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我的时代

第三百二十七章、赖上瑛国人(3/3)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三百二十七章、赖上瑛国人

所以,瑛国人要想自证清白,会从两方面行动,一是给华夏衙门强大的压力,催促调查速度。

二是要自己动手,暗地里亲自调查,否则这件事拖得越久,瑛国人就越是洗不清。

若是等到最后,调查结果无疾而终,找不出凶手,那么全体华夏人都会把这个账记在瑛国人头上。

所以,汤皖的第一个建议,便是在没有找出凶手之前,必须要死死的咬住瑛国人不松口,无论瑛国人如何解释,不分由说,一口笃定就是瑛国人干的就完了。

这就像是在那一根鞭子,抽在抽瑛国人的屁股上,时时刻刻督促着瑛国人调查,瑛国人就会去催促华夏衙门。

否则,这个调查的最终结果,恐怕就是没有结果或者随便拉个垫背的,应付了事。

“好,明白了,回去就写文章,咬瑛国人。”钱玄直接应道。

“越狠越好。”汤皖补充道,继续说道:“还要找瑛国人赔偿,让他们付医药费和死亡赔偿金,数额越大越好。”

汤皖的这个建议却是让大家迷惑了,只有孑民先生明白了过来,这是在潜移默化的引导舆论,让大家以为瑛国人就是凶手,否则北大怎么会找瑛国人赔偿。

“好,明天我就通过北大发出声明。”

南方集团也有巨大的嫌疑,目前南北双方打的不可开交,这个爆炸案发生的时机,很是玄妙,一来是可以打击北方集团的声望。

二来,可以给北方集团制造麻烦,事情又牵扯到了列强,段总必须要十分注意,仗可以迟点打,但是洋人的事情不能不办。

最主要的是,南方集团可以从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北方集团,蓄意制造事端,刀剑向内,只为奉承洋人。

得国自然也是有巨大嫌疑的,当前得国虽然已经没有正式公使驻在华夏,但是沪市和首都,仍然有得国人设立的办事处。

比如,得国人用“银弹攻势”,来收买国会议会,以此来反对段总提出的“对德宣战”,以及资助逸仙先生百万马克的护法启动资金等。

在协约国内部,制造一起爆炸案,不但可以牵扯瑛国的精力,还可以分化协约国成员,让大家离心离德,实在是好处多多。

别看曰本在这件事,从头到尾没有路过脸,但是曰本的嫌疑也不小,首先便是汤皖与曰本的私人恩怨。

如果这个不谈的话,单从曰本的动机出发,也是有好几条。

其一、挑拨北方集团与英美等国的关系。

别看北方集团的背后是曰本,南方集团的背后是英美,实则大家都互相有牵连,比如段总要借钱打南方,不也找英美银行借款么。

袁老大要打南方,曰本不同意,私下里公然接触西南,送钱送武器等。

另外,南方的武器弹药哪里来的,绝大部分不还是从曰本那里买的么。

其二、这起爆炸案,作为对前几次抵制曰货行动的报复,还可以栽赃给别人,何乐而不为。

其三、彻底打乱华夏国内局势,要知道,一个统一的华夏,曰本人是不希望看到的。

其四、打击西方列强的国际名声。

当然,华夏衙门也脱不得干系,之前就发生过妓女,乞丐围殴国会议员的事件,这等骚操作都干过,要是说爆炸案也是他们干的,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其他列强们,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是也不能排除,总之,这件事目前来说,汤皖就只能分析这么多了。

在场的都是一帮文人,手里没枪没炮,只有一根笔杆子,如果想要获得真相,唯有赖上瑛国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家统一了行动,便都各自回去,开始着笔写文章,赖瑛国人,徒增奈何

【更不动了】

疯狂的小芦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在深圳逆袭暴富那些年
我在深圳逆袭暴富那些年
关于我在深圳逆袭暴富那些年:现实年代+幽默俏皮+趣味日常+成长励志+打情骂俏+温情暖心。他一穷二白却异性缘爆棚,他为人真诚却身处最虚伪的行业,他帅气多才又风趣,本可风流无限却……故事以08年的广东深圳
钓了个寂寞
他一个杂种怎么成仙了?
他一个杂种怎么成仙了?
【无系统+杀伐果断+热血复仇+收集天道造化二十四神剑】侯府杂种,一朝成仙,众人皆惊,他一个杂种怎么成仙了?自此,李牧云胸怀三千大道直达天厅,手持造化神剑横扫五行!杂种又如何?辱人者,人恒辱之;杀人者,
风华绝代
长姐回家
长姐回家
关于长姐回家:凭着丰厚的家底,好吃懒做的苏婉青心里暗喜,只要不乱投资乱折腾,这辈子躺平绝对没问题,结果一觉醒来,穿到了未知朝代的穷乡僻壤,成了苏家卷钱跑路的恶毒长姐。父亲摔断了腿,母亲软弱无能,小姑被
二月红火
逆天战皇
逆天战皇
关于逆天战皇:废物少主姬无尘,历经千难万险,终觉醒先祖传承的体质和血脉!他与天斗,与魔斗,与人斗,不惜以杀入道……
菩提树下客
抗战:我升官系统就爆兵
抗战:我升官系统就爆兵
正在考公的大学毕业生李绍义穿越回1935年,觉醒无敌编制系统。手下十人有编,立刻发放德式步兵班所有武器装备两套,弹药零点补充昨日消耗两倍。手下五十人有编,立刻发放德式步兵排所有武器装备,弹药零点补充昨
梁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