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大结局
赵世简又看向两个儿子,“你们都做的很好。”
兄弟二人都有些不好意思,“阿爹,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正说着,玉娘来报,“夫人,都准备好了,请公爷沐浴。”玉娘在李姝面前还敢说笑,到了赵世简面前,再没有一丝不规矩。当年,李姝进门第二天,赵世简就拎着玉娘一顿说教,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身上威严越重,玉娘越是不敢有一丝不敬。
李姝笑道,“官人,我服侍你去洗漱吧,换身衣裳,等会子咱们一起吃晌午饭。”
赵世简点点头,扶着李姝,二人一起去了耳房。
一路上奔波,他十几天没洗澡了,身上都快嗖了。李姝边给他搓背边笑,“你们这些当兵的回来还要面圣,圣上都被你们熏着了。”说的赵世简哈哈大笑。
李姝给他换了两桶水才把他洗干净,又给他换了常服,烘干头发,亲自给他绑了发髻,戴上玉冠,直忙活了大半个时辰。
等把赵世简收拾干净了,李姝累得坐在那里不想动了。
赵世简过来给她揉揉胳膊腿儿,“娘子辛苦了,我自己来也可以的。”
李姝笑了,“那怎么能行,官人哪次回京,不是我服侍你洗漱,小丫头们懂什么。”
夫妻二人携手一起去了正堂,席面正在摆放,一家四口一起坐下了。
吃饭的过程中,哥儿两轮着给父亲敬酒,赵世简一一都喝了,李姝在一边喝着甜汤,“好了,你们阿爹过几日要到处应酬,还不知道要喝多少酒,家里就少喝些吧。”
哥儿两这才坐下来,大伙儿又纷纷往李姝碗里夹菜,李姝又笑了,“我近来长得太快了,不能再敞开了吃,你们都吃,
别给我夹菜了。”
一家四口亲亲热热吃了顿晌午饭,夫妻二人就打发两个儿子回跨院去了。
到了晚上,赵书良的院子里灯火通明。大门、二门和正房门口,都挂了一排红灯笼,整个院子被照的极亮。
赵书良的正房虽然也是三间,但其实占地有五间房的面积,正厅特别大。今儿家里人多,男女分开坐席,都在厅堂里,女在里,男在外,都是自家人,也不用屏风隔开了。
赵书良带着儿孙们一起吃酒,李姝妯娌二人和钟氏等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
第二日,赵世简奉着赵书良,又带着两个儿子和煦哥儿,一起去登高巷看望了赵老太太。李姝如今不方便坐车走太远,孙氏婆媳留在家里看家。
赵老太太都快九十岁了,自从她知道朝廷有丁忧之说,她再也不敢动不动说死了。开玩笑,如今她儿子孙子一大堆做官的,她一死,全部要撸了官职回家,老太太想到这里就心疼,越发爱惜自己的身体。
老太太如今还跟着大房一起住,赵书政换了个更大的宅子,并且把二儿子和三儿子都分了出去,只留下赵世康在家里,住的也宽敞。老太太如今吃得好睡得香,每天都要家里丫头婆子陪着她一起在院子里转圈,身子骨硬朗的很。
今儿三房一家子要过来,老太太高兴地让吕氏给她打扮的体体面面的,等赵书良带着儿子孙们来了,老太太高兴地站了起来,“老三来啦,哎呦,我孙子们也都来了。”
赵世简先一步抓住老太太的手,“阿奶,孙儿回来了。”
老太太高兴地拉着他的手,“好好好,总算回来了,这个年,咱们赵家,总算能真正团聚了。”
在登高巷吃过了晌午饭,三房人都回了裕仁坊。
第二日,赵世简哪里都没去,就留在家里陪着李姝,并把两个儿子都打发出去了。庆哥儿因快要成亲了,近来经常告假。李姝把他挪出了跨院,就在晋国公府正中轴线上,正房后方,有一处大院子,李姝拍板决定,这里以后留给庆哥儿住。
