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30章 吐血,医疗,医嘱
回到家,出于好奇,周瑶就派了不少人出去打听一下为什么荣国府作为一个国公府,居然没有像样的花园,还有宁国府为什么,同意荣国府白嫖花园。两个贾府的下人,尤其是资历深得下人,在府里过得那叫一个肆无忌惮。
主要是贾母为了巩固自己在两府,或者说是整个贾家的统治力,传出了一种说法,长辈房里的猫儿狗儿,也不是小辈可以随便招惹的,长辈身边的脸的下人,比下面的主子还要得势几分,尤其是那些没有整顿过得家生子。所以有些下人仗着自己曾经伺候过,老太爷,那叫一个肆无忌惮,那叫一个口无遮拦。
葡萄和李家媳妇出去一打听,一群人围着说啊,你想不听都不行,所以,大量的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灌到两个人的耳朵里去了。什么东府太太肚子里的孩子是赦大爷的啊,老太太是想让大姑娘进宫啊,东府珍大爷是因为看上了贾家的养女才给蓉哥儿定的亲啊,当初瑚大爷落水有二太太的手笔啊,珠大爷身体不好是因为身边有两个通房是大太太提前在娘家培训过得啊,二老爷当初看上的其实是二太太的妹妹啊,等等。
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全都在这群人嘴里说出来,全然没有下人编排主子的负罪感,反而是得意洋洋的,一副你看我知道的比你多等等。贾府的下人既抱团取暖,也相互竞争,很快这些话又都传到贾家大大小小的主子耳朵里面去了。怎么办,罚,这可是府里的老人,都是跟老太爷一起混过得,甚至有些人都曾经一起出生入死过,罚了就违背老太太的规矩。立规矩很难,但是打破规矩很容易,一旦打破了,再重新立起来更难。不罚,主子的面子往哪搁,所以葡萄这个始作俑者就进入了这群人的视线。
可是人家普通就是要问一下,为什么两府共用一个花园,人之常情吗?完全就是因为嘴碎的下人才闹出来的。况且,贾家真的敢处罚葡萄吗?要知道周瑶身边所有的人,除了樱桃是贾玫把春分指了过去,可人,媚人,袭人是贾母刚给的,其她的都是老太妃张静雯一个个精挑细选的,你动了任何一个,老太妃会不会不高兴,老太妃不高兴了,王爷会不会生气。到时候贾玫说话还管事吗,贾府能不能抗住蜀王府的怒火。
到现在,贾母对把周瑶也留下这件事深深的后悔。她忘了,周瑶除了是她的外孙女以外,还是蜀王的亲闺女,还是名义上当今的嫡妹。她和林黛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如果单把林黛玉留下,她贾府的老祖宗,绝对不至于如此被动。这事若是发生在黛玉的丫鬟身上,直接打一顿,送回去就行,甚至她就没有胆子去打听这些事情。
事实上,如果不是周瑶也在,她根本不可能留下黛玉。当天晚上贾家有不少主子院里都换了不少瓷器。第二天一早,王氏在给贾母请安的时候,委托贾母整顿府里的下人。自己则是亲自下场和贾珠的六个通房对线,贾珠的六个通房,是贾母一个,王氏两个,贾母三个,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是贾母准备的四个都是自认妥帖的家生子,王氏对于荣府没有这么强的控制力。所以,王氏安排的两个人都是通过人牙子买回来的,至于为什么不找官卖,主要就是没有资格,而且官卖的下人基本上都不是太喜欢给人当通房,最低要求也得是妾。
所以,王氏怀疑,张氏安排的这两个人,就是她买的这两个丫鬟。但是也不对啊,这两个人都是从王家常用的人牙子手里买过来的,如果张家连这个也能插手,那可太恐怖了。但是她仅有的怀疑对象也就是这两个,所以直接把两个人拉出去,关起来审问。两个丫鬟哪里经历过这种阵势,立刻竹筒倒豆子,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说了。什么他们两个都是王家在江南买的,在江南王家学习了两年多,再通过自家惯用的人牙子,卖给王氏。因为王家知道这王氏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又不能相信贾家的人,只能用王家的人。
王氏气的不轻,我说怎么能这么轻松的就能找到这么合心意的丫鬟呢,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至于王家目的,两个丫鬟也说不出来。王氏扬言要把两个人卖出去,但是她也不想想,这种人卖出去可就只有一个地方了,作为贾珠的通房,进了那种地方,贾珠可就真的不缺帽子带了。
要说贾珠这人把既多情,有专情,所以一听王氏要把他的通房卖到楼子里去,立刻吐了一口血,贾珠的丫鬟赶忙帮着顺气,并且通报贾母和王氏。贾母立刻让人拿了她的帖子去太医院请太医,并且急急忙忙的带着人直奔贾珠的房间而来。一路上边走边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听到还是昨天晚上的后遗症,而且王氏又干了这种蠢事,气的那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急忙命人把两个丫鬟带回来,最起码有这两个人,也能略微安抚一下贾珠,至于这两个丫鬟,若是贾珠重视,那就留在身边,若是贾珠不重视,直接远远的送到庄子上就好了。
不多时,太医来了,细细的诊过脉之后,出了内室说道,“老太太,令孙这次吐血乃是长期血不归经的结果,这个没有什么大问题,过一会就醒了,只是长期血不归经,积损成疾,恐对寿数有碍,令孙得好好养养了。恕在下才疏学浅,实在无能为力,希望贵府另请高明吧!”
