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穷皇孙,老朱教我贪污

第三十八章:官逼民反!(1/2)

天才一秒记住【康妮小说网】地址:https://m.vkni.org

首发:~第三十八章:官逼民反!

第三十八章:官逼民反!

朱元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彻底听糊涂了。

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自古以来,臣子向君王谏言调整征税,都是从高向低,减轻百姓的赋税压力!

而再看朱允熥

直接进行一波反向操作。

竟是嫌朝廷收税收的少了!

要求给商人增税!

朱元璋当了几十年的皇帝,从未听说过这种要求!

就离谱!

根本让人没办法理解。

同时,蓝玉阴阳怪气的锐评声,悠悠飘传而来:

“别人是,端起碗吃饭,撂下碗才骂娘。”

“你呢,是正端着碗吃饭,一边吃一边骂娘。”

“要说,天底下谁最不是个东西?”

“还得是你小兔崽子!”

“以后谁和你打交道做生意,那才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嘲讽之意拉满,摆明了看不惯朱允熥从商的行为。

作为大明的皇孙,跑去干那些丢人现眼的勾当。

当皇上不比当商人要爽万万倍?!

这笔账都算不明白,还腆着脸去做生意呢?

一点脑子都不长!

另一旁。

朱元璋摆正了身子,很是认真的向孙儿解释道:

“起初,咱为了增进商业经济流通,促进大明走向正轨,才对商户采取了少征的政策。”

“自实施以来,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国库实际收缴上的税,并没少很多。”

“看问题不能只看其表面。”

“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万万不可过于死板。”

语重心长,不急不躁。

能够看的出来,他对孙儿的用心程度,远非那种寻常的祖孙关系。

“可是皇爷爷,那您觉得是商户重要,还是农户重要?”朱允熥稍顿了顿,随后一针见血。

没等话音落地,朱元璋嗤笑出声,眼神中满是宠溺:

“傻孩子,那肯定是农户重要了!”

“农民辛苦劳作,又有徭役兵役,还要缴纳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所在!”

“不管历朝历代,永远都是农户最重要!”

他本就就是农人出身,自然而然对于农户,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从大明的户籍等级排序就能看的出来。

“那孙儿能否请教皇爷爷一个问题啊?”朱允熥单掌托着下巴,若有所思。

一听这话。

朱元璋当时就笑了,不知不觉腰杆挺的笔直,脸上倍有面子。

一直以来,都是孙儿帮他解决麻烦,处理问题。

这下终于逮到了机会,能给臭小子上上课!

就算朱允熥再有才华,再有能力,那也不能掩盖,他只是一个小娃娃的事实。

还是太稚嫩了。

“问吧,随便问,随心所欲的问,问啥咱都告诉你。”朱元璋大手一挥,好不潇洒。

朱允熥嘿嘿一笑,又挤了挤眼,当啷一句冒出来一句:

“既然农户比商户重要,那为什么农户缴纳的税款要比商户还多呀?”

一语落地,落针可闻。

房间内,瞬间鸦雀无声。

青四十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康妮小说网https://m.vkni.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这个出马仙有点强!
这个出马仙有点强!
一块红布三尺三,老堂人马老堂仙,有朝一日出深山,名扬四海万家传! 八十年代,我出生在东北农村,七岁那年大仙说我命犯三灾八难,将来会出马顶香,我不信,却屡遭磨难。为了谋生,我当过服务员,跑过业务,开过出租……但命运就像施加了诅咒,我身边不断发生各种邪乎事,无奈之下,我成了一个出马仙。
吴半仙
大明:寒门辅臣
大明:寒门辅臣
洪武六年,朱元璋:科举不办了,都回家吧。 举人顾正臣:这路都走了,钱都借了,房租都付了,你说不办就不办了?老朱,你害我破家啊! 家境贫寒,债主上门,妹妹要卖身! 顾正臣要赚钱养家糊口啊,找戏痴卖《白蛇传》文稿,熬黑糖,往黑糖里灌黄泥水,制白......糖起家! 被举荐为句容知县,咱不搞空印账册,来回跑,累死也不掉脑袋。 遇到老朱:那谁谁好心办坏事…… 遇到朱标:你小子得锻炼身体…… 遇到朱棣:朱
寒梅惊雪
凡人修仙秘录
凡人修仙秘录
关于凡人修仙秘录:一个山村小子,偶得机遇,习得医术,被迫卷进了江湖门派之争,进而发现修仙者的秘密,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
酱油焖肘子
月下追范增,我不愿乌江自刎
月下追范增,我不愿乌江自刎
关于月下追范增,我不愿乌江自刎:当代‘地痞流氓’魂穿项羽,他绝望了。既没有科技又没有系统的他,面对着范增的离去,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躁不安。为了能战胜刘邦、韩信,为了不面临‘乌江自刎’的绝境,他选择连夜追赶范增。他坚信,有范增的全力辅助,再加上自己的“先知先觉”,就一定可以打败刘邦并夺得天下。
风吹樱花落
饥荒年代,杀了鬼子我终于吃饱饭
饥荒年代,杀了鬼子我终于吃饱饭
我穿越了, 杀了鬼子后,第一次吃饱。 别人重生都有个系统,空间我连个屁都没有。 我还以为多活一生,是老天的宠儿,没想到,这老天是个后爹。 想想前世的地球,自己一个十年老兵。 战斗在和平年代,和潜入进来的敌对势力,交手多次。 最后这次,几个战友决定,即使同归于尽,也要干掉他们。 没到,到这里还有个血脉亲人。 我一定当宝贝一样,把你养大。
佚名