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第771章推出种植园计划,朱标正式提出巡视(1/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771章推出种植园计划,朱标正式提出巡视

“大明现在的发展规模,已经远超许多朝代最为昌盛时的情景,那时的朝代都没有出现饥荒,没有出现粮食问题。”

“那为何如此繁荣的大明,竟然还出现粮食短缺问题呢?”

“会不会是你们统计错了,还是说户部之前的统计就有问题?”

朱元璋神色严肃,语气也相当严厉。

朱元璋这态度,大有问责之意,王雄等朝臣都沉默下来,不知道要如何回应这个问题。

现在的朱元璋,没有几人敢去惹。

甚至连太子朱标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多说。

不过,他们心生惧意,并不代表宋隐也怕。

或许宋隐是大明唯一敢在朱元璋动怒时,也敢开口的人。

“皇上,没有调查就不要妄自下结论。”

“皇上自然不愁揭不开锅,但是户部统计结果,自然是经过严谨的调查后才得到结论。”

“事实上,人口再如何的成倍增长,粮食再如何紧缺,都不会影响到皇室用度,受影响的只是民间百姓和军队。”

宋隐语气毫不客气。

这朱老头,竟然敢说户部统计数据有问题?

这不是说自己工作不力,在指责自己不负责任吗?

这老朱头,前几日还大言不惭地说他身为皇帝,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

可是眼下,就妥妥的开始卸磨杀驴,挑自己的刺!

不等朱元璋有所反应,宋隐又抢先开口,“皇上,大明可以种植的土地是很多,但是真正利用起来,并能种出高产粮食的地方,并不多。”

“而且这些年来一直战事不断,耗费在军队补给上的粮食就占了多数。”

“再加上大明人口快速增长产生的损耗,粮食自然就出现短缺。”

“而且粮食品种单一,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那么高产,这也是数粮食短缺的原因。”

“所以,大明要趁现在人口还没有增长到不可控时,对于粮食不足引起重视,并加以干预,这才能防患于未然。”

“而且粮食也不怕多,如果产量多到大明消化不完后,还可以出口。”

“这样一来,是不是一举多得。”

宋隐把粮食短缺原因,以及为什么要重视粮食问题,一口气全说出来。

朱元璋虽然心头不爽宋隐这嘚瑟的样子,但是也不得不佩服宋隐谋虑深远,而且考虑到的问题还很周到。

重要的是,朱元璋也从宋隐话中,明白了问题严重性。

现在还没有严重到发生饥荒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放任不管,那么三五年后,问题就严重起来。

那时,大明粮食严重短缺,只能依赖进口。

那样的话,岂不是无形中会消耗许多宝钞。

关键是,那时呈现出来的就不单单是粮食局问题,而是整个大明经济都会发生连锁反应。

不得不说,朱元璋当了多年皇帝,看问题角度还是非常精准。

当朱元璋明白了宋隐的顾虑后,他也眉头不展起来。

“咱明白了。”

“粮食不足会引发经济危机,如果一味依靠进口,大明有可能被他国掌控。”

“很好,宋隐你这小子,果然眼光毒辣。”

“那么你想到解决办法了吗?”

朱元璋想明白后,立马着急起来。

只是,他刚才也快速思考了一下,并没有想出解决办法。

看到朱元璋如此着急要听到解决办法,宋隐当即狂翻白眼。

刚才是谁说自己工作不负责,户部统计错的?

这老朱头,翻脸比翻书来快,忒不厚道啊!

宋隐暗自诽谤而已。

他不怕朱元璋,有时却也拿朱元璋没办法。

大江大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上辈子苦够了,表姑娘打死不嫁了
上辈子苦够了,表姑娘打死不嫁了
关于上辈子苦够了,表姑娘打死不嫁了:潼阳小县商贾之女,意外被容国公府俩兄弟看上,哥哥握瑜怀玉,弟弟鲜衣怒马,皆是天人之姿,不管嫁谁叶绾姝都觉得是上天赏赐的福气。却不想在她及笈宴上,原本对他疼爱有加的兄
绝尘烟客
侯府团宠掉马后,全京城跪求我回府
侯府团宠掉马后,全京城跪求我回府
沈灵微当了国公府十五年的嫡女,一朝被告知是假的。全京城的人,都在看这场鸠占鹊巢的笑话,而她连一丝一瓦都没带,转身就走。所有人都在等她哭求着重回高门,可谁也不知道——东街茶楼的账房是她亲手调教的神算子,
苏咔咔
日记曝光后我被四个侯爷盯上了
日记曝光后我被四个侯爷盯上了
【团宠+万人迷+穿书+金手指+扮猪吃老虎+全员大佬+甜宠爽文】全家梦到我的日记后开始嘎嘎乱杀,他们负责乱杀,我负责嘎嘎。李意欢穿成了万人迷文里的恶毒女配。清楚的知道书里原主最终落了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一筐星星
开局一只崽,异能大佬躺平成首富
开局一只崽,异能大佬躺平成首富
关于开局一只崽,异能大佬躺平成首富:末世九级水木双系异能者林馨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当一条咸鱼。结果没等到老就为了保护基地跟丧尸王同归于尽,再次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真的来到一个山清水
谢家七公子
重生70,软包子的翻身日常
重生70,软包子的翻身日常
时余长得好,学习好,本该有个很好的前程,可一个城里来的女知青毁了她。女知青与她的未婚夫勾搭成奸,陷害她背上害人的罪名,让她声名狼藉,连累亲人,最后她家破人亡,失去一切,不得不远走他乡。所幸,她遇到了一
银桑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