王氏一听,怒火中烧,“你这庸医,我珠哥儿年纪轻轻,怎么就寿数有碍了……”
话没说完,就被贾母打了一拐杖,“张太医,她这也是爱子心切,这才口出无状,张太医,还请见谅,日后老身必然好好罚她。”
这张太医,本来还想着开几副药试试看来着,纵然没有十成把握,也有个七八成,至于为什么说是要让贾府另请高明,就是想拿捏一下,说白了就是要钱,要礼物。直接说这是小病,这不是让人看不出自己的努力来嘛。
这种情况也和如今京城的医生格局也有关系,太宗朝的时候,曾经特许了朝中重臣一个恩典,那就是可以持名帖请太医到家里治病,这也主要是当时的四王八公都是新晋勋贵,家里资历差,背景不行,找不到好的府医。所以皇权特许,可以召太医进府看病。但是到了英宗朝,英宗的良妃病重,作为宠妃,自然应该宣太医院的高手进宫了,偏偏又赶上南安王太妃病重,所有的高级太医都被叫走了。只能由普通医士进宫诊疗,结果由于怕担责任,又学艺不精,不敢下重药,导致良妃病情进一步加重,若不是右院判回来的及时,恐怕良妃就病重去世了。
英宗大怒,命令在内廷成立御医监,调走了所有的有能力的太医,专门为皇室服务,为了能让这些御医锻炼自己的能力,专门开设了圣济堂,供这些御医练手顺便替一些没有资格请太医的官员和百姓看病,但是无论是谁都不可以出诊,要随时等候宫里的传唤。
这是整个京城的第二大医疗集团,第一大医疗集团,就是由世家的府医一起成立的,叫恩济堂。世家大族在自家府邸周边不远的地方成立一个小药房,主要是方便给府里的下人看病,主子有事儿的时候,也可以跑的快一点,平时也给普通百姓看病。大家有什么疑难杂症之类的还会相互交流,学习,自家拿不定主意的还会叫其他人帮忙,成为了会诊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人也不出诊,只有同样是恩济堂的大夫拿不定主意了才会请这些人。
这些医馆原来各有名字,但是在圣济堂出现后,就统称为恩济堂,就是和圣济堂打擂台。而且他们还教徒弟,好的留给府里,水平一般的,出师之后就到各地开设医馆,宣传恩济堂,一般名字就是在恩济堂前面加上地名,比如金陵恩济堂。
第三大医疗集团也不是太医院,而是大医馆和大药房的联盟,他们也学习恩济堂的会诊模式,定期交流,本身就是给百姓看病的,毕竟要赚钱的嘛。他们还有一个收入来源就是,一些普通官员会按照每年给多少钱,然后府里有什么事,要优先过来。这些人接触的病人多,也不是太缺钱。虽说这些人总得来说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总还是有不少高手的。这些人也出诊,但是偏偏不会去大户人家,主要是你平时不按时给供奉,我若是出诊了,岂不是坏了规矩。
下面的才是太医院,太医院在剥夺了给皇室看病的权利之后,就变成了首先来说是一个官署,其次是一个国家级的医疗培训机构,再次是一个国家级的药材储备和物流中心,最后才是一个医疗机构。所以太医院里面充斥着一大批,根本不懂医学或者略懂的官员。他们的存在也不是为了看病,主要就是制定医政,组织学习考试,预防瘟疫,安排各地方收集地方药材,南北转运。要不是为了还要有人辨识药材,教授学员,给新勋贵看病,早就裁撤大夫了。所以说起来也搞笑,太医院作为全国唯一的官办医疗机构,差一点就没有了大夫。
但是无论怎么说,太医院也渐渐成了这些新勋贵的府医了。品级在四品及四品以上的,都可以凭借名帖请太医。由于他们除了这些病人之外并不接诊其他人,所以太医院的太医基本上都是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实际动手也就一般般的水平。可就是这极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让他们教出来不少水平不错的大夫。很多人在出师坐诊以后,依然会打着老师是太医院谁谁谁的旗号,让不明所以的人认为,太医院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这个太医为什么敢唬贾家,就是因为只要贾府不把人抬出去看病,就根本找不到水平过得去的大夫,而贾府自认大户人家,也根本不可能出去找大夫。而这些太医首先是官,其次才是医,各种算计自然也少不了,这种说法也是为了求财和推卸责任。我说了这病不好治,你不多给点好处,我能动手吗,况且治不好,也是因为病不好治,不是我学艺不精。
但是王氏的一句庸医彻底把张太医惹恼了,直接起身走了,只要张太医走出贾府的大门,贾珠基本上就很麻烦了,太医院不会有任何人管,其他的地方都不出诊,除非贾府为了贾珠去求人,但是,呵呵。
张太医知道这一点,所以,步履不快,就等后面贾家人说一句,“张太医,且慢。”只要等到这句话,他就可以获得不菲的谢礼,甚至连这一次的用药都揣摩好了,可惜,直到他出门,也没有等到那句话。
等张太医走了,贾母又命人去松鹤堂去请坐堂的大夫。松鹤堂论起来算是贾府的半个府医,主要是针对贾家的下人和族人,水平还可以,但是贾家更相信太医,松鹤堂根本就没有给主子看病的机会。但是这一次因为王氏这个蠢妇,把太医给气走了,只能让他来了,难不成还真要拉着贾珠出去求医不成,荣国府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松鹤堂的大夫,给贾珠看了脉,这种脉象不就是房事太多不加节制的情况吗。但是毕竟从来没有给正经主子看过病,所以话术上自然也要少点东西。直接就说到,“珠大爷就是长期行房不加节制导致的气血两虚,又一时急血攻心导致的,慢慢的调养,还是能缓过来的,老太太还是早点给大爷找个媳妇,免得以后后悔。”
这大夫真是一片好心,早点找个媳妇,留个后,不至于绝嗣啊,最起码死了能进祖坟啊。
徐氏三千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