赵世简对整个府里的规格还不是太熟悉,正好,这一日,他扶着李姝,在整个府里瞎溜达。前院、后院、花园、各处亭台楼阁,他是掌军之人,对舆图最是敏感,晋国公府这巴掌大块地,虽然院子套着院子,他转一回就清清楚楚。
歇了一日后,赵世简开始四处拜访,第一站先是承恩公府。他和李姝坐在车里,两个儿子在两侧骑马相护。考虑到李姝有了身子,车走得非常慢,裕仁坊离承恩公府距离比较远,一家子快等到晌午饭时刻才慢慢到了。
今儿李穆川父子两个都在,官哥儿兄弟也在,连丽娘今儿也带着丈夫和儿子一起来了。一通寒暄之后,肖氏婆媳和丽娘把李姝带进了后院,一路走一路问她的胎。
前院里,李穆川坐在上手,李承业带着儿子坐在右侧,赵世简连襟二人坐在左侧,往下都是后一辈的五个兄弟们。
李穆川摸了摸胡须,高兴地看着这一大家子。
他先看了眼大儿子,李承业一如既往地神情内敛,即使是这样的团圆日子,他也没有敞开了大笑。再看方二郎,不,方老二马上就四十岁了,不能再叫方二郎了。方老二已经做到了四品,早些年,自从他做了五品以后,开始自己读一些诗书,如今看起来比年轻时多了一分儒雅和镇定。
李穆川最后看了一眼小女婿,这个他第一次见面时就想用大嘴巴抽他的少年郎。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成长为这几家的顶梁柱,一身超品国公爷的朝服,让他看起来与其他人迥然不同,整个大景朝,他是最年轻的公爷了。
至于孙辈,目前还都是站在他们父亲身后,再等个一二十年,这兄弟五个也要成为各家的当家人,到时候,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李穆川嘴上在笑,心里感慨万千。岁月如梭,好像他才从大哥手里接下了小吏的职位,一眨眼,他的儿孙们,都要位列朝堂了。
李穆川笑道,“好多年了,咱们头一回这样齐整。”
众人都不去提李三郎,那个没笼头的野马,彻底在江南扎了根。你想骂他吧,但他办的书院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学子都慕名而去。他写的《众生集》在大景朝成了最畅销的书籍,连他自己因为住的地方有篱笆有菊花,也自封东篱先生。如今谁认不夸赞李家出了个大学问家,谁还敢骂他呢,天下读书人都不答应。
方老二也笑了,“岳父,上一回还是妹夫在御林军时,咱们一起聚过,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都老了。”
李穆川哈哈大笑,“快些住嘴,你老了,那我成甚了!”
众人都跟着凑趣,一屋子男丁也说得热热闹闹。
后院里,母女姐妹姑嫂,一堆妇人说起养孩子的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凑巧的是,官哥儿媳妇谢氏也诊出了身孕,因月份还小,正在房中歇着。
等去过了李家,赵世简单独带着两个儿子又去了谢家、丁家和张家,众人都知道李姝怀胎不易,并不计较她未跟着上门。
等走过了亲戚,赵世简的假期也过完了,他主动先去寻了景仁帝。
景仁帝在上书房招他觐见,王太师等人都在,众人斯见之后,各自坐下。
赵世简当着众人的面,向景仁帝一一禀报了东南二十万军队的具体情况,包括各营人数、主要将领分布情况、驻军具体地点、军队操练情况以及退役征兵新旧交替等事宜,除了他自家几条私船的事儿,其余他再无隐瞒。
