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06章 我统管全家完 养老生活安排上
这才遗憾地对7438道,“孩子大了,都不经逗了。”
系统取笑她,“你该的,这孩子妥妥的天才少年,如今谁不对他客客气气的,也就你敢逗他了。”
崔近月得意叉腰,“谁叫我是他娘呢。”
系统小声嘀咕,“现在倒是接受良好了,之前谁不情愿给人当妈来着。”
崔近月只当没听见。
中举不是李丰雪的目标,他是个骄傲的读书人,理想是天子门生,剑指朝堂。
因此,就像崔近月记忆中那般,他想要去国子监读书,参加三年后的会试。
崔近月并无不舍,她早已决定,陪李丰雪走上这一遭。
可她提出这个决定后,李家所有人都不愿接受。
先是李小兰,哭着扑到她怀里,“娘别丢下我,我不想跟娘分开。”
崔近月赶紧哄她,“不哭不哭,娘不丢下你,娘带着你一块去京城,咱娘俩肯定不分开。”
三言两语让李小兰止住泪花,她抬头一看,李家兄弟几个跪了一地,连两个媳妇儿都不例外。
崔近月不由头疼,“你们这是做什么,老婆子我还不知道有几年可活,还不能去京城看看了”
李丰收差点没哭出来,“可是娘,这个家离了你,怎么过下去呀。”
李丰余并两个儿媳妇也跟着帮嘴,崔近月是一家之主,也是他们的主心骨,离了她,他们是真的不知前路要怎么走。
李丰雪本来很惊喜,可见了哥哥嫂嫂们的反应,眸光便黯淡了下来。
这几个没出息的样子,让崔近月都不忍看,“行了,什么就离不得我了,你们都多大了,都有孩子的人了,还想我管到什么时候”
“你们以后日子自己过,好还是坏都你们自个儿的,就是这生意做不下去了,也有地可种,再不济你们弟弟也不会看着你们饿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少你们不是不知道,还不知足吗”
“今天我就把话放在这儿了,我有五个孩子,你们还有大兰都已经各有各的家了,我现在的责任就剩老三和小兰,等他们也长大成人成了家,我同样不会再管了,日子过成什么样看你们自己,我这把老骨头,早想享享清福了。”
几个儿女神思各异,却都被崔近月无情镇压了下去。
她也不来虚的,直接把现有的家产分了,不光有钱,还有在镇上和县城买的几间铺子,让李丰收和李丰余以后当自己的家,李丰雪和李小兰的那一份还是由她暂时保管,至于李大兰,也留了一份补给她。
还有以后火柴生意的分红,反正契约也早就写明了,之后让他们按时汇去京城便是。
崔近月风风火火就把事情定下来了,不管是李丰收两兄弟的如丧考批,还是李丰雪的欲言又止,她都没放在眼里。
家里唯一高兴的,可能就是李小兰了,她就要跟娘还有三哥去京城了,据说那是全天下最热闹的地方,小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去见识一番了。
不得不说,钱是穷人胆,在知道崔近月不可能改变主意后,她分下来的钱和铺子,就成了李丰收李丰余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了。
他们都知道在镇上和县城有铺子意味着什么,只要不吃喝嫖赌,这就是他们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本来是指望着小弟当官改换门庭,没想到反而是他们娘,先让他们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这也是他们很依赖崔近月的原因,他们很清楚家里的改变源自于谁。
可惜,崔近月一定要去京城,他们拦都不敢拦,也就只敢跟李丰雪生生闷气,觉得要不是小弟,娘也不会离开他们。
三兄弟的事儿,崔近月没有掺和,倒是他们自个儿吃了一顿酒,就把话说开了,又恢复成了以前亲亲热热的样子。
崔近月不用想也知道,是李丰雪说了什么,让他们安下心来了。
在没旁人时,她问李丰雪,“你没把你哥哥们忽悠瘸了吧”
李丰雪一脸无辜,“娘,你把孩儿想成什么人了再说了,哥哥们有那么笨吗”
崔近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扭头就走,还不忘跟系统吐槽,“这孩子不得了了。”
7438嘎嘎直笑,“有点你的风范。”
任是李家人再不舍,崔近月娘三去京城的日子也到了。
不止是李家五房的人,整个小河村的人家,都来了人为他们送行。
在乡亲们的目光中,马车渐行渐远,朝着府城而去。
崔近月已经在府城找好了一队镖师护送,两日后出发,先去隔壁的南顺府坐船至津川府,再走一段陆路,大概二十多天就可以到京城了。
李丰雪虽然不知崔近月为何要花大价钱请镖师,但并无异议,若是他独身一人,随商队一起便是,可既有娘和妹妹跟随,那还是由镖师护送更安稳些。
崔近月无从考据曾经十七岁的李丰雪,是如何有勇气独自去京城的,被泥石流埋葬时又有多绝望无助。
只这一回,有她在,李丰雪定然不会在半路出事了。
这一趟旅程,一行人大半时间都在船上,李丰雪很能静得下心,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都能看书,李小兰就不行了,她年纪太小,晕船很是厉害,崔近月只能经常把她抱在怀里,按着她身上的穴道,好让她好过一些。
可就算如此,等下了船,小姑娘身上好不容易养出来的一点肉还是没了,也提不起什么精神来。
李丰雪便逗她,许诺到了京城给她买很多好吃好玩的,李小兰恹恹点头,慢慢就露出了笑模样来。
几日后,他们抵达京城。
这里不愧是整个大夏最繁荣之地,马车自巍峨的城墙下驶过,随后所见的一切,都是承天府比不过的新鲜和热闹。
不仅李小兰隔着车窗看得目不转睛,连李丰雪也是如此,兄妹俩如出一辙的表情很是可爱,崔近月也不管,随他们去。
京城居,大不易,从乡下来到这里,就犹如无根浮萍,让李丰雪都不由生出些胆怯来。
然而没几天,崔近月就赁到了一个院子作为落脚地,又从牙行带回来姓周的一家三口,其中刚十四岁的小子周荣,正好给李丰雪做书童。
一番忙活后,他们就这么安定了下来,让李丰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能从从容容去国子监报道,之后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路途风雨,都无需他操心,他只用安心读书即可。
李丰雪顺利入学国子监,崔近月又把李小兰送到了一家女子私塾读书,又有周家两口子帮忙做事,她才总算是歇下来了。
不过她也没完全闲着,接下来几个月,她走街串巷把京城都溜达了一圈,然后花完了几乎所有身家,买了个三进的宅院。
崔近月给的理由也很实在,不管是李丰雪成亲也好,还是日后李丰收李丰余他们来京城也好,有个地方落脚,心里才踏实,钱攥在手里不叫钱,花出去才叫钱呢
李丰雪本来很震撼他娘能有如此远见,听了她后面那句话,才哭笑不得地回过神来。
虽然崔近月此举掏空了钱袋,但不得不说,有了自己的家,感觉是真的很不一样。
李丰雪和李小兰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院子,不管是请好友相聚,还是做些自己的事情,都很是方便。
而崔近月买完这个院子后,就沉寂了下来,没再搞事,她倒是想在京城做火柴生意,可惜如今李丰雪只是个国子监学生,在乡下,李丰雪的举人功名,足以震慑宵小,可在一竹竿能打到一群官的京城,一个不小心,就是人财两空的下场。
她不想以身试险,那就只能等,等李丰雪有了功名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