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346.呜呜呜,我以后再也不拍电影了(第1章)
在那之前我读过《鲸歌》和《微观尽头》,《带上她的眼睛》。其中《带上她的眼睛》让我印象最深。作为一个家里有矿的初中生(其实是家里开书店,可以随便看书),我读书颇杂,也有点品味了,所以《鲸歌》当时并没被我评为上品,但也觉得它比《科幻世界》杂志里一般的作品文学性要高一些——当时《科幻世界》里面点子很牛文笔一塌糊涂的作者太多了。
《带上她的眼睛》是我1999年最喜欢的《科幻世界》作品,不过仍然没让我记住作者名字——当时太懒,不能进入考试范围内的作家名字我统统不记。
《流浪地球》是我期末考试后读的,读完后的感觉就是——我不在乎两天后的期末成绩了。
和大刘的世界比起来,期末成绩就是个温室气体。
当期的《科幻世界》里读者评论一栏里有个高三学生宋晶晶写「从《鲸歌》,《带上她的眼睛》,到《地火》,刘慈欣的文章读完后总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还不住地回味和感动」。
这时我才发现《带上她的眼睛》也是刘慈欣的作品,顿时成为脑残粉。在那之前,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马克吐温,鲁迅和郑渊洁,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觉得郑老师和前面两位不能相提并论,只是我个人喜欢罢了。
后来在网络上看到各种作者的脑残粉,才知道合格的脑残粉是要认定偶像是世界有史以来no1的。
这样说来,我从来没成为过大刘的脑残粉。
不管怎么说,大刘作品能让我感受到读马克吐温和鲁迅相同等级的快感,是让我震惊的,甚至怀疑自己品味有问题。
这事一直到后来大刘彻底爆火,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才让我释然。
回到正题:《流浪地球》给我最大的感动是什么?是「零冗余自救」。
我们平时做事情,是有很大的资源冗余和时间冗余的:
例如我的暑假作业其实是花20个小时写完的,暑假却长达五十天,所以我会拖延到最后两天写;
我们并没有每时每刻努力学习,如果真的做到,高考分数会再上一个台阶(考上清北的除外);
整个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是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有相当部分人的工作是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给社会做正贡献的人,大部分也没有饱和式努力(中国只不过是比欧美更勤奋一点就进步飞快)——这导致我们这个世界的gdp进步缓慢,至今没有解决贫困问题。
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时间冗余和资源冗余,我们如此荒废时间,仍然能在化石能源枯竭之前解决可控核聚变问题,就像我的暑假作业一样。
那么,如果命运只给我们四百年呢?
四百年,要求我们进步到能把地球开出太阳系,资源勉强够用甚至不够用,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布置给人类,才能让人类爆发出完全的潜力。
这个种族最大限度的压低娱乐,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计牺牲,上到最高指挥官,下到普通列兵,全员英雄。零冗余自救。
这种精神,我们只在高考还有一年时浪子回头的学生那里看到,只在冲击世界冠军的运动员那里看到,只在98年抗洪救灾的解放军那里看到。
而刘慈欣在《流浪地球》要求整个人类做到。
只有英雄的死让人感叹,只有拼命努力后的失败让人惋惜。
即使人类如此努力,整个逃逸时代地球仍然随时随刻可能被毁灭,所以整部《流浪地球》才有难以名状的悲壮感。
在这个年代,遇见《流浪地球》,真是幸运。
真是幸运。
《流浪地球》电影填充了许多细节,却也忠实于原著,它把原著中的核心淋漓尽致地拍了出来。
在这个年代,遇见《流浪地球》,真是幸运。”
《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也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梗,同时从网友们的评论当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有多么的喜爱这部电影,并且有多么的认同这部电影。
梦三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