要基本盘更大,再遇中兴之主便还能重新鼎盛。
虽说刘伯温方才所言的确有几分道理,可朱标觉得自己的道理更大。
此刻也依旧不愿就此舍弃南方粮仓,依旧不愿只困守于经营民生,不再扩大大明疆域。
“诚意伯!”强压下心头愤怒,朱标看向刘伯温,冷冷开口,“诚意伯敬重周文王,敬仰唐太宗,想来也应当明白,此二位圣君之名乃后人纵观其一生治政、治国,方追圣君之名。”
“如今朕尤是年少,年岁仅过双十之数。”
“朕之一生尤有大把光景,此时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如此,你可还要劝谏朕舍弃西南粮仓?”
“嗯”
见朱标眸光郑重,紧紧注视着自己。
刘伯温沉吟数秒,自然也能明白朱标是想告诉他刘伯温,眼下朱标正是青年进取之时,日后为政时日也有的是。
也是想告诉他刘伯温,在朱标当政之时,能兼顾开疆拓土与发展民生。
可在刘伯温看来,朱标自两年前亲率大军征讨北元,随后便又灭了高丽,定下横扫倭国的圣谕。
如此用兵,纵然大明国力昌盛也力有不逮。而如今竟还想着对西南诸国用兵。
于刘伯温而言,比老朱仁慈许多的朱标当真有做一代圣君的潜质。
他也不愿看到朱标始终一意孤行,步了汉武帝那穷兵黩武的后尘。
更不用说他刘伯温也是目睹了朱标的辛苦,仅是为了朝廷介入民间商贾一事,朱标刚从倭国抵达京师便连夜翻阅奏疏。
同时还要顶住朝堂众臣劝阻的压力。
倘若兼顾开疆拓土和发展民生,朱标只会比眼下更累,甚至掏空了身子,透支了寿命。
刘伯温实在不愿看到朱标这位有着圣君潜质的新君帝王,因过分劳累,中道崩殂。
深吸口气后,刘伯温迎着朱标的眸子看了过去,正色说道:“臣方才所言三思,求陛下开恩,准臣说完。”
“说!”
“谢陛下隆恩!”
刘伯温郑重叩拜,转而严肃说道:“其一思,眼下大明当务之急,乃发展民生。”
“元末乱世,豪强并起,民不聊生。”
“百姓先是苦于前元苛政,后被各地豪强驱赶、奴役,人口十不存一。”
山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