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崛起

第一百零三章 血泊(1/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一百零三章 血泊

从宋城的东隧,一路向北而行,舞阳带领着村里的乡亲迁徙。

“今天就到这里了吧,男人都去伐木,搭建临时的住所,女人悬锅熬粥。”舞阳向大伙发号施令,刿和轲把乡亲们都托付给了他。

一整天行军般的迁徙让野人们疲态毕露,即使有租来车马的帮助。

“舞阳,我们现在到哪儿了?”有人询问道。

“看到眼前的大河了吗?”舞阳一指:“这应该就是丹水了。按照轲规划的路线,这里应该位于楚丘的东南方向、孟诸泽的东方。

明日一早,我们就伐木作舟,顺着丹水向东行船,然后在彭城转入泗水水道,一路北驶,就可以抵达鲁国的国都,曲阜。”

“鲁国啊!”那人流露出神往的表情:“我听说当代的鲁公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他任用了柳下禽(史称柳下惠)、臧辰(史称臧文仲)等贤能的臣子。”

“不错。“舞阳点点头:“柳下大夫执掌刑名,讼狱公平;臧大夫废除关卡,我们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鲁国。

宋国的行商都盛赞臧大夫人品超绝,连国内的残疾人,他都不加歧视,鲁国灾荒的时候,甚至说服鲁公,计划卖宝器于齐国,以换取粮食赈济灾民。

在这样的国家里,一定不会受到像宋国一样的欺侮。只是不知道两位贤人现在还在世否,还当政否,毕竟两位的年纪也不小了。”

“但愿上天保佑。”那人闭目祈祷一阵,然后抄起了石斧:“走吧,天色不早了。伐木去吧。”

秋夏之交的暑气是最熬人的,空气中弥漫着热气,没有一丝一毫的风,憋得人喘不过气来,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蒸炉。

森林就在丹水的北面,河水上架着一座桥梁,森林就在桥梁的左边,右面则是大道。一抬头,一群受惊的鸟儿争先恐后地从枝桠上飞起,天地间响起他们扑腾羽翼的声响。

“这么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木桥?”野人没有注意鸟儿为什么受惊,只是这么问道。

舞阳凄然道:“我虽然没有见识,但是我祖上可是曾经被动员参加过郜城攻防战。那一年,还是宋殇公当政,郑庄公假借天子之命,联合鲁公、齐侯进攻宋国。我家也被动员,跟着君子的战车,在郜城攻防拉锯。为了把商丘的粮食运往前线,就有了这座木桥。

哎,说来难受,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却要背弃这个国家,离开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

远处的女人们看着汉子们一一过桥、入林,也开始了手中的活计。

忽然,异变横生!

一抹血光从舞阳的咽喉飙出,紧接着是急促的马蹄声,男人的哀嚎此起彼伏地回响。

“有戎狄!”一个野人在重箭夺取生命前的最后一息,用尽全身的气力,向河岸对面的妻儿报警。

女人们这才看到铜盔铜甲的骑兵鱼贯而来,马蹄踏过木桥,直逼手无寸铁的妇孺而来。

舞阳的儿子吃惊地看着来骑风驰电掣奔来,那人带着青铜的面甲,只露出一双嗜血的眼睛。

骑射手在他母亲八米处勒马,从背后取出不对称的弯弓,搭上箭矢。

“嗖”地一声,母亲手足无措的时候,铜制的双翼箭镞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洞穿了妇人的咽喉。殷红的鲜血,从箭镞翼尾的血槽处喷薄而出,把正在熬煮的小米粥染上一抹残酷的颜色。

“娘!”舞阳的儿子从喉头发出一阵悲鸣,剧烈的恐惧夺取了他身体的控制权,他的小腿止不住地抽搐,最后稳不住身形跪倒在黄土地上。

骑射手注意到了男孩,再次拍马加速,随着一阵破风之声,悲鸣声戛然而止,一具年轻的肉体轰然倒在地上,血泊渐渐四散开去。

屏峰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荒唐
荒唐
文案:一夜荒唐。黎瑭发现身边躺着的男人腹肌满是交错的红痕,她迟钝地往上看,对方那张俊美清隽的面容极为熟悉。居然是——学术界最年轻的教授姜令词!传闻他出身规矩严谨的名门世家,一心学术,端方正直骨子里又极
臣年
再睁眼,渣夫跪在府前求原谅
再睁眼,渣夫跪在府前求原谅
汴京城中,勇毅侯府显贵非凡。她,侯府嫡长媳,德言容功俱佳,却在成亲一月后,遭遇夫君沙场捐躯。自此,青灯古佛相伴,贞节牌坊如枷锁,锁住她的余生。临终前,惊见夫君与他人白首同归、儿孙绕膝,那一刻,她满心皆
佚名
逍遥红人
逍遥红人
老板突然出事,春风得意的乔梁遭遇重挫,随即又惨遭妻子背叛,更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圈套……
易克1
渣父子靠边站,太太离婚后独美
渣父子靠边站,太太离婚后独美
结婚五年,萧景枫对她不闻不问,冷漠绝情。顾挽清以为,只要自己坚持,总有把一颗冰冷的心捂热那天。可她等来的,却是五周年结婚纪念日,萧景枫带着儿子,和他被逼出国的初恋白月光团聚庆生。丈夫恨她拆散自己与初恋
红豆兔包
远离清冷才女,我开始走上坡路!
远离清冷才女,我开始走上坡路!
上一世,我百般追求上京城第一清冷才女,最后被招为赘婿,本以为是幸福的开端。可婚后,妻子对我不闻不问,形同陌路,无论我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她一丝的情意。后来,我去救下一个溺水孩童,不幸淹死。再睁开眼,他又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