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28章 春秋无义战但有义举
“春秋无义战”,是孟子说的。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确实无正义可言。但通过读《史记》,感到春秋虽然无义战,但仍然有一些信义之举。
首先,诸侯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争霸,而不是为了灭掉别的国家。春秋近三百年间,先后出现了齐、宋、晋、楚、秦五个霸主,后期又出现了吴、越两个小霸。可以说,春秋的历史,就是诸侯争霸的历史。大国称霸,是为了让别国顺从,而不是要夺取别国的土地。那个时候,如果夺人土地,是被当作不仁之举的。
所以,晋文公灭了曹卫两国以后,很快就把他们恢复了。楚庄王灭了陈国以后,本想据为己有,可听了谏言,认为这是不仁义,便马上放弃了。到战国时期就不同了,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灭掉别的国家,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地盘。
第二,诸侯发动战争,讲究出师有名,而且往往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有的国家出现内乱,大国就去帮助平定;有的国君不仁道,霸主就去纠正他的错误;有的国家冒犯了自己,就要出兵去征讨。总之,打仗需要理由,不能师出无名。
比如,楚国很想讨伐宋国,但没有理由,楚庄王就想了个办法。他知道大臣申舟与宋国有仇,就故意派他出使别国,结果在路上被宋国抓住杀了。这样,楚庄王就有了为申舟报仇的理由,堂而皇之地出兵攻打宋国了。而到了战国时期,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想打谁就打谁。
第三,打仗要堂堂正正,讲究程序和规矩。去征讨某国,需要先发个通知,说明打他的理由。如果对方认错,即刻罢兵;如果不从,才去讨伐。开战之前,双方要互交战书,规定好时间、地点。战书要写得委婉客气,不能出言不逊。双方正式较量的时候,要排兵布阵,一切准备好了再打,似乎不是在打仗,倒像是体育比赛。
比如,宋襄公的“泓水之战”,我们今天说他像蠢猪一样,可在当时,确实是仁义之举。战后,宋襄公甚至说:“即便是亡了国,也不能丢掉仁义。不能没有列好阵,就去攻击对方。”《史记》记载的春秋时期几次大战,都是堂堂正正地布阵对垒,很少有用奇谋、出奇兵的。
第四,战争中讲究仁义,不能过分杀戮。春秋虽然战争频繁,有的规模也很大,但多数时候,都是“击溃”、“溃散”。当然,肯定有伤亡,但伤亡不会过于惨重。而到了战国时期,就截然不同了,有时候一次就杀死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坑杀四十多万人。
第五,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仍然有些人不失仁义、不失礼节。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而在当时,却符合礼仪的要求。比如:晋楚“鄢陵之战”的时候,晋国大将郤至,遇见了敌国国君楚共王,立即跳下战车,脱掉头盔,恭恭敬敬地施礼。楚共王对手下说:“这是一个君子,你们不要伤害他。”并派人给郤至送上一张弓,表示问候。
在一次战斗中,晋国将军韩厥,奋力追赶一辆战车,赶上一看,是郑国国君。韩厥说:“我已经侮辱过齐国的齐顷公了,不能再侮辱另一位国君。”于是就放郑国国君走了。
另一位晋国将军栾鍼,在战场上看见楚国大将子重的旗帜,对晋厉公说:“前几年出使楚国,子重招待很好。我曾经许诺过,再见面时,一定请他喝酒,现在他就在前面,我不能失信。”晋厉公答应了,栾鍼就派人给子重送去一壶酒。子重正在擂鼓,使者说明来意,子重接过酒来,一饮而尽,说声:“晋国真信义也”,然后,继续擂鼓作战。
还有一个战例,也能体现当时的信义。楚国包围了宋国都城,五个月未能攻破,两国都筋疲力尽了。宋国的将军华元,趁夜出城,找到楚国的将军子反。两人原本熟悉,一见面就相互询问情况。
华元说:“城中粮食已尽,许多人易子而食,实在支撑不住了。”子反也说:“我军的粮食,也只够吃两天了,没有粮食,只得撤兵。”华元走后,子反去向楚庄王汇报。
楚庄王一听就火了,说:“你怎么把实情告诉人家了”。子反理直气壮地说:“宋国是小国,尚且知道讲信义,把实情告诉了我。我堂堂大国,难道能撒谎吗?”楚庄王听了无言,只好下令撤军了。
以上情况,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当然也不能那样做。但是,讲仁义、守信用、重信义,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春秋是个混乱的时代,人性比较复杂。《史记》记载了许多小故事,故事虽小,却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心态。请看下一集,耐人寻味的春秋小故事。
宋玉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