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312章 光华力挺徽宗修道
第二天上午一下早朝,徽宗远远就看到梁师成已经在垂拱殿候着了。他的旁边,站着已经由代转正的礼部尚书蔡攸。待徽宗走进大殿,梁师成就说:“皇上,王诜王院长大人今晨子时三刻去世了。”
尽管徽宗有思想准备,尽管从去看过王诜之后,心里已经有数,知道最多就是一两天的事儿,可此时听到梁师成这话,还是浑身一震,顿觉两条腿,像被抽了筋,又似棉花套子做的一样,又软又酸,差点儿就跪在地上了。
站在徽宗一旁的杨光华,一看徽宗的反应,立即上前,从后面托住了徽宗的后腰,杨戬也从另一侧扶住了徽宗的肩膀,然后两人把徽宗扶到龙椅上坐下,又招呼小太监抓紧端来了热茶,让徽宗喝上。徽宗定了定神,才说:“唉,才五十七岁呀,正当年呢。平时看着好好的一个人,说不行就不行了。这人呢,真是没法说呀。怪不得老人们都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此话一点不假呀。朕昨儿刚刚去看过,今天呢就不去了。他走的时候,朕再去送他。”
在徽宗没有登基为帝之前,从感情上来说,郑国公主和王诜是别人无法取代的。而王诜又比公主更有特殊性。王诜既是他的挚友,又是他的亲属,还是他的老师,可谓亦师亦友亦亲。而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两个人相继离他而去,对他的影响,甚至说打击都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的相继离世,对徽宗造成的直接影响、或者说是启示有四个。
第一,徽宗看到了一个事实:不管帝王还是百姓,生命都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倘若遇上不测事件,只要一口气儿上不来,一辈子也就交代了。所以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活的长久一些,该是可能的。若说一般人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帝王的他,应该是不难的吧?从大秦始皇帝起,帝王们就找寻长生不老药和长生不老术。究竟有无长生不老药和长生不老术?至今还是个谜。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从始皇帝以来的历代皇帝,不但没有长生不老的,反而有不少寿命还不及平民。汉朝的汉殇帝刘隆和汉冲帝刘炳就是典型,一个仅活了一岁多,另一个才刚过两岁。所以,徽宗认为,追求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想办法活得久一些,多享受一下帝王的极品生活当是能实现的。有了这种主导思想,他就十分佩服真宗先帝了。从宋真宗起,大宋在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大力宣传道教,虽然并不反对佛教,但官方大力倡导和推崇的是道教,其中一个重药原因,就是据说道教能教人以长生不老之术,并且还能炼制仙丹,延长寿命。既然修道能够延长寿命,为什么不去修炼一下,或者说发挥道士的作用,让他们为自己炼丹呢?或许太上老君炼丹的事儿就会在眼前实现呢?
第二个启示:既然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常的,何不抓住有限的生命和短暂的时间,就像王诜说的,去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自己高兴的事儿,能让自己快乐的便服的事呢?唐朝大诗人李白不是说过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嘛。也有人说,人活着就该及时行乐,有条件有机会不去及时行乐,那是天大的傻瓜!世上有很多没有条件的人,都创造条件也要去行乐,何况自己的大宋朝完全有这个条件,自己也有许许多多机会呢?自己已经把这基础打好、机会对自己来说时时处处都会有,比如说,有人帮自己打理朝政,有人帮自己掌权,有人给自己做事,那自己为何不去更多更好地享受呢?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今朝不享受,明天空后悔!
