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至尊

第347章 帮分宗一把(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347章 帮分宗一把

这段时间以来,其他分宗已经培养了不少二极弟子,绝对不会只有一个弟子达到合格线,有的分宗甚至多达几十个天罡二极弟子呢。

更重要的是,送遣上去的弟子越多,玄天道宗补贴下来的资源就越多!

要知道,玄天道宗补贴的资源,那可是非常巨大的,对整个分宗的发展也是巨大的。

各个分宗都十分积极,都在加快培养更多的天罡二极弟子,就是为了拿更多的资源。

卓庆也想拿啊,可分宗的底子薄,没太多的资源把一极的弟子迅速培养起来,他能不急吗?

如果可以的话,他更想把全部的一极弟子培养成二极,统统送到玄天道宗去。

至于镇守妖窟,强者不够?

那是不需要考虑的!

玄天道宗自然会安排一些年长的强者过来,以维持小妖窟的战力平衡!

陆沉得知分宗的困境,便毫不犹豫站出来,炼了一大批五纹天罡丹,分给所有天罡一极弟子。

分宗的天罡丹,只不过一纹而已,现在有了药力强大的五纹天罡丹,不少一极巅峰的弟子纷纷突破了。

率先突破的是马甲和牛丁,他们可是跟陆沉混的,跟陆沉并肩作战的,与陆沉出生入死的,陆沉把他们当兄弟看待,直接给他们用的是从黑岩宗搜刮来的,更高级的九纹天罡丹,突破能不快吗?

陆沉见势头很好,便用积分兑换大量药材,开足火力炼五纹天罡丹,全力支持分宗。

一个月之后,又有许多普通天罡一极的弟子突破上来了,甚至有少数天赋高的半步天罡弟子,也连续突破到了天罡二极。

至此,天罡二极弟子竟然高达上百人,位居所有分宗之冠。

卓庆等高层看到如此结果,个个都笑不拢嘴,高兴异常,均对陆沉充满了感激。

要不是陆沉出手,分宗这次恐怕丢人丢到家了,哪能遍地开花?

所有人的修为都在提升,连上官谨、肥龙和全盛三人,在九纹天罡丹的支持下,都陆续突破了天罡三极。

唯独陆沉没啥动静,还是悲催的半步天罡境!

为了帮助分宗整体提升,陆沉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境界停滞不前!

分宗有那么多一极弟子,甚至连半步天罡的弟子,都需要五纹天罡丹,需求量巨大。

陆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炼丹上,没什么时间修炼,境界哪能进步?

混沌珠内,原本那条旧的灵气脉已经不多了,但赚了黯童一条新的大灵气脉,就有一大一小两条灵气脉了。

而脉核把新旧两条灵气脉合并起来,灵气脉又非常充足起来了,陆沉没时间修炼,是可以让两条龙脉进去自行抽取的。

若在平时,陆沉这么做,那是没什么问题。

可是现在不行,陆沉要极大限度的炼丹,就需要专心专致、不能分神,才能快速炼丹,炼更多的丹来供应分宗的弟子,就不能放两条龙脉入混沌珠了。

龙脉在混沌珠自行汲取灵气,自动修炼,多多少少会让陆沉分神,会影响炼丹速度。

鱼熊不能兼得,陆沉想要离开之前,帮分宗一把,只好暂时舍去自已的修炼了。

否则的话,陆沉早就突破天罡境了,说不定还有更大的突破呢。

帮分宗帮到这个份上,陆沉也是尽力了。

然后,前去玄天道宗报名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陆沉也总算完成帮分宗的心愿了。

卓庆举办了一场大宴,为众弟子送行。

宴后,所有天罡二极弟子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魔风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逆天改命
逆天改命
死去的封于修重生在了许三多身上。这一生他不在残缺。携带内功心法入伍。高诚:“那个兵,过来过来,伍六一跟他比划比划!”封于修缓缓摆出龙虎拳,目光低沉,“今日既分高下,也诀生死!”伍六一:???史今:?直
千秋有灵气
你娶平妻我高嫁,奉旨和离你哭啥?
你娶平妻我高嫁,奉旨和离你哭啥?
【倒计时+大女主+绝不原谅】苏妤迩为了丈夫仕途丧失生育能力,七年后丈夫以她不能生育为由要娶平妻。所有人都以为苏妤迩会闹,她却平静的接受了一切。没人知道,在丈夫逼她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决定了离开,在倒计时
小兔叽爱码字
法院对老百姓下手?我看你是活腻了
法院对老百姓下手?我看你是活腻了
我前世是一个顶级大律师。却穿越成为了一个刚刚独立执业的律师,开局就给出了奇葩的咨询。渣男辜负好女孩?管!共同犯罪自首,保证能让渣男不好受!当事人:这都可以?送锦旗,必须送锦旗法院做饭多年的厨师,被第三
佚名
穆少溺爱成瘾阮白慕少凌
穆少溺爱成瘾阮白慕少凌
定好的试管婴儿,突然变成了要跟那个男人同床怀孕,一夜缠绵,她被折磨的浑身瘫软!慕少凌,慕家高高在上的继承人,沉稳矜贵,冷厉霸道,这世上的事,只有他不想办的,没有他办不到的!本以为生下孩子后跟他再无关系
堆堆
休妻纳妾?发现我是公主后你哭什么
休妻纳妾?发现我是公主后你哭什么
夫君带回来了一个怀孕的女子,要纳她为妾,可她恪守礼仪,侍奉公婆,甚至用自己的嫁妆贴补夫家,却换来这个结果。冯言轻蔑道:沈初初,你不过一个五品官的庶女,若不是太子殿下亲自为你说媒,以你的身份,最多嫁与普
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