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53.《佛法修学概要》017-020集研讨
性具——法尔具足,十界讲法。
(2)用:六凡;四圣。
通过《华严经》我们知道一切唯心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通过改造我们的思想,用佛陀的思维模式来观察生命、改造生命,来趋向于究竟的本来面目。
三、会通诸说(实相正印):所有的道理会归实相、会归心性。
这里面举了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他用天台的一心三观来讲述实相的道理。一心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那么这一块我们在《天台教观纲宗》里会详细的讲述,我们今天就简单说一下。所以一心三观我们分三小点:一个是总说、二是别释、三总结。
(一)《灵峰宗论》(一心三观)
1、总说
(1)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2)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本来面目,佛法中心思想,核心思想)
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法尔具足,染净诸法。
2、别释
(1)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
(2)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
(3)十界无非即空假中
假如你一念心性突破了,那么十法界都是在即空即假即中之中,所以千经万论咸以心来施设,非心外施设,所以一切的法门它的目的就是把我们的心带回家,因此,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个才是真实的圆教的圆顿思想,这个也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根本思想。也是我们修行中的终极回归心性的、把心带回家的这样一个最终目的,当然这个心性是它是本来存在的、清静本然的、是周遍法界的、不是我们修来的,是本来存在的,那么我们只要把各种妄见、妄想、水波、烦恼歇下来,那么当体全部是本来面目,是我们心性的体现。所以这个是我们讲的实相义,这个是究竟的真实之理。
3、总结
(1)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2)一切的法门,目的就是要我们把心带回家
第三:总结
那么我们把这次所讲的正见的业果思想、空性思想、真如思想,我们用师父的两句话做总结:
师父的话:
1、“一念心性”不否定业果思想。它只是说,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业果,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你的烦恼,面对你的业障,面对你的生死,如此而已,这叫称性起修。
2、大乘的实相的操作,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一切的法门,其实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把心带回家,回归到我们的清净本性,从本性里面重新出发,去创造佛的功德。佛法是先安住再调伏,如果你安住错误,你的心就向外攀缘。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点,安住在清净的本体,才能够依体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很重要!我们不能跟妄想面对面地起冲突。这是佛陀教给我们的大智慧。你做了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变成日劫相倍。
【名言背诵】
1、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嗔恚中来。高位从恭敬中来,下位从骄慢中来。
2、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判断你是不是来生快乐不快乐,那是靠你的善业,判断你是不是容易往生不容易往生,这个跟你的善业就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了,就看你的智慧的水平了。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你站在一个本来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对人生,还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就影响你的临终的正念,这个是有漏跟无漏的差别。
3、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4、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5、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6、言实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来藏妙真如性、第一义谛等,原义为实体、真相之义。
7、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
8、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9、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成真。
所以到了大乘实相已经不谈善恶,已经不谈空有,只谈真妄、迷悟。
10、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1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12、众生本具,诸佛所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法尔具足,染净诸法,一念心性。
这一念心性,你要操作得当,它就是万德庄严,你要操作失当,它就是六道轮回,所以整个法界就在一念心性当中。
13、所以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只是当下一念心而已,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对望过去,它叫做结果,对望未来,它是一个因地,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没有少法可得。
14、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所以你要掌握,即空、即假、即中,你看祖师的开悟的那个偈颂,都没有问题,就是说找,觅即知君不可见,它显的是空性,不离当处常湛然,显的是妙有。
你看佛陀带舍利弗尊者在行脚,在经行的时候,佛陀的心性,他显现的是一种慈悲心,所以身影照在这个鸽子身上,鸽子感到很安稳。舍利弗尊者,他的心还有瞋心的习气,所以他那个身影照在鸽子上面,鸽子感到害怕。
但是请问慈悲心长得怎么样,瞋恨心长得怎么样,慈悲心在哪里,瞋恨心在哪里,找不到,但是你感受到那种磁场,不离当处常湛然,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没有相貌,但是它有法,它会释放一种磁场出来,它有它因缘的作用,这是即空、即假、即中。
15、随缘不变是讲体,不变随缘是讲用。无不从此法界流是讲用,流出去,无不还归此法界,讲体;非一非异就是体跟用之间,它不能说是有差别,它也不能说是无差别,那么体用之间呢,它也不能够说是非即,就是不相同,它也不能够说不分离。
就是它们是一念心性显现万法,万法又不离开心性。所以它是非一非异,非即非离,是这个意思。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就像镜子离不开影像一样。
16、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17、谓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即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灭迁流,因果相续而显现,故名【诸行无常】。
18、谓一切法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净法是清净因缘的和合的显现,染法是杂染因缘的和合而显现,于染净法中,皆无真实、主宰、自在的我体可得,故名【诸法无我】。
19、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20、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1、“一念心性”不否定业果思想。它只是说,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业果,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你的烦恼,面对你的业障,面对你的生死,如此而已,这叫称性起修。
22、大乘的实相的操作,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一切的法门,其实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把心带回家,回归到我们的清净本性,从本性里面重新出发,去创造佛的功德。佛法是先安住再调伏,如果你安住错误,你的心就向外攀缘。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点,安住在清净的本体,才能够依体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很重要!我们不能跟妄想面对面地起冲突。这是佛陀教给我们的大智慧。你做了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变成日劫相倍。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