第三个启示:不论当皇上还是做平民,都应该有知己的朋友,要好的哥们。王诜一生,若不是交了他这个先是王爷、后是帝王的好朋友,好学生,那他去世的时候,不光不能那么风光,而且会走的很凄凉,很难堪。跟王诜一样潇洒一生的当朝诗人柳永,不就是典型吗?死后无一亲友送葬,若不是几个歌女凑钱给他买棺材,就只能暴尸荒野。再看王诜交下的其他几个好友,朱缅在得知王诜去世后,连续两天两夜,骑马狂奔,赶到京城来给王诜送行,并且给他置办了那么多的丧葬礼品;而跟他要好的高俅、蔡京、杨光华,就更不用说了。他徽宗作为帝王,也交下了一批挚友。杨光华、高俅、杨震、梁师成,张大山、杨戬、童贯和朱缅,这些人虽然他们都是自己的臣子,可也是自己最最默契最最知己的朋友,他们为自己忠忠诚诚勤勤恳恳的卖力,不就是帮自己支撑着大宋江山,支撑着这个国家吗?但作为帝王交朋友,跟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对这些忠诚于自己、与自己肝胆相照、甚至以命相许的朋友加臣子,自己有条件厚待他们,也一定要厚待他们,只有这样,到了关键时候,危难之际他们才能为你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帝王,必须善于辨忠奸、识真伪、明是非。他心中的那些至交好友,就都是忠臣良将真君子,对这些人,就要既给他位子、给他权利,又要给他信任、给他利益、给他名誉、给他地位和尊荣。特别是杨光华,不论公主、还是王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不对他盛赞有加。所以,徽宗暗下决心,定会厚待他,重用他,依靠他,封赏他。但对于具有超强能力、却并非自己知己好友者,比如蔡京,那就只重用不厚待,并且要时时提防之。
这四条,其实是徽宗心里的东西。倘若是在两年前,他的这些想法一定会跟杨光华交流,或者像解剖身体一样,用手术刀剖开让杨光华来看,让杨光华帮他参谋分析找出答案,制定方案。可现在,徽宗不再这样做。因为他成熟了,他把这些东西都深深的藏在自己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而当他需要的时候,藏在心灵角落的这些启示或者说是原则,就会随时溜达出来,指引着他的行动……
现代管理学有个说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放在那时候的徽宗身上,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确立了今后的四大原则,便很快着手实施。
那还是王诜去世后,给王诜做三期的时候,徽宗听梁师成说,王府请来了有名的道士石泰为王大人做法事。又听说王诜出殡的时候,也是石泰带着道士来做的法事。徽宗就让杨戬去想办法了解这个石泰,然后向他禀报。
杨戬经过一番了解,向徽宗汇报了石泰的情况。说,这个石泰,据说挺厉害,师从张伯端,擅长金丹大道。他专门写了炼丹的专著《还原篇》,按纯阳之术叙述了炼丹的原理、药物火候、沐浴脱胎炼制方法。民间盛传,石泰不论相面,算卦看风水,都有绝招,也都很准。眼下石泰来京城才不到一年,正是上年的端午节庙会时来到东京的。先期隐姓埋名,私下传道,未曾有专门的道观,基本算是流浪传道者。
徽宗听了,心里顿时发热发痒,就盘算着要见一下这个石泰。必要的话,可先给他修一座道观,专门为朝廷和皇上服务。
徽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杨光华。那他一开始为什么没有跟杨光华说呢?说起来,徽宗心里还是有顾虑的。杨戬毕竟不同于杨光华,杨戬就是个跑腿的,就是他的狗腿子,或者说是他的一条狗,像杨戬自己说的,是皇上的一只狗一只猫。而杨光华是他的首席大臣,是帮他执掌天下的,是管理国家的,干的是国家大事,有杨光华帮他打理朝政,他才能放心的做自己的事;而他想修道炼丹或者说崇尚道教,纯属他的私事,该不该告诉杨光华,他是有顾虑的。所以他就先让杨戬去探路,探明白了,才跟杨光华说。
自从郑国公主和王诜,都在在弥留之际对徽宗说了关于杨光华的话,徽宗不但觉得应该更加信任、重用,也应该高度尊重杨光华。只要不是国家大事朝廷大事,仅仅是皇上自己的事,一般就不告诉杨光华,免得干扰他处理政事。况且,他也担心杨光华可能会不赞成他的想法,毕竟杨光华是正经干事的人。而作为皇上要修道炼丹,似乎有点不靠谱。
不料,杨光华听了徽宗的想法,却说出了令他大为吃惊、也大为震惊的一番话。这番话,令徽宗大为感慨,也大为感动。徽宗深切地感到,到底还是杨光华真正理解自己,也真心实意地拥护支持自己。
王文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