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41章 成化五年1
朱见深每日就是在宫殿中玩乐,什么事情也不用管理,而他一直担心的老爹朱祁镇,直到成化五年都没有回来。
朝堂之上好似都不愿意提起太上皇了,而太皇太后也知道大臣们的顾忌是什么,孙子一天天长大,懂得事情也越来越多,在朝堂之上颇得人心。
才刚刚七岁便熟读经书,治理国政方面有独到之见解,虽有稚嫩,但想法奇特,几个大学士都是赞不绝口,而因为朱见深在北京保卫战结束的时候,改制抚恤,立碑颂功,又尽收武将勋贵之心,就连下面的士卒提起朱见深也都是束起一个大拇指,这皇帝好。
虽然朱见深还是经常询问着自己的父皇何时回来,但礼部尚书,大理寺,甚至内阁都开始推崇徐有贞的星宿之术,两龙不相见,要是见面的话,只怕会霍起内宫,父子相残。
这些官员的话可是让孙太皇太后吓了一跳。
她也明白无情最是帝王家。
朱见深不能害朱祁镇,可朱祁镇万一起了歹心害朱见深,那真的是大明之不幸。
因为此事太过重大,孙太皇太后也不敢擅自下决定将朱祁镇迎接回来。
反正自己的儿子现在已没有性命之忧,不如再缓缓。
乾清宫,一个着龙袍的的孩童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正捧着一只从汝州上供而来的汝瓷壶。
当皇帝就是好,也不用大费周章,只需要给下面的太监交代一声,这上好的汝瓷立马就到了手上。
朱见深喜欢瓷器的事情,在内宫之中并不算稀奇。
小皇帝勤奋好学,没有任何爱好,直到有一日在内阁中见到了李贤桌案上摆放着的一件瓷瓶,便观看了许久。
而李贤桌子上的瓷瓶正是汝瓷。
朱见深被汝瓷的晶莹无暇所吸引。
自此之后,朱见深便开始收集瓷器,在乾清宫中,摆放着不下于百件的各种各样的瓷器。
对于小皇帝的这个嗜好,大臣们也是没有多说什么,自己三十多岁功成名就才能发现瓷器之美,而小皇帝只在七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许久。
喝茶养性,实际上把玩瓷瓶也能够起到养性的目的,只要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上面就行。
而朱见深即便开始了收集瓷器,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勤奋好学,也没有免过一场的朝会。
让文武官员连浑水摸鱼的机会都没有。
自成化三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一次朝会小皇帝都没有缺席过,这在大明历史中也就只有洪武皇帝朱元璋,崇祯皇帝朱由检能够做到了。
“陛下,时间到了,奴婢将您的宝贝收起来吧。”身旁的太监张保轻声说道。
张保在朱见深身边伺候了两年,也是孙太皇太后精心挑选的太监,因为王振的事情,太监也遭到了打压。
张保虽然掌着玉玺,又是秉笔太监。
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位高权重,可机要之大事,内阁拟定好后,就转交给了司礼监,让他们盖印,张保一点话语权都没有,而小皇帝若是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是亲自去内阁,找于谦与李贤等人面谈,根本就用不着张保,所以张保的位置都是虚的,只是一个工具人,当然这也符合了旧制。
朱见深闻言点头,便将自己的宝贝递给了张保。
张保接过后,便给了一旁的一名小太监叮嘱道:“小心一点,这可是陛下的心爱之物。”
“是。”小太监下去后。
张保又堆着笑容对朱见深说道:“陛下,咱们开始吧。”
朱见深闭上了眼睛,而后点了点头。
张保走上前来,拿起龙案之上的题本开始念了起来。
题本与奏本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上书所用。
永乐二十年规定,诸司官员有急切机务,无法面陈者,须具题本投进,公事用题本,而私事则用奏本,在清代的时候,用的也是明制,凡京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具用题本。
而所熟知的奏折,也只是在康熙年间才产生的,但当时只是皇帝的亲信能够用奏折,到了光绪的时候,才彻底废除了奏本,题本,一律使用奏折。
在五岁的时候,朱见深睡前就要听张保详读奏本与题本,也算是对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而朱见深性子坚毅,即便是再无趣,两年之中也从未有过一次的中断,即便是有的时候身体不适,也会坚持下来。
不过有些题本确实太长了,张保念了小半个时辰,才说了一件事情,这让朱见深有些不厌其烦。
想到于此,朱见深就不由想起他老祖宗洪武皇帝时期的一个大臣。
给朱元璋写了一万七千多字的奏章。
奏章之中那可是妙笔生花,暗藏珠玉,朱元璋看的眼都花了,都没有看到这个大臣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当下便让身边近臣来念,念到一万字的时候,还是没有听懂什么,这让朱元璋很是恼火,将这个大臣叫了过来,狠揍了一顿,而后又让近臣来念,从一万六千五百多字到结尾,五百字,这个大臣提了五条建议,因为这些建议有前瞻性,朱元璋也采纳了三条。
由此可见,官员们写的题本,奏本可是要将自己胸中之墨水全部展现出来,向皇帝表现他们的才华文墨,完全不管皇帝能不能看的下去满篇的废话。
朱见深听了许久题本与内阁的批示后,便准备休息,明天还有早朝。
临睡之前,还要在到自己的收藏台处看看自己珍惜的藏品。
奉天殿中。
文武官员跪在下首,朱见深坐在龙椅上,高喊平身。
自成化四年,朱见深到了六岁后,孙太皇太后便再也没有临朝听政,因为她本身不贪恋权力,机要事务由内阁负责,最为重要的是朱见深沉稳,没什么幺蛾子,只是听大臣们讲,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部尚书已经补全,内阁也完全运转。
北京保卫战结束,可以说保了大明二十年的太平,也就是一代人的太平。
在这种外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明的国力在李贤,于谦等人的操持下,渐渐恢复。
光头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