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使命厉元朗水婷月

第1459章 难缠问题(上)(2/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1459章 难缠问题(上)

在他眼里,法律是给老百姓用的,不适用于他这样的公子哥。

厉元朗岂可坐视不管。

都什么年代了,还敢为所欲为。

在克齐市我管不到,可在我的地盘,绝不允许!

证据核实很快有了结论,莫峰侵犯段晓欧一事确凿。

看着检验单子,厉元朗当即抓起桌上话机拨打莫少安的办公室。

接电话的是莫少安秘书王佐,听完厉元朗自报家门,王佐客气的说:“厉书记,莫部长的办公室有客人,请您稍后再联系。”

“王秘书,我的事情很急,涉及到莫部长儿子莫峰,请予以方便。”

提到莫峰名字,王佐顿时头大。

准是又闯祸了。

于是敲门走进对过莫少安的办公室,趴在他耳边嘀咕几句。

莫少安微微点了点头,对汇报工作的下属摆了摆手,示意谈话到此为止。

等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个人,才慢悠悠拿起座机,“喂”了一声。

“莫部长您好,我是蓝桥市的厉元朗。”毕竟是省委领导,厉元朗的姿态要放低。

“厉书记,什么事这么急?”莫少安的意思,厉元朗和他关系属于八竿子打不着,能把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准有急事。

于是乎,厉元朗简明扼要,将莫峰在蓝桥所犯问题描述清楚。

莫少安粗眉一皱,心里暗骂起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来。

表面上风轻云淡的说了一句:“我知道了。”便放下电话,陷入沉思。

心中火团已经在熊熊燃烧。

厉元朗什么意思?把儿子拘了才打电话,先斩后奏么!

气鼓鼓的抓起电话,直接打给唐夏。

“唐夏同志,莫峰的事情到底有多少真实性,你要如实相告。”

唐夏明白,莫少安此刻来电,有很强的质问意味。

她不偏不倚,按照事实成因,将来龙去脉讲述一遍。

莫少安懂了,莫峰这次玩大了,把一个知名女播音员玩到床上去了。

这种事,说大也能大,说小也不小,关键在于怎样处理。

蓝桥市公安局按照厉元朗的意思抓捕莫峰,说明厉元朗要严查严办。

这就很棘手了。

思来想去,莫少安把王佐叫进来,心平气和的问:“小王,你跟了我多久?”

“三年多,快四年了。”王佐如实回答。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这么久了。”莫少安感触道:“是时候让你到基层锻炼了。”

王佐一个愣神,心头骤然紧张起来,“部长,我做错了什么?您不要我了?”

“不是。”莫少安摆了摆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做得很好,非常好,所以我才打算外放你。”

“你现在已经是副处级了,在外放你之前,怎么也得弄个正处。宣传部的人出去,最起码要做个县长,不能让人看扁了。”

“不过嘛……”

望着莫少安故意拉长的语调,王佐隐约感觉到,这里面是有条件的。

果不其然,莫少安聊到儿子莫峰在蓝桥市的所作所为,当然,隐去莫峰的为非作歹,尽量把这件事朝男女交往方面扯。

王佐何等聪明,不用莫少安直说,也猜出来的大概其。

无非是堵住段晓欧的嘴,就说莫峰和段晓欧处朋友,谈恋爱难免会有男欢女爱的环节,人有七情六欲,在所难免。

只要段晓欧同意,成为莫峰的女朋友又有何妨?

实在不行,嫁给莫峰也没关系。

反正莫峰未娶,段晓欧未嫁,儿子娶了媳妇,省得给他惹麻烦。

还有一点,莫少安始终坚信,段晓欧或许就有攀高枝的想法,想以此逼迫莫峰就范,正式成为莫家儿媳。

行,暂时安抚住她,度过眼前危机才是王道。

莫少安的意思,派王佐秘密前往蓝桥面见段晓欧,陈述利弊,开出高价,要钱要地位甚至要官职,只要他莫少安能做到的,全都满足。

王佐领命而去,路上已经盘算该如何应对了。

旖旎小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