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2章 古玩市场
隔天一大早,我跟唐大头在院子里剥玉米,有封从北京寄来的信送到我们手上,打开一看,原来是平反信,我和唐大头可以回家了。
我们拜别村民,村长依依不舍地抱着我们,一边流泪一边说:“娃娃同志们,恁有空一定要回来看看大家。”
我和唐大头也哭着说:“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
以前常听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也是亲身经历过了,这里的人都十分的朴素热情,哪怕自己吃不好也要待客人好。
我爸看着我回来了,虽然面带笑容,但看起来十分的憔悴,没有了往日的精神气。
后来日子渐渐平稳下来,这一年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上掀起一阵改革风,个体户被允许经营,市场经济一片大好,到处都是致富的机遇。
次年北京又开了一个红桥市场,就是原本明清时期东郊崇文街巷的农集。
在过去,北京素有“东城富,西城阔”一说,但由于基础不好,东郊这一带还属于荒凉之地,直到改革开放政策下来后,个体户才纷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这儿来卖,这地方又被叫为红桥农贸市场。
红桥市场不仅仅只卖农作物,逐渐又慢慢出现了古玩、百货等等,霎时间这里罗琦盈户、珠玑罗市,更是享有“云外国女士心目中之长城,实北京城下不落幕之宝会也”的美誉。
自打我跟唐大头从洛阳回来后,他便跟石会计走到一块儿,那俩人一合计说是要弄点儿啥生意做。
唐大头想来想去,瞧古玩市场形势大好,于是两人一番商讨就决定倒腾古玩,又要拉拢我一起入伙儿。
起初我看唐大头这家伙是为了打我退伍费的主意,就没答应,后经不住唐大头的软磨硬泡(折磨),最终答应下来。
我们拉着架子车到各家各户去收古董,有的人害怕再发生文化大革命,巴不得赶紧把古董卖出去。
就这样我们花了很少的钱,收了很多价值不菲的好东西,像什么秦简汉铜、晋屐唐画、辽砖宋瓦、元玉明瓷、清印民钱之类的。
古董积存的差不多,古玩店就可以开张了,但与其说是古玩店,不如说是一个地摊儿。因为加上我的退伍费,我们总共也才有三千多元,根本租不了多大的地儿,唐大头我俩一盘算,倒不如在红桥摆地摊算了。
石会计见我们不租店铺,心想搞古玩儿没门店,那不是让别人瞧着穷寒酸嘛,就觉得我们不靠谱,就不与我们一块干了,自己回到了河南老家。后来听说人家在那儿承包了一个小煤矿,已经早早成为了万元户。
石会计一走,古玩摊儿就剩下我跟唐大头了,每天天不亮我们都推着架子车早出晚归地摆地摊,又因为我们没有营业执照,还得时刻提防躲着工商局。
唐大头说要不咱换辆脚蹬三轮车,推着小车太累了。我说人家那创业都是先苦后甜,你这可倒好,这还没挣到钱嘞!就开始想着要享福了。唐大头听完后也是摆手一笑,也不再提换车的事儿了。
我们地摊所在的位置,卖家很多,有卖收音机的,有卖唱片的,有卖老怀表老钟表的,有卖瓷器的,只要是老物件,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应有尽有。
为招揽古玩儿生意,唐大头拉开脸面,往地下一蹲,扯开嗓子大喊:“改革开放年,谁家也不差那块钱,块钱你吃不了亏,也上不了当,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唐宋元明清的宝贝,只卖有缘人啊!”
虽然旁边的人都以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但不得不说,他这大嗓门还真挺有用,效果出奇的好。
有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被声音吸引,弯腰过来看古董。唐大头一瞅是洋人,就知道是大鱼来了,便拉着洋人左右挑选古董,边挑边说道:
“洋爷您瞧瞧这个,这可是咱慈禧老佛爷用的胭脂盒,嘿!那慈禧老佛爷多挑啊,用的那都是绝世精品,您再瞧瞧这做工,玛瑙为底,翡翠为边,金丝方盒,香木为实,那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放在家里倍儿有面子,给洋老婆用,洋老婆都夸你浪漫有情调。”
唐大头这一顿说,给洋人忽悠地是眉开眼笑、喜笑连连,洋人对这宝贝也是爱不释手,便问这多少钱?
唐大头比了个五,意思是五百,洋人笑了笑比了个“ok”,便低头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拿出几张大钞,数了数又放了回去,随后摇摇头说:“闹特因那富(not enough)”
洋人扭头就走,唐大头不懂这洋人说的什么鸟语,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以为是洋人嫌贵,心想这哪儿成,于是就捉襟见肘跑过去砍价,我也跟了上去。
他在旁边不停地给洋人推销,把价格压到了最低,但洋人一脸的不耐烦说:“nonono,你的……这个……我钱不够,不要了。”
唐大头斜看了洋人一眼,拿着胭脂盒走回来小声嘀咕:“他妈的什么傻逼穷老外,没钱你看什么古董,浪费老子半天时间,充装大尾巴狼呢。”
这时一个戴帽子的人鬼鬼祟祟地在地摊儿前转转晃晃。我大喊呵斥:“干什么呢你!”
那人被我下了一哆嗦,看我过来了,就站起来笑着说:“倒爷,我想来处理几件古董。”
我瞧他贼眉鼠眼,脸型瘦长,看着十分眼熟,我肯定在哪儿见过这人,但一时半会儿记不起是谁,仔细打量半天,这才想起,他他妈的竟是之前来抄我家的那个人。
真可谓是冤家路窄,唐大头也认了出来,指着那人说:“好啊,我说怎么感觉声音这么耳熟,打眼儿一瞧原来是你,他妈的!害你爷爷我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大的罪,他妈的终于让我逮到机会了,今儿个非打死你不可。”
说罢唐大头抓掉帽子就要上手打,我好不容易拦住了他。
那人撒丫子就跑,被我一把抓住衣领给揪了回来。他见跑不得便抱拳求饶道:“哎呦,我的唐爷爷、李爷爷,是我有眼不识泰山,都是误会啊。”
唐大头不依不饶说:“这事儿不能草草了之,得有个说法。”
那人缩着头说:“一直干耗着也不是个办法,这么着吧二位爷爷,我请您们吃个饭,算是我对您们赔个不是,咱们去丰泽园怎么样?”
事已至此,无可奈何,而现在又是法治社会,唐大头也是挥起拳头装硬气,要说真打肯定是打不了的。
我见有台阶下,只能作罢,松开手哼了一声:“别想跟我们耍花样。”
丰泽园这个饭店是一家山东菜馆,原先是清朝旧京城的八大楼之一,历年来名厨荟聚,更是能人辈出。这地方菜肴特点就是清、香、鲜、脆、嫩,尤以鲜为最,素有“吃了丰泽园,鲁菜都尝遍”的说法。
三人来到丰泽园,里边儿座无虚席,饭菜的味道更是飘香四溢、直勾味蕾。我见里面没座位,便提议到别处随便找个火锅店吃涮羊肉算了。
那人摆摆手,如同这里的常客一般,到前台找到饭馆经理,两人耳语一番,又说说笑笑,随后经理便带我们来到一个雅间。
那人请我们坐下后,在菜单上点了菜,像什么沙锅鱼翅、干烧大鲫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汤爆双脆等等地道山东名菜,一连点了七八个都不重样。
无酒不成宴席,那人又出屋去找经理点酒。我小声对唐大头说:“这小子面相有点儿鸡贼,提防着点,别给咱酒里下毒了。”
唐大头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