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秦琼

第249章 霹雳炮与火器监(1/3)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249章 霹雳炮与火器监

做为皇帝,李世民才刚摸到点门道,但做为一个将军,他却是久经战阵的。秦琅给丽质做的火药爆竹,他一下子就看出了其军事应用上的重要性。

不说其说,仅仅这声如雷的巨响,这东西在优秀的将领手里,就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了,更何况,看着柴令武那狼狈的样子,再瞧了瞧另一名千牛备身手里那节小小的竹管,李世民越发兴奋了。

皇帝没有理会柴令武呆傻的站在那,他直接抢过来一根爆竹,拿在手里仔细研究,虽然刚才秦琅制作的时候,他都全程观看,但现在依然还是爆发出极大的兴趣。他抠掉堵好的纸团,又扯出引线,然后倒出了里面的纸团,最后是数量不多的黑色粉末。

“这玩意,为何如此厉害?”

秦琅震惊李世民的敏锐,也只能解释说前段时间在三原读书,读了些杂书,从几本炼丹的书里看到过炼丹失败爆炸的记载,觉得这玩意好像挺厉害,于是自己试验了下。

“若是多装点药,效果会不会更厉害?”李世民问。

秦琅看他这虎狼一样的目光,也知道皇帝想到哪去了,只能硬着头皮道,“臣也只是随手试验了几次,这硝炭硫磺的配比还不够完美,爆炸的效果也是时好时坏,最重要的是药引子还没有研究好。”

“就是说多装药就能够效果更强了?”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的。”秦琅也知道自己放出来了一头猛兽,但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什么,“臣推测计算过,如果拿口棺材里面装上几百斤上千斤的火药,然后在城墙底下掏个地道,把火药棺材放进去,点燃爆炸的话,一般州县级的城墙,都能够震塌········”

李世民迅速扭头看了眼四周,然后瞪了秦琅一眼,“你跟我来。”

他走前下令封锁这爆竹的消息,禁止任何人泄露出去半句,否则斩。

皇帝直接带着秦琅来到他的卧室,室中很暖和。

“跟我具体说下。”

其实这东西也没什么好多说的,火药嘛,本就是晚唐道士们炼丹失败的产物,道士们炼丹,最喜欢的就是添加各种化学药剂,什么铅铜水银硫磺硝等等东西,妥妥的就是中古时代的炼金术士、化学专家。

火药误打误撞出来后,很快就开始应用于战争之中了。

从一开始简单的制作巨响惊拢敌人,到制成火药包用投石机投入敌人城中爆炸,再到改良到箭支上,做成火箭助推,到北宋时火药武器越发广泛,什么火蒺藜、毒烟球,再到后面的震天雷、霹雳炮等等,已经从简单的纵火火器,发展到了爆炸火器。

等到南宋的时候,管状火器出现,铜火铳竹火枪这些都出现了。

秦琅不是火器专家,所以也不知道要如何直接研究出火铳火炮这些玩意,但他知道不管是助推火箭还是毒烟球又或者是震天雷,这些不同的火器,其实对火药的配比也不是不同的,不同的配比效果也各不同。

直接拿几百上千斤火药放入城墙下地道里炸,那只是最简单的应用,耗费的药多,效果只能说一般。

但在李世民看来却不同了。

正常攻城时,挖地道确实是一项常规战术,但经验丰富的敌人也会有反制手段,比如埋缸听地,或者挖壕阻拦,又或者灌水放火等等。挖地道时间越长,越容易暴露。

有时进攻方会在挖地道时,只挖到城墙下就不挖了,会支起木柱等,然后放入许多干柴,再浇上油放火烧,等支撑的柱子烧断,往往上面的城墙就会倒塌。

不过这种工程太大,也易暴露被发现。

而秦琅现在说的这种方法可是简单的多啊,快速挖个小地道就好,不需要把下面挖空一大片,只要能容纳个棺材那么大就行了,按秦琅说的,最多是挖的时候要挖个转折,然后再把转折口的过道垒起来,点火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秦琅说是这样更容易形成一个密林的空间,爆炸的时候,冲击波更大云云。

李世民没听太明白,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这玩意凑上千斤就能轻易的轰开城墙。

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综影视:姑娘你别跑
综影视:姑娘你别跑
无心×张妍念 已签约 禁抄袭 禁转载 50金币加更一章 点亮会员加更三章 谢谢小可爱们支持呀 日更小说不断更 已完结: 重启之极海听雷×刘丧 1-60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邢克垒 61-1
你的铁铁哟
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
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
为了完成每个炮灰的心愿
山海明月
铁雪云烟
铁雪云烟
庞钠文
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关于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他是军统最底层的小特务,能在茫茫人群中发现日谍。他也是行动高手,潜伏在敌占区暗杀卖国贼与无形。因为:“扫描眼”扫描中…………
冬天不热
穿越大唐后,我开始计划西天取经
穿越大唐后,我开始计划西天取经
穿越重生,他成为大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力挽狂澜,登基为帝,年号沿用贞观。 他施展历史穿越小说中的各种手段,引进高产作物,大兴教育,推广科技发明,致力于打造一个超级霸主的大唐。 然而,贞观十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打破了他所有的计划,让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