对于赵世简的私船,景仁帝很多次听人给他传过小话。但他清楚,朝廷军费有限,地方将领们如果没有别的路子,军心不稳,首先动摇的就是皇权。别说东南军的私船,西北军何尝没有自己的路子,庞家当家时如此,换了英国公祖孙,他们再能干,也变不出银子来,只得萧规曹随。更别说几代镇守云南的镇南王一家,那都快成土皇帝了。
说过了正事,晌午景仁帝赐宴,六部尚书及各位老大人们都在,陪着景仁帝一起,君臣和乐,一起吃了顿宴席。
领过了景仁帝的宴席,第二天,赵世简开始跟着上朝。他在朝中无具体官职,且他过完年就要回福建,暂时与任何人都没直接利益冲突,众人都客客气气地待他。他在朝上也是只带耳朵,不带嘴巴,等闲事情,他从不开口。凡是景仁帝想做的事情,他都全力支持。
他这样识趣,景仁帝内心十分高兴,父皇说的没错,用大义对他,三姨夫果真就成了大景朝的紫金梁。王太师也暗自赞叹,先帝果然有眼光,当日所有人都说晋国公有反意,先帝力排众议,仍旧给他大权,并封了公爵,如今看来,先帝确实没有看错人。圣上年轻,做事情都是在摸索着做,有他的支持,圣上做事的底气都多了一分。
王太师心里忍不住感叹,先帝呐,圣上已成人,日渐掌控朝廷,东面、南面和北面,各有栋梁把守,国门稳固。等明年圣上开恩科取士,圣上自己的班底就要建成了,老臣终于不辱使命,有脸去见您了。
赵世简这边按部就班地上朝、回家,家里孙氏等人都快忙断了腿。
庆哥儿的婚期越发近了,除了和王太师夫妻之间的交流需要二房夫妻自己去,晋国公府里一应杂事,都是赵世崇和孙氏在处理。本来还有个钟氏帮手,不巧的是钟氏也诊出了身孕。孙氏喜得跟什么似的,哪里还敢让她动手,立刻让她在屋里躺着。
听说钟氏有孕,李姝把自己的许多东西分给了钟氏一份,孙氏投桃报李,在庆哥儿的婚事上越发卖力。
正日子前两天,晋国公府就开始热闹了起来。赵家四房人都聚到裕仁坊,如今国公府大,多少人都住得下。这都是近亲,庆哥儿成婚,自然都要过来。
赵家和王家联姻,这一场婚事,关系着整个朝政,景仁帝和各方官员都十分关注。景仁帝亲自派了礼部两个员外郎过来过来帮忙,并给男女双方都赐了丰厚的礼品。
到了正日子这一天,虽然寒冬腊月的,丑时开始,整个晋国公府就开始热闹了起来。今儿赵世简和李姝作为公婆,只需高坐正堂,等待新人行礼。外头的事情,由赵世崇和孙氏主持,赵家其余三房人从旁协助,晋国公府里仆人一大堆,孙氏掌家几年,颇有经验,把一干人调度的井井有条。
庆哥儿今儿穿得一身红彤彤的,在五皇子、平哥儿、张家嫡长孙、谢家嫡次孙和李承业次子等八个未婚少年郎的陪同下,带着十六人抬的花轿,一起前往王家迎亲。景仁帝自己无法来参加婚礼,就把五皇子派了来。
先帝留下的诸皇子中,只有五皇子年纪长一些,已经十四岁了,他陪着一起迎亲,身份足够高,年龄也恰恰好。
庆哥儿到了王家后,好家伙,王家一群儿郎们磨刀霍霍,就等着他上门。庆哥儿顿时头大,论起诗文,谁能干得过王家儿郎们,这起子舅兄们,读起书来就跟不要命似的。
好在庆哥儿这边也都不是怂人,旁人不说,张家嫡长孙张大郎颇得其祖真传,读书很有天分。为了帮庆哥儿迎亲,一群人都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双方你来我往,诗文一首接着一首,王家来宾们在一边听得连连喝彩。
诗文分不出个上下,又要让新郎这边论武,平哥儿打头,一套绣花拳耍出来,看得众人连连叫好。最后,还是跟着来的肖青荣怕王家儿郎们不会舞刀弄枪丢了面子,终于使出了杀手锏。他命人往大门缝里不停地塞红封,红封里头都是小面额的银票,这是他走前特意让赵家人给他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