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94章 查小金库
九月二十八日,停灵二十七天的朱常洛被送到了景山安置,朱由校正式搬出了慈庆宫,前往乾清宫居住。
时间进入到了十月,将安置在景山的朱翊钧送到陵寝安葬。
朱由校也正式登基一个月,除了前二十天辍朝之外,九月二十三、九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九,初一、初三、初六他都临朝听政。
虽说三天一朝,比不上朱元璋,可也比大多数皇帝要勤勉。
除了三天一朝,还有三天一次的讲读。
其实以朱由校现在的水平已经不怎么需要开经筵了,不过这是传统,也只能遵守。
经过一个多月,他也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大明的皇帝。
这天看完了奏折,他决定去看看自己的小金库。
皇帝的小金库自然就是內帑了,按照惯例,皇帝的內帑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金花银还是皇庄以及宝和六店的收入。
金花银每年大概就是100万两左右,皇庄的收入十几万两,宝和六店每年有个几万两就不错了。
隆庆开海之后,有一部分海贸的钱进了內帑。
之后又有支援三大殿建设,海外贸易许可证等等收了大概千万两,当然这部分钱不少专款专用了。
这些活当然不需要朱由校自己干,下面的人算着账,还有太监们在那里输着银子的数量。
“启奏皇上,內帑存银已经查明,眼下尚有余银一千四百七十三万五千二百六十七两四钱。”
掌管内库承运司的太监,将算好的账目呈报了上来。
这个数字,与太监们清点的数目基本想相同。
朱由校心里盘算了一下,自从自己父皇朱常洛登基,到这个月光是內帑发出的犒边银子就是三百八十万两,还有五十万两给自己还有父亲朱常洛修陵墓的银子,以及修缮三大殿的两百万两。
也就是说自己皇祖父为自己父子留下了两千一百万两的银子。
幸亏新增设三个市舶司,以及海贸提高了税率,现在每年能收四百多万两的税银,满足了辽东的饷银。
否则历史上仅仅是辽东的饷银从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四年,就从內帑拨银将近两千万两。
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天启皇帝拿不出银子,欠了九边不少饷银的原因。
至于说指望户部,别开玩笑了,户部多少年都没有存银了。
即便是现在大明的税收从两千万两出头,增加到了两千万百万两,也是堪堪够用。
辽东花大钱的时代过去了,可十四万的军队粮饷每年也不会少于三百万两,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其他八个边镇的总和。
当然这笔银子花的还是值得,若是没有这十四万的军队,从万历四十六年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努尔哈赤也不会这么老实,什么大动作都没有。
当然大动作没有,可是小动作也不少,曾经两次想要拿下叶赫部,都被调到辽东的三万边军给吓了回去。
朱由校现在不想打仗,想将部队的质量提上去,努尔哈赤其实也不想打仗,之前那两仗打掉两万多人,他心里也发虚。
要不是这两年有朝鲜输血,他都有些扛不住了。
除了十几万的军队之外,这两年往辽东送去了不少的火炮,也起到了威慑作用。
甚至在他的同意下,辽东还给了叶赫部一些小型火炮还有辽东淘汰的一些火绳枪,这些火炮攻城不行,但是放在城墙上防守没有大的问题。
在努尔哈赤没造出大型火炮之前,想要硬啃下叶赫部的东西两城,不死一两万人门都没有。
知道自己手里有将近一千五百万,朝廷收支基本维持平衡,朱由校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就跟家庭过日子一样,要是没有存款,心里是不踏实的。
不过这样的好心情,持续没有多久,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些请恩的奏折。
这些请恩的奏折来自于他的那些叔叔大爷、兄弟、侄子们,先是恭喜陛下登基,然后开始说自己过得多么苦,想请皇帝赏赐一些东西。
比如盐引、比如海外贸易许可证之类,让他们换点钱花。
这个时候徐光启的在陕西工作多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他手中掌握着陕西四个藩王,这几年干的一些接受投献,吞并土地,还有欺压百姓的证据。
他当即命人带着这些证据,前往陕西调查此事,一旦查实,吞并的土地要吐出来,投献土地的地主之类,要补齐这些年的赋税,还罚了四个藩王一年的俸禄,取消了给他们每年的盐引!
圣旨一下,闻着味的御史们,立刻开始弹劾各地的藩王。
可以说出了极个别的藩王,其余的人谁的屁股底下都不干净。
朱由校本就厌烦这些御史们天天上奏一些没用的,如今见他们如此上道,干脆就把他们派了出去,让他们去查藩王。
谁都没有想到,新皇帝登基的第一把火直接烧到了宗室的身上。
很多人都觉得明朝宗室都是穷奢极欲之辈,其实这么说也不对。
明朝的宗室有钱的是真有钱,苦b的是真苦b。
底层宗室都有三四十岁娶不上媳妇的。
一开始朱元璋定的宗室奉养制度,到了嘉靖年间就养不下去了。
万历朝干脆给宗室定下了定额,以后不管宗室还有多少人,就给你们这么多银子。
这些银子大头自然是被亲王、郡王们拿去了,普通的宗室能见着的很少。
大明的宗室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子世袭,其余诸子降爵,比如亲王的儿子,有一个是亲王,其余的是郡王。
明朝皇帝子嗣除了朱元璋,都不太多,若是每代都降爵继承,大明朝也不会有这么多亲王,最多也就是五六个。
宗室问题也不会成为困扰大明的一大难题。
这次清查若是能将藩王们侵占的土地多查出一些,朝廷能多收一些税,接着由头也能免了他们的盐引。
明朝食盐价格低,收的税也少,宋朝每斤食盐收税30文,南宋时期每年单单是盐税都能搞到一千多万两。
大明不过只有一百三四十万两,宋朝的酒水一年上千万两,大明只有几十万两。
可以说大明的商人掌握着这个社会最多的财富,却缴纳着最少的税收。
否则大明的税收怎么可能只有区区两千万两,就算是宋朝砍一半,起码也得有四五千万两才对。
可要直接在食盐上加税,就显得皇帝很不厚道。
因此只能在商人身上想办法,可具体怎么